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选官制度的发展看官员来源的变化

2017-02-17 05:19四川王本书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选官门第士族

四川 王本书

从秦汉选官制度的发展看官员来源的变化

四川 王本书

说到秦汉选官制度,我们往往会对察举制记忆深刻,但是,如果我们对其前因后果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前承军功制,后启九品中正制,从而构成了秦汉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透过这一主线,我们还会发现,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官吏来源也随之发生了三次巨大变化。

第一次:由世袭贵族为主转向“布衣将相”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各国变法,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作为其主要内容,“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军功)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全国后,以军功擢升、以客入仕成为定例。历经秦末农民战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和楚汉战争的较量,世卿世禄制进一步受到冲击。由于刘邦及其开国功臣虽大多出身低微,但建立汉朝居功至伟,从而造就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古代中国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以功臣为主形成的汉初统治局面,颠覆了世侯世卿的传统格局;由于官员出身低微且识字不多,终使秦朝各项典章制度在汉朝得以继承;由于君臣多生长于民间,使其保持着某些朴素作风,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森严;由于接近社会下层,能够对人民实行有限度的妥协和让步;由于亲眼目睹秦的暴政和残酷的战争,使其注意纳谏,举贤任能,对统治集团的政治良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由功臣为主转向社会下层

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统治,历经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励精图治,国家经济得到恢复,政治更加清明,军功入仕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以察举制取而代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察举制的实行,其根本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需要。汉武帝时,一方面由于丞相位尊权重,另一方面由于功臣势衰,皇亲国戚子弟力弱,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正式建立察举制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型人才的官学制度,从而形成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汉代统治者通过多种方式,的确选拔了不少人才,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使功臣、皇亲国戚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善;察举制将教育与选官相结合,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儒学与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社会风气形成。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之所以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关系。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选官流弊也很多。如权操于上、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使被举荐之人素质得不到保障;官僚集团钩心斗角,使汉代后期官场黑暗,严重影响到汉政权的稳定。

第三次:社会下层为主转向士族豪门

自东汉末年以后,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以地方基层组织乡、里、亭为单位所进行的“乡举里选”和“乡邑清议”为基础的察举征辟制产生了不少的流弊:一方面,弄虚作假,选举不实的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战乱不断,广大人民纷纷避难逃亡,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难以详核,原来地方上按照儒家伦理道德对人物的评价也无法进行。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是到了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平民儒士被拒官场门外,致使人才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统治者也无法获得治国所需人才,使崇尚门第的社会风气形成,助长了士族庸碌、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平衡各统治辖区的各种力量,有助于私学和家庭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势力的增长,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的九品中正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地主的要求,必然为一种更能为统治者选拔治国所需人才的科举制所取代。

历史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政策的激变,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代察举制改进基础上创设的,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随着选官标准由秦汉时期的军功向汉武帝时的德才,再到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的转变,官员的来源也相应经历了由功臣到贤臣再到门阀的变化。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

猜你喜欢
选官门第士族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承启门第之仪的门钹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希望不是作秀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及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
生意人的“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