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互动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动”起来

2017-02-18 08:42
教书育人 2017年31期
关键词:辩论日记道德

徐 宏

建构互动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动”起来

徐 宏

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对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则持摒弃态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在自我探索中成长,让课堂“动”起来则是必不可少的。

一、分析案例,融入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而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现实的联系则更为紧密。大到国家社会,小到自身,都需要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引进生活中的案例,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笑对生活”一课时,展示了一组“篮球女孩”的照片,然后寻问有没有人认识这个女孩。一个学生举手说:“我知道她叫钱红艳,小的时候遭遇车祸,失去了双腿。但是没有钱安装假肢,就用皮球套在身下。”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她游泳游得很好,还获得过全国游泳冠军。”我提问:“我们从她身上能学到什么呢?”学生思考总结:“我们应该学习她笑对挫折,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惧怕挫折,努力学习,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通过实例的引用,学生真正敬佩起“篮球女孩”,并想成为一个像她一样坚强乐观努力的人。

“嚼碎了喂进去”的知识,往往都会被吐出来。但是自身感悟到的,自己总结出来的,反而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本身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从而培养其好的性格品质。将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教学,学生与老师充分互动并共同学习,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到知识。

二、组织辩论,各抒己见

在讲“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一课时,我将班内学生分为两组,并给出了一个论题“父母看子女的日记是否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开始进行辩论。正方认为:父母看我们的日记本是为了我们好,他们为了关心关注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才去看我们的日记,所以,这种方式可以理解。反方认为:每个人都是有隐私的,虽然我们都还没有成年,但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不经过允许偷看自己的日记。辩论完成后,大家一起总结后得出:“父母有一颗爱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跟父母沟通,让他们多了解我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和自己的想法。当然,父母也应该尊重我们的隐私,在看日记之前要征得我们的同意。”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也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的隐私需要保护,不想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他人的隐私也是需要保护的,所以,不要去侵犯他人的隐私。

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与缜密,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更加透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既明白了课本中的知识,又增强了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三、模拟法庭,独立思维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初步地涉及一些法律知识,然而枯燥的学习、背诵并不能起到对知识很好的吸收利用效果。枯燥的课堂也并不能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引入模拟法庭式教学,既是对缺少案例的补充,又是对知识的巩固、应用。

例如,在讲“学会负责”这一单元的时候,我将“三鹿奶粉”的案件引入到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案件,然后进行分组。有的人当审判员、审判长、检察官,有的当律师、原告、被告等。开庭后原告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首先对自己负责,然后对他人负责。能力越大,承担的责任越重。我们没有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所以触犯了法律,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我已经认识到了我的过错。”没想到,在这个角色扮演中,他们对责任的理解竟如此深刻。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益。课堂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排排坐”模式了,而是一种开放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法庭模拟教学,让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锻炼,并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融入各种情景,进行自我探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辩论日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