68例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及营养药致不良反应报告

2017-02-15 07:45米佳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1期
关键词:氯化钾酸碱电解质

张 兴,米佳丽

(1.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中心一病区,四川 遂宁 629000; 2.遂宁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四川 遂宁 629000)

68例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及营养药致不良反应报告

张 兴1*,米佳丽2#

(1.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中心一病区,四川 遂宁 629000; 2.遂宁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四川 遂宁 629000)

目的:探讨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8例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4 d~86岁;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维生素类和氨基酸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数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7.94%(19例)、26.47%(18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1 d后和用药过程中。结论: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致不良反应与个体体质、给药途径等有关,联合用药可能加重不良反应,应加强用药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营养药; 电解质;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目前,临床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的使用量较大,绝大部分患者尤其是大量无法进食或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均需要使用该类药品,因此,如何安全用药至关重要[1]。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内有关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较多,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发生ADR的报道相对较少[2-3]。因此,关注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的ADR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遂宁市中心医院ADR监测办公室共收到临床上报的ADR 220例,其中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发生的ADR较往年明显上升,逐渐成为医院安全用药新的关注点。本调查对该院近年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该类药引发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该院2010—2015年上报的所有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致ADR报告共68例,对报告中患者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68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4 d~86岁,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68例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包括静脉滴注42例(占61.76%)、静脉注射3例(4.41%)、静脉微泵泵入11例(占16.18%),其他分别为肌内注射9例(13.24%),皮下注射3例(4.41%)。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

2.3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具体药品

引发ADR较多的是维生素类和氨基酸类药物,这2类药物引发ADR病例数合计占比达54.41%,见表2。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68例ADR主要累及胃肠道,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见表3。

表2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具体药品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注:部分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合计例次数>68

Note:ADR can involved multiple system and(or) organs, so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68

2.5 ADR发生时间与转归情况

68例ADR中,发生于用药过程中27例(占39.71%),发生于用药后30 min内6例(占8.82%),发生于用药后1 d内28例(占41.18%),发生于用药1 d以上7例(占10.29%)。所有病例均采取减量或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痊愈46例,好转19例,未好转3例。其中,有2例严重的ADR,分别为氯化钾注射液致猝死1例、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联合应用致重症皮疹1例。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发生的ADR较多,在患者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在年龄方面,老年人和儿童的ADR发生率较高。药物种类方面,维生素类和氨基酸类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且最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与其他报道类似[4]。

3.1 重点关注特殊患者用药

从表1可以看出,除外ADR样本少的原因,本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接近,不同性别患者的ADR发生概率相近。>60岁年龄段病例数较多,占总病例数的45.59%。分析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的发病率高及给药次数较多有关。该年龄段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因而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变慢,停留时间延长,易诱发ADR[5]。此外,统计结果显示,有3例患者为婴幼儿(年龄分别为4 d、4 d、8个月),ADR可疑药物是氨基酸类及脂肪乳类药物,主要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药师分析这可能与新生儿肝、肾等器官均未发育成熟有关。建议严格把握营养支持治疗的用药指征,确有用药指征时,应严格按照日龄调整给药方案。同时,医护人员在婴幼儿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护,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处理。

3.2 重点关注用药时间及方法

统计结果显示,ADR多为短期快速出现,提示医护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用药期间和用药后短期内的临床反应,及早发现ADR,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严重的ADR发生。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而这也是导致ADR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血药浓度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且无肝脏的首关效应,易导致ADR发生。而且,脂肪乳注射液等混悬液受微粒大小、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更易增加ADR的发生[6]。因此,提醒临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坚持尽量口服给药的基本原则,确需使用静脉给药时应严格避免因操作不规范、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置药液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的ADR。

3.3 关注多发ADR的药物

调查结果显示,营养制剂中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Ⅶ)发生ADR的病例数最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结构上看,大部分氨基酸为人体内存在的氨基酸,因而辅料及生产工艺可能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院ADR发生率高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Ⅶ)为国内某厂家生产,调查发现该药品曾因包装质量问题停止使用过一段时间。因此,为降低ADR,建议生产厂家严格保障药品质量,积极提高生产工艺,尽量减少因杂质等引起的ADR。其次,药物使用量较大,不规范用药也是引起ADR较多的原因之一[7]。但值得注意的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Ⅶ)为治疗型氨基酸类药物,其中支链氨基酸比例高,一般在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使用[8-9]。而部分医师对药物成分了解少,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一概而论,广泛用于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这也是该药出现ADR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建议用药,尽量减少因滥用药物导致的ADR。从表2可以看出,钙代谢调节剂鲑降钙素注射液引发ADR的病例数也是最高的,分析原因可能与药物自身及给药途径有关,其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该药可发生ADR如恶心、呕吐、头晕、轻度的面部潮红伴发热感等症状,静脉注射给药比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更常见。因此,建议用药时尽量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避免因给药方法不适宜导致ADR发生,同时,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警惕迟发及严重的ADR发生[10-11]。

