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文主义纵览

2017-02-17 05:19江苏周龙祥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性思想

江苏 周龙祥

中西方人文主义纵览

江苏 周龙祥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的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的一种哲学理论和世界观。本文试从四个阶段梳理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时期的人文主义

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阐述,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不同流派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人文思想大放异彩。

1.西方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但具体观点也有所不同。

(1)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2)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2.中国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荀子提出“仁义”“以德服人、君舟民水”的观点。

(2)其他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

二、中世纪的反人文主义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权一统天下,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主义,人性受压抑和束缚。中国的“民本思想”也演变为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专制者们施展统治权术的工具,人性遭摧残,个性被泯灭。

1.西方

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思想上,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人性受到极大的束缚和压抑,人文主义泯灭。

2.中国

(1)汉代儒学: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基础上,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

(2)宋明理学:以二程、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们,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人伦者,天理也”,“天理人欲,不能并立”,“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理学成为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资本主义萌芽后的人文主义

随着14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展,欧洲先后进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由复兴、发展逐渐走向成熟。18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稍纵即逝。

1.西方

(1)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性,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大旗,用“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2.中国

(1)表现:李贽否定三纲五常,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思想和限制君权,提出建立“天下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

(2)人文复兴的原因: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出现。

(3)稍纵即逝的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阻碍;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统治者力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四、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用立法来确立和保障人权,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使人文主义有了法律保障。如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各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时代。1954年起的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权利”的条款,“尊重和保障人权”还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了党章;党和政府一直全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人权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

【创新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西人文主义关注的“人”有何异同?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

(1)同:人具有伦理道德。异:西方更多关注“人”的自然性,强调自我;中国更多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和谐。

主要原因:①经济上,农耕为主与奴隶制商品经济为主的差异;②政治上,诸侯割据战乱与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差异;③文化上,农耕文明保守性与海洋文明开放性的差别。

(2)不同: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

主要原因:传统儒学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要客观、辩证地看待。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思想与“剑”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