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7-02-18 13:37李晗闫宏微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协作建构

■李晗 闫宏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抛锚式教学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

■李晗 闫宏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抛锚式教学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相契合。根据抛锚式教学的原则和理念,按照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步骤设计社会工作课程,可以化解传统的教师主导的灌输式社会工作教学模式的弊端。

抛锚式教学;社会工作;建构主义

一 抛锚式教学解说

抛锚式教学理念最早于1929年出现在教育文献中。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兰斯福特教授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Cognition&TechnologyGroupatVanderbilt,CTGV)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CTGV小组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可行路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

1 抛锚式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相互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情境创设以及问题设定对于抛锚式教学的推进至关重要。

由于抛锚式教学强调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它与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特征表现在:第一,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第二,教师的角色灵活多变。第三,强调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第四,弹性教学。第五,重视过程评价。

2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抛锚式教学建立在情境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主,学习内容与真实的情境相关联。这种情境是一种“实践共同体”,即“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2]。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实现了共同体身份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贯穿学习始终,收集与分析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建构意义均要在协作过程中展开。会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协作,共享学习群体的智慧成果,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要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中蕴含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形成便于长期存储的“图式”。

二 抛锚式教学与社会工作教学的契合

1 社会工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迅速增多。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意味着治理主体从政府为主转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而社会工作机构正是可以疗救社会问题、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社会组织。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9部门和组织在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与规划的文件中指出,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

然而,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仍然停留在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还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经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而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然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为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固定,知识传授方式更多的是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较少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关怀之心和批判之眼”的社会工作者。批判教育学家保罗·弗雷勒在《受压迫者教育学》中批判了这种囤积式的教学,他指出,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知晓一切,学生无知;教师可以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产生自己行动的幻想;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客体。教学就像在银行中存钱一样,在学生身上堆积知识,这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批判思考的能力,甚至会摧残学生的创造力[3]。

2 抛锚式教学与社会工作课程的契合性

抛锚式教学强调旨在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情境化教学,这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十分契合。

第一,专业价值观塑造。王思斌将社会工作定义为“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可见,价值导向是社会工作的首要原则。价值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方法、技巧,以及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等等。因此,价值观培养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服务案主。抛锚式教学的引入,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情境中案主的问题和处境进行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偏见和局限,逐步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第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工作是一个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组织与社会公关能力的操作性人才。抛锚式教学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打破教师权威的偏见,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建构自我经验,形成对案主问题的独立判断。同时,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抛锚式教学中的协作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处理案主问题中的协作能力。

三 基于抛锚式教学的社会工作教学设计

根据抛锚式教学的原则和理念,社会工作课程可以按照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步骤设计。本文以“社会工作导论”中“妇女受虐与社会工作介入”这一节课为例,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

这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创设与真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准确地设计“锚”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嵌入其中,引导学生沉浸于丰富、复杂的问题情境。本节课选取两段妇女受虐视频,一段来自于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讲述了一件发生在香港天水围,由家庭暴力引发的灭门惨案;另一段来自央视的新闻报道《恐怖的爱》,讲述了一个家庭暴力酿成的真实悲剧。在播放视频之前,要求学生注意两个家庭暴力事件中妻子和丈夫的心理变化,为下一步确定问题做准备。

2 确定问题

抛锚式教学要求提出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因此结合案例和本节课程内容,在学生观看完两段视频后,教师提出具有弹性的三个问题,即丈夫施虐的原因是什么?妻子忍受家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介入这两个案例?这些问题为学生探求妇女受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思考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了机会。

3 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在“锚”中发现隐含的信息或线索,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提示学生除了案例提供的信息外,从教材的相关内容、推荐文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都可以获取信息。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通过上述途径获取信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共享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步骤。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组,分别解决确定的问题。小组内再进行分工,在每位同学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的基础上,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出学生分别扮演丈夫、妻子和社会工作者。要求扮演丈夫和妻子的学生体会案主的情绪和认知。要求扮演社会工作者的学生学习和模拟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交流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语言表述技巧和身体语言技巧等。

5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抛锚式教学中审视知识建构效果的镜子,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情境创设效果和教学策略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分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对讨论结果提问。此时,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要求每位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并将小组评比结果发布在班级的微信群里。

总之,在社会工作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将社会工作的教学内容与真实情境相关联,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主动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对于塑造专业价值观和提高实践能力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抛锚式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还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情境创设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适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情境。其次,确定的问题要与情境紧密相关,问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适当,既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又要防止引起学生的思维障碍。

[1]WilliamR.Booth.Anchore dinstruction[DB/OL].http://www.coe.unco.edu/ET500/SLD002.HTM/07/31/2004.

[2]LaveJ.,WengerE.Situate d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JoanWink.批判教育学——来自真实世界的记录[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5.

G642

A

1008-2549(2017)07-0092-0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社会工作导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编号:k201522001);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机制探究——基于自媒体视角”(编号:2017-D-095)。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协作建构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