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2017-02-18 22:35
生物学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蜜蜂新课程创设

程 勇

(重庆市万州五桥中学 404000)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可达到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谈一谈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引领探究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的愿望。笔者在讲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时,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情境1:通过第1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生物圈中,有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世界。为什么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什么北极熊能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为什么花朵能散发清香?为什么我们的心脏能够有节律的搏动?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怎样来的?

对这些问题,学生多数是不能回答的或者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能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引出探究的课题。

2 创设活动情境——体验过程

新课程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还注意对初中阶段能力体系的构建。在每一册教材中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表达交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受新课程。笔者在讲 “我国的动物资源(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2节)”时,就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

情境2:动物是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请你变换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想像为某种动物,每小组选择一种要扮演的动物角色,并搜集本组所扮演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信息,用第一人称编写出表演剧本,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表演。现在请各组马上准备。

老师话音刚落,各组迅速进入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组成员争先恐后——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小组内进行首轮角色扮演——推选代表。随后的全班角色扮演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有的同学扮演大熊猫,把大熊猫的憨态可爱扮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同学扮演乖巧的小狗,把狗的善解人意扮演得淋漓尽致;有的同学扮演小麻雀,把麻雀的活蹦乱跳扮演得活灵活现;有的同学扮演青蛙,把青蛙的悲惨命运扮演得入木三分……

这个活动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坚定他们学好生物学的信心。

3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向学生讲生物故事来阐明一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在讲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2节)”时,就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

情境3:贵州省铜仁农校有一位姓杨的老师。在“文革”中,他被批斗并流放到某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杨老师在农场劳动时看见了一只在茶叶树上倒悬而死的茶毛虫。当时,人们对茶毛虫的危害一筹莫展,杨老师灵机一动,借此制成粉剂喷洒到茶树上,竟对尚无特效药控制的茶毛虫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消灭效果。他将这种药物推广到全国各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几经周折,最后得到上海农科院的专家鉴定,确认他发现的是一种新病毒,取名为杨氏六角形茶毛虫颗粒体病毒。杨老师的这一发现不仅在茶叶生产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而且为病毒研究史注上了新的一笔。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病毒等微生物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灌输这方面的知识要好得多,同时学生从故事主人翁的发现中也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4 创设信息情境——拓展思维

新课程中,一堂课的教材内容量少质精。教师要善于吸收大量的新信息,让学生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中去学习,以借鉴他人之长,拓展自己的思维。笔者在讲 “动物行为的研究(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3节)”时,除了介绍教材上的几个经典案例以外,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从报纸上获得的新闻信息案例。

情境4: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2001年秋,她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没有发声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200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蜜蜂发声进行实验。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翦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实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找到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

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一文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通过这则信息,学生感受到研究动物的行为离自己并不遥远,小学生能做的事,作为中学生更应该能够做,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和欲望,同时通过这个鲜活的案例,学生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并不神秘,并不是科学家们才能做的,只要自己留心观察身边有关生命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就能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生物学知识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猜你喜欢
蜜蜂新课程创设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蜜蜂
蜜蜂
蜜蜂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