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杭州“地铁无裤日”不过闹剧一场

2017-02-15 23:30崔娴钰长沙市明德中学K386班指导老师崔瑞良
十几岁 2017年2期
关键词:闹剧杭州年轻人

文/崔娴钰(长沙市明德中学K386班)指导老师/崔瑞良

反方 杭州“地铁无裤日”不过闹剧一场

文/崔娴钰(长沙市明德中学K386班)指导老师/崔瑞良

【杭州“地铁无裤日”事件新闻背景】

今年1月11日中午,一群年轻人在杭州地铁车厢内当众脱裤——进行一项名叫“地铁无裤日”的活动,让地铁上的大伯大妈看懵了。杭州地铁回应称:此举有违守则,不提倡。有人觉得杭州“地铁无裤日”是行为秀,不可取,有人觉得不必进行道德审判。

据悉,“地铁无裤日”源自美国,旨在让大家摒弃保守,为生活添乐趣,已席卷全球多地。

杭州地铁十名男子当众脱裤,把边上的大伯大妈看懵了,不知道这群年轻人在干嘛。后经了解,原来是效仿美国“地铁无裤日”。在笔者看来,在中国搞“地铁无裤日”,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事,不过是哗众取宠的闹剧一场。

“地铁无裤日”在欧美国家受到追捧,或是因为当类似喜剧电影的情节跨越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会忍俊不禁。这也算是“在公众场合制造欢乐和趣事”。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在我国并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要知道,东西方存在巨大文化差异,国人的“笑点”与欧美人也大相径庭。我国历来是一个强调群体的国家,在公共场合赤身露体,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地铁当众脱裤只会让国人觉得尴尬、怪异和没有礼貌。

“地铁无裤日”派生出的所谓“摒弃保守思想、尝试新东西”等意义也无法在中国展现。从年轻人穿着内裤出现在地铁上时,旁观群众眼神不知道该往哪搁就可知道。面对“地铁无裤日”这个“新潮”洋节,多数国人想到的恐怕也并非“打破传统”“追求创新”,而是“离奇古怪”“世风日下”。

说到底,“新潮”事物能否顺利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还是要与当时的文化土壤契合。而且这种新,需要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新”,更需要内容上、精神上对现状作出改变的“新”。杭州“地铁无裤日”只将外国经验生搬硬套到我国,并没有结合国情,不过是一出盲目跟风的闹剧。一不小心会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浩浩荡荡的“嬉皮士运动”的老路,从“回归自然”“低碳环保”“社会公有”“思想独立”的定位,演变为放荡、堕落、流氓的代名词。

“生搬硬套”也是许多“洋节”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圣诞节在中国由盛而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毕竟在一个没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度,圣诞节一时新鲜时髦之后,最终还是沦为了商家促销的手段。又譬如“地铁丢书”,意在鼓励阅读,却最后只留给人一种“什么奇怪的人在地铁上做了什么奇怪的事”的印象。

年轻不是任性而为的理由,求新不是漠视公德的借口。从“地铁丢书”到“地铁无裤日”,在追求“新事物、新思想”时,应对公序良俗与他人有着必要的尊重,并努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若内容已背离,则形式无意义,只不过是一出幼稚可笑的闹剧而已。杭州的“地铁无裤日”就是这样。

点评

作者采用“引—析—联—结”思路,首段开门见山,接着探究“地铁无裤日”在欧美受到追捧的原因,并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论据,为“地铁无裤日”在中国“水土不服”提供理论支撑。然后顺势指出“新潮”事物能否顺利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要看与当时的文化土壤是否契合。由表及里,一针见血。结论是追求“新”,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意对社会公德和秩序的尊重,深刻有力。内容充实,分析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在语言表达上优劣并存,有形式与内容俱在佳句,也存在逻辑欠妥问题。

整体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较丰富,但不能分析“地铁无裤日”中的合理因素,思辨性不够,甚为遗憾。对待社会现象如果只有批评没有批判,这是很可怕的。

总分(按高考作文标准):内容17分+表达14分+发展等级15分=46分

百家争鸣

“地铁无裤日”这类出格的活动,与我国传统文明礼仪格格不入。面对各种低俗的外来文化,我们要坚决予以抵制,守住文明的底裤,绝不能照抄照搬,甚至把庸俗当有趣!

——谢舒拉(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初1517班)

摒弃保守,为生活添乐趣的高雅行为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反常态”的行为秀呢?“地铁无裤”没营养没内涵,这种东施效颦的“地铁无裤日”不学也罢。

——赵湘月(长沙铁路第一中学初1606班)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开放的世界,要用包容的兼容并蓄的态度看待新尝试。只要“地铁无裤日”不造成公共隐患,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不违背公序良俗,就应该被我们理解和尊敬。

——陶思佳(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初1514班)

在世界范围内,“地铁无裤日”已经成为年轻人表达开放精神的活动,我们不应一味地用“落伍”的旧眼光看待这个事情,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这对年轻人其实是道德绑架。

——覃安翔(湖南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初16班)

猜你喜欢
闹剧杭州年轻人
杭州
潮细胞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一场闹剧
风油精引发的闹剧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