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实践育人的几点思考*

2017-02-18 13:37侯英杰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学生

■侯英杰

(沈阳医学院)

关于高校实践育人的几点思考*

■侯英杰

(沈阳医学院)

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实践育人的内涵、科学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以及确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高校;实践育人;解读

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正确理解实践育人的内涵、科学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以及确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引言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人格品质,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主体能力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正确理解实践育人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体验的优越性

实践育人能够使教育的实践属性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育人要求学生凡事应该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阅历,提升情操,增长才干。对学生来讲,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还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周围的人和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遇事不走极端,从而使他们成为既有独立思想又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超越自我的人。这些目标的实现,当然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实践育人教育,而且后者往往比前者具有更深刻、更直接的作用。“美国著名统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教授历经10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发生在课堂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全身心地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我国各地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巩固、检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面对各种困难,积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从‘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化”。可以说,将知识转化为品格、智慧与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育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定因素也是实践育人。

(二)育德育智皆重要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被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并见诸于行动中,否则就是海市蜃楼、坐而论道,没有任何益处。大学生只有参加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其对社会的贡献与生命的意义,而应试的‘圈养’教育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因此,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与社会各界及基层百姓接触,在感悟认知、增长见识以及提高能力的同时,发现自己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弱点,并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从而主动向实践学习,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踏踏实实、肯于吃苦的作风,形成遵德守法、勇于拼搏的品质,进而促进个人品格、心智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实践育人能够促使学生在亲自验证、探索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已学到的知识并对周围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归纳、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应用到实践中,如此循环往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最终外化为气质、智慧、意志、品格与能力。实践育人为学生提供了脱离束缚、放下包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判断与选择的桥梁,尤其在面对疑难问题时,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筛选、整理、组合、借鉴、萃取,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这正是知识创造、创新的源头。因此,实践育人是产生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四)培养实际能力的需要

实践育人强调,学生习得的知识应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毫无意义。目前,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在考研、奖学金评比等事项上仍然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取舍,“记性好和坐得牢”式的学霸仍然被推崇为大学生的榜样,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从考试到考试仍然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常态,所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这才是教育的‘道’,只有沿着这个道走下去,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由于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许多大学“在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使命时,加强了对实践、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调”。但仅仅强调还远远不够,必须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实施实践育人教育,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此,高校就能够逐步克服唯分数论、唯书本论的弊端,避免将学生培养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 构建持久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第一课堂的功效

实践育人不仅仅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为标准的,而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突出教育的实践属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形式都属于实践育人范畴。因此,实践育人教育除了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外,比如军训、基础性实验课、社团活动、大学生科研、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还包括第一课堂(课内实践),比如案课堂讨论、例分析教学、情景剧表演、学生讲坛、时事评论等,其中第一课堂也很重要,因为它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凸显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通过课前搜集信息、课中交流信息……感受知识的魅力”,实现“自我教育并达到转识成智、化智为行的育人效果”。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第一课堂的实践功能往往被忽视。目前,“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实践教育的发展,如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这些计划并非仅仅针对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应该主动打破学校和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寻求社会实践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学校自身蕴含的实践育人资源。既要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也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实际上,无论是第二课堂还是第一课堂实践育人教育,都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宗旨,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的,从而使学生在动态、全过程实践育人教育中,亲身体验心智、品格与能力成长成熟的过程。此外,第一课堂还具备不受场地限制、省时省力省费用、便捷高效、安全系数高、风险小以及系统化、有序化、全员化、常态化与规模化等特点。

(二)第二课堂的功效

“国外诸多研究充分证明,实践活动与育人效果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欧内斯特·L·博耶(Boyer)在1987年的报告《大学: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中指出,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因此,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要避免那种随机性很大、仅有孤立轰动效果的活动,而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成长规律,“同时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为学生量身定制实践项目”,以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化、常态化与规范化。一般来讲,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基础验证型实验、军训、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为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以综合设计型实验、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为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以科研创新型实验、专业见习、“三下乡”、学习考察为主,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以专业实习、科技发明、就业创业实践为主。

三 保障机制

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状,要全面贯彻落实实践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教育观念从中作梗,因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转变高等教育紧紧盯着就业率与专业技能的教育观,树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观。二是不能将课程考试成绩、英语过级率、考研率等作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树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考量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念。三是转变将“实践能力、课外活动和以学生为本”弱化于“理论知识、课堂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树立将两者视为同等重要的现代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品格完善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强化考核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要高校实践育人活动能够制度化、持久化、系统化,就要定期进行评定考核。评定考核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将他们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表现及提交的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进行量化评定,并将量化结果与奖学金评比、评优、就业、保研等挂钩。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实践育人综合课》,将相关实践活动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没有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授予学位。对教师的考核由其所在的二级学院及教务处、人事处三方统一进行操作,通过考量实践育人的设计方案、内容、形式、落实情况、工作强度、难度以及实施效果等对教师进行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职称聘任、评优评先、个人工作量等挂钩。

(三)制定教师培训制度

由于高校对教师职称晋升、聘任的考核考评一直是以课题、论文和SCI的数量为标准,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就是在“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多数教师对实践育人工作没有积极性而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写论文上,这也是实践育人工作在高校难以出现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实践能力与知识结构对实践育人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制定实践育人培训制度,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育人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同时还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党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提升他们实践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四)争取社会资源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普遍面临实践基地不够用的窘境,这与没有相应的制度、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来明确社会各界的义务与责任,对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给予政策倾斜和奖励,使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能够处于有序化与常态化之中。另外,高校也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实践育人活动中来,从而实现学校和社会在实践育人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同时,新闻媒体也应该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大力宣传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为社会各界树立榜样,从而形成积极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社会氛围。

[1]申纪云.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2]花长友,韩宝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3]吴刚,高留才.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多维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4]李文鑫,陈学敏.立足实践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5]陶伟华.中国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战略[J].科学新闻,2011(11).

[6]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7]蒋德勤,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8]宋珺.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9]杜玉波.推动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不断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

工程人才培养要避免“一头热”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现代转型,工程人才培养是关键。不断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需要政策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协同发力,构建起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培养的耦合机制。

我国现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3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1/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工程人才数量庞大,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和民族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校积极响应。然而,责职不明、缺乏激励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协同培养的政策机制等因素,导致了政府推动不力、企业积极性不高、高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大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也流于形式和认知实践,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统计,自2014年至2016年用人单位连续三年反映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的首要因素都是实践创新能力不够。

针对这种现状,建议加快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校普遍设置创新创业类专业,加强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好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政府要充分发挥设计各种运行机制并监督其执行的职能,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协同育人。比如将企业参与工程类学生培养列入高新企业认定的必备条件;对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按照育人规模和质量,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融资政策支持。同时,对符合工程实践教育要求的师资人才,从放宽学历、编制互融、待遇奖励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吸引优秀企业高管、政府高参以及能工巧匠到高校任教。

通过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面向国家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以大型国企为主要对象,集中遴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点,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领头羊作用。要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真枪实练”,不断提升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和素质。(作者袁寿其,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04-10

G641

A

1008-2549(2017)07-0029-03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RC049);沈阳市高等学校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2016-G385)阶段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