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为例

2017-02-18 22:35徐作英
生物学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速率

李 林 徐作英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都 610101)

彭 棣

(四川省温江中学 成都 611130)

1 问题的提出

升学压力大、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等是高中生物学教师面临的现实压力。由此,教师对实验课内容的选取基本是与高考相关的,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是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分支,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Gagnon & Colliery系统地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总结了建构主义学习的六个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反思过程,而其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构成了建构主义四大属性[1]。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起其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同化或者顺应自己原有认知结构,而知识也不是简单从教师传给学生,是需要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2]。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探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实验“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为具体实例,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方面,同时结合实验式探究的教学方法,阐述建构主义如何协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3.1 情境 情境即符合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合理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教师先呈现大棚种植绿色蔬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棚种植蔬菜的优势,提问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预留学生思考时间)随后依据教材的资料卡和图片呈现信息,基于光合速率的概念,请学生思考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有什么关系。

采用情境导入与回顾复习,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情境,后提问学生“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随着进一步提问,暴露学生的问题:光合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内在关系,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具体关系,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光合速率与光合作用关系”,由此确定“探究课题”。

3.2 协作 协作即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旨在为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一个教学环境。它不仅包括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强调师生之间的探讨,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教学成果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请学生猜想:“光合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呈线性相关”是否有道理,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提示学生参考教材实验设计步骤,指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师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5人,确定组长。提供必需的实验器材:秒表、钻孔器、30 W的台灯、小烧杯、量筒、吸管、直尺等。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打下完整圆形叶片,圆形叶片的选择,同时关注每个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指导学生准确记录圆形叶片上浮的时间及其对应距离梯度。

学生小组长提前准备绿色质地软而嫩绿的叶片(同种植物,长势相同),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后,依据参考教材上的实验设计提示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制作圆叶片—调节叶片体重—组装装置—设置距离梯度—光照—观察记录—重复3次—整理数据—得出结论。随后小组分工进行实验:其中2人打圆片,2人设置装置,1人记录。

分析:在协作环节,学生小组之间在老师提供的必要教学材料前提之下,对猜想进一步探究。在实验中,学生面对新的问题,独自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小组的沟通、协作,完成探究计划的制定;教师也要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指导。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分工合作,准确整理收集数据,有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与科学探究态度。在协作下,完成“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3 会话 会话即对话交流,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商完成指定的任务。交流可以分享信息,弥补小组不足,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

探究实验后,教师请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填入自主设计的表格中,然后学生作图(横坐标表示距离,纵坐标表示圆形叶片上浮时间)比较在距离40 W的台灯60 cm、50 cm、40 cm、30 cm及20 cm哪个距离(平均距离)圆形叶片上浮的时间最短;1、2小组上台展示图形。

学生绘制的折线图不仅反映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本实验中数据的获得、记录、分析以及折线图制作分析是教学重难点。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对话交流不是一种形式化,而是以“问题”中心进行探讨交流。例如,烧杯为什么要加5~6片圆形叶片?为什么每小组实验要进行3次?由此,完成实验探究的“分析讨论”。

3.4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即指学习者通过情境创设、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迁移,建立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结构。

教师以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①圆形叶片在距离45 cm时,叶片上浮时间最短,说明什么?②为什么圆形叶片在距离53 cm之后,叶片上浮时间反而变得更长了?③达到了什么饱和?

学生通过实验结论,验证了自己的假设,也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回答以上问题。只有学生原来的认识经验(假设)与实验结果一致,学生的关于“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的猜想才进行了意义构建;教师一般采取相应课堂练习,帮助学生不断修正、提高、发展自己关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这一知识构建。最后,完成实验探究的“得出结论”。

4 教学反思

本实验的重点是获得、记录、分析以及绘制折线图,无关变量控制(圆形叶片面积、外界温度、起始O2浓度与CO2浓度);难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收集数据、正确绘制图形、分析图形并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主要的问题:40 W台灯的光强不够,叶片的上浮时间反映不明显;高二年级的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如制作圆片时,叶片被钻孔器打裂开,导致叶绿素丢失,影响光合速率;一些学生没有调节圆叶体重,直接进行实验。

本实验的特色在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从“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基本属性来剖析“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这一实验探究过程,以期科学指导生物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协作速率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速度和速率有什么不同
协作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