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2017-02-18 14:58吴洋
人民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吴洋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谐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22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凝聚力的象征,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内在精神支柱,一直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生机,立足中国的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密联系在当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求

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它融合了各个阶段的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有着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更新自己,吸取各个民族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互相融合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力量。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与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它对于社会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类世界的价值观和辩证法的原理从根本上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天下一气”等有着相同之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十分关注人的发展,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我们古人先贤们所追求的“重人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内在核心精神的相通表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可能。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有着普遍性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神圣不可更改的东西,它提供的是一种实际行动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在欧洲不同于亚洲,在日本不同于中国,它的发展需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和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根据特定的民族文化推动前进。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求。当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中国的革命党人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党遇到了不断的考验,在考验和教训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照搬国外的发展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土壤。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土壤,当一个外来文化传入时必须需要本民族的文化为其提供理论支点,思维方式或者语言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必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结合中国国情从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养分。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个坚实的“底盘”,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才能发挥普遍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找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世界民族的文化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也有着不同的个性,因为产生的条件和社会基础的不同,革命实践的效果就不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相通。另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开放性,都是在不断地批判、继承、创新的实践中发展,这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留下的智慧结晶,融聚了大量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内容,不仅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不可避免也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烙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传统文化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也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价值体现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符号价值。马克思主义要想取得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实现语境的转换和民族的表达。而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民族语言,让其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如邓小平用“小康”这一古代仁人志士的社会理想来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理想。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补价值。中国的国情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着引导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内在凝聚力。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这两大精神指导更要在冲突中寻求融合,在批判中寻求创新,通过多元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传统文化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价值。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说,它需要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以便展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品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着其内在的精神系统和核心价值,但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具体分析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真精神和蕴含的合理性,自觉的继承这些东西。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对于积极的精神要发扬,对于鱼目混珠消极的东西,坚决抵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吸收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断促进二者的发展。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让这个有着西方“洋”气质的理论思想不断与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与中国风格、中国气质融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形态完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让它结合中国特性,使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走进人民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注重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长久发展,只有自然的栖息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能够提供支柱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不断引导我们建设精神文化,为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从而逐渐地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构成要素。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发展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形态都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二者不断地交流、融合、碰撞,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更加充实和丰富。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丽、马春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第10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