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泡泡”提示语,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2017-02-16 12:23
关键词:天都峰泡泡利用

叶 丽

(浙江省杭州胜蓝实验小学)

活用“泡泡”提示语,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叶 丽

(浙江省杭州胜蓝实验小学)

一、现状调查

我明显感觉到升入中年级的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弱,学得累。课堂上,对于读读背背的要求,学生积极性很高,但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底下举起的小手就屈指可数;做题目也一样,找找抄抄的题目,正确率高,而一些主观题,往往理解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看到阅读题就害怕。阅读真的这么难吗?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疑问一直困扰着我。

经过多年教学,我发现教材中的“泡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它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阅读的兴趣。特别是以“我能……”“我要……”“我知道……”的方式作提示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仔细翻阅三、四年级的教材,我惊讶地发现:这四册教材中共有精读课文83篇,其中有泡泡语的课文就占了70篇之多。看来小身材的泡泡语在阅读教学中所隐藏的大魅力是不容小视的。

二、有效利用“泡泡”提示语的具体操作

“泡泡”提示语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上功不可没,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泡泡语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以兴趣为“起点”,了解“泡泡”,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教材中的“泡泡”产生了一定兴趣的时候,就激发了他学习文本的热情,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

如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时,发现文中出现了两次“泡泡”。利用其中一个“泡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我就借用这个“泡泡”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而问道:“你能来当小‘泡泡’,提出一些好问题吗?”学生们对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提出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灰雀到底哪儿去了……利用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学习文本的兴趣,他们开始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内涵。

2.以训练为“基点”,会用“泡泡”,学会阅读

教材中的“ 泡泡” 提示语从内容上来看,有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的引导学生抓住某些重点词、句子、课文片段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课文中的生动情景……这其中暗含着的阅读技能,既是知识又是方法,启发老师进行及时点拨引导。

(1)利用“泡泡”,抓“关键”导“理解”

案例:《爬天都峰》原句: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围绕这句泡泡语,笔者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读到这儿,泡泡语有所发现了,他说“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

你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我们爬上天都峰是很不容易的。

生2:“终于”一词,我觉得爬天都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一直在盼望着到达山顶,于是就爬呀爬,看看还没有到,再爬呀爬,这样爬一爬,盼一盼,总算到了,很辛苦。

生3:因为他们爬得很辛苦,所以这个“终于”也可以看出他们爬到峰顶后非常高兴。

生4:一种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体会得非常好,可是为什么爬上天都峰是这么的不容易呢?在爬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请你联系上下文再体会体会。(学生读书)

生:因为我们在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发现山峰是又高又陡的,非常害怕。

师: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子:当我看到( ),我( )。来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吗?(语言表达训练)

生1:当我看到山峰这么高时,我质问自己:我能爬上去吗?

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天都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有些害怕的,更何况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刚刚上学的小姑娘呢!可是他们却“终于”爬上了峰顶,多不容易呀!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传递这种情感吧。

泡泡语能及时抓住文章关键,使文章前后联系起来了,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2)利用“泡泡”,抓“综合”导“拓展”

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文本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体验都藏在文本语言处理之中。 利用“ 泡泡”提示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做相应的拓展,并进行综合训练。

在学习《寓言两则》课文之后,泡泡语说:“这是我收集到的寓言故事,我来讲给大家听。”不难看出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完成寓言故事的课外拓展。在很多课文的课后习题中,经常会出现“收集资料”这样的学习要求,这也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的表现。

尘世之间,绝色美女不在少数,但能够后世流芳的并不多。所谓时势造美女,能够让人们口口相传的美丽,多半与名人奇事密切相关。“沉鱼”缘于西施浣纱,“落雁”缘于昭君出塞,“闭月”缘于貂蝉拜月,“羞花”缘于贵妃醉酒。

在课文中或课文后出现的泡泡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会阅读。

(3)利用“泡泡”,抓“生活”导“还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中有个“泡泡”提示语: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这里的“泡泡”提示语是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激活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泡泡语还有很多:《矛和盾的集合》在文末的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泡泡语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科利亚的木匣》的文末处,泡泡语提出:“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正是这大大小小的“泡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是本课所要重点落实的能力目标。

3.以发展为“远点”,利用泡泡,提升阅读能力

在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出现的泡泡语,提出了很多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尤其注意“一边读一边想”的学习方法。即让泡泡语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交流有价值的感受,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1)在吹“泡泡”中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阅读也不例外。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识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它往往出现在课文的关键位、高潮处、兴趣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进行主动性学习。

《中彩那天》中的“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让学生去问自己,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我,能体会到“富有”吗? ……这一句又一句,正是学生忍不住想说,忍不住想问,忍不住想思考的呀!话虽不多,却很有感召力。这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思考不再是老师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是泡泡语和孩子们共同探讨的学习疑问。

(2)在想“泡泡”中发散思维

我发现,课文中许多学习伙伴的泡泡语中常带有省略号。目的是为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深切体验,大胆创新。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就可以试着填补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感悟,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如《珍珠泉》泡泡语“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再现课文情景。这样,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形象的图像,更能感受到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这就是在泡泡语提示下的思维碰撞,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在小木偶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要接着编下去……”

(3)在做“泡泡”中动笔创作

作文是更高层次地积累语言。而泡泡语能让孩子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实践,获得真知。

如在《一面五星红旗》中,当面包店老板提出用两块面包来换取当时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的“我”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泡泡语问:“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当了解了面包店老板对“我”态度的变化,课文最后的泡泡语引导学生说说心里话,“我想对面包店老板说……”根据这两处泡泡语的提示,笔者抓住契机进行有意识地点拨和提示,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当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效果十分明显。

三、总结与反思

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利用这些泡泡语,合理地开发这些泡泡语,注意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些泡泡语,让这些传递着编者的编写意图,承载着各自的导学任务,寄托着被开发运用的“泡泡”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1] 汪霞.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吕艳. 如何教孩子才肯学习[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郭英,张雳. 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曾扬明. 凭借导学功能,活用“泡泡”提示语[J].小学青年教师,2006(12A).

[5]邱统. 摭谈小语课堂有效教学六字诀[J]. 语文学刊:文艺教育版,2015(7).

责任编辑:武海山

猜你喜欢
天都峰泡泡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黄山第一峰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巨型泡泡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爬天都峰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