3.4 警惕严重的ADR

68例ADR中,严重的ADR发生率较低,但仍为合理用药关注的重点。基于用药安全,现将2例严重的ADR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1)1例严重的ADR为疑似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联合应用致重症皮疹,分析原因可能与输液的稳定性有关。溶剂和pH等的改变都可能影响输液的理化性质,使不溶性微粒数增加,导致发生严重的ADR。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的pH为6.2~7.8,而常用的大输液中5%和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氯化钠注射液的pH为4.5~7.0,不同溶剂混合后静脉给药会引起机体产生复杂的反应,而且,注射液偏酸性或偏碱性会引发疼痛或组织坏死等ADR[12]。(2)1例严重的ADR为疑似氯化钾注射液致患者死亡。患者为老年男性,诊断为“颈椎病、高血压病”,给予静脉滴注氯化钾注射液,滴注过程中患者诉腹胀,停止滴注约2 h后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瞳散大、呼吸停止,经抢救后死亡。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的自身疾病及合用药物(卡托普利)有关。有报道显示,卡托普利可致急性肾损害,使血钾水平升高,与氯化钾联合应用易加重高钾血症,导致微循环障碍。该案例提醒临床对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或联合应用卡托普利、氯化钾时,应注意密切监测血压、尿量、肾功能和血清钾离子浓度,避免严重的ADR[13-14]。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时,应重点关注特殊患者,关注多发ADR的药物,尤其是易发生严重ADR的药物,避免ADR重复发生,将ADR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应重点关注用法与用量及用药时间,尤其是用药期间和用药后短期内患者的临床反应,避免因药物质量及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15]。总之,加强ADR监测、报告与评价,不但有利于临床及时、有效地处理药害事件,而且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方案,有助于达到治疗的目的。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维生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7):481-487.

[2]董光龙,陈鄢津,傅强,等.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第六部分 疾病营养支持[C]//“营养支持的概况与进展”分论坛暨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2007:45-47.

[3]田晓云,徐欣昌,吴晓阜.维生素类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5,27(2):237-238.

[4]李文武,王长之,马雪皎,等.2004—2013年5703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9):1166-1169.

[5]潘文杰,易林高,陈晓孩,等.我院11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电话随访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8):69-71.

[6]邓牡红,王秀芬.20%脂肪乳致5例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4):3.

[7]谢晓燕.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111-112.

[8]陶开山,曹大勇.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1):82-84.

[9]谢小平,揭志刚,李映良,等.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中的作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1):84-85.

[10] 苏娜,吴逢波,徐珽.鲑鱼降钙素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华西医学,2013,28(2):253-255.

[11] 张雪慧.注射用鲑降钙素不良反应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3):310-311.

[12] 吴勇.188例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报告[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44-45.

[13] 黄芳.氯化钾缓释片致不良反应一例[J].北方药学,2011,8(1):127.

[14] 周欢梅,左银风.静脉滴注药物的配伍变化和不良反应研究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1):120-121.

[15] 孙世光,李连新,付燕霞.对临床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3):252-254.

6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Induced by Water and Electrolyte Acid-base Balance Regulating Drugs and Nutritional

ZHANG Xing1, MI Jiali2

(1.Ward Branch, Suining Central Hospital, Sichuan Suining 629000, China; 2.Dept.of Pharmacy, Suining Central Hospital, Sichuan Suining 629000, China)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induced by water and electrolyte acid-base balance regulating drugs and nutrition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By retrospective investugation metho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68 cases of ADR induced by water and electrolyte acid-base balance regulating drugs and nutritional reported to National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by Suining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 2010 to Dec. 2015. RESULTSLS: Of the 68 cases, males were 35 cases, females were 33 cases, aged from 4 d to 86 years old.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duced ADR were mainl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The ratio of number of ADR cases induced by vitamins and amino acids took the lead, respectively 27.94%(19 cases) and 26.47%(18 cas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DR were mainly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followed by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damage, general reaction, respiratory system reaction and nervous system reaction. ADR mostly occurr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1 d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S: ADR induced by water and electrolyte acid-base balance regulating drugs and nutritional i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combination may increase ADR;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n administration so as to the incidence of ADR.

Nutritional; Electrolyt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application

R969.3;R977

A

1672-2124(2017)01-0111-03

2016-08-12)

*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E-mail:35322567@qq.com

#通信作者: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zhxmjl@163.com

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7.01.040

猜你喜欢
氯化钾酸碱电解质
约旦APC与印度IPL签署氯化钾合同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酸碱滴定法测定香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氯化钾镀锌层发雾故障原因
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NASICON型微晶玻璃电解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晶莹的彩色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