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2017-02-20 14:51课题组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间借贷风险防范

[提要] 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作为“乡村社会”维系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显性与隐性的风险与弊端,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障碍,如何正确地对待和防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风险,趋利避害,使其为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崛起服务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民间借贷

基金项目:2016年阜阳市党校系统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FYDXKT201606);本文由阜阳市党校系统2016年度科研课题组供稿,课题组成员:孙刚、王超、李存峰、彭建涛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衍生于农村经济发展土壤中的金融体制形式,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笔者通过抽样调研了解到,皖北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发展极其活跃,如铺天盖地一般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新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形式,发挥了正规金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缓解农村信贷约束的同时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刘莉亚等(2009)对全国31个省中1,000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得到农户约70%的借款来自非正规金融,90%的生活性信贷来自非正规金融。但由于其长期受到监管部门的压制,始终处于“非规范化”发展状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漏洞,影响了地区金融发展的稳定性。为此,这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链条中较薄弱的一环。在农村经济崛起发展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事关区域金融生态的稳定,事关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实现规范性发展,已成为政府相关经济管理及监管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全面推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及破解我国目前“三农”融资难的问题具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当前,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对策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策略。有的学者认为应从非正规金融的体制建设入手,提出加快建设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信用体制建设。申丹虹(2006)认为,民间借贷产生的前提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现代信用制度的缺失,缺乏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保障体制等,解决风险的出路在于消除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组织化的非正规金融应从内控建设着手,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体系。郑振龙和林海(2005)通过调研认为,非正规金融中标会的低违约风险主要依赖于严格的入会审查措施、对资金规模运用的严格控制。王俏荔(2010)基于新古典假设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中博弈双方的借贷行为,指出无限期的重复博弈、声誉制约、严厉的惩罚机制、灵活的担保机制可帮助借贷双方走出囚徒困境进而实现纳什均衡。还有的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措施,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郑耀群和周新生(2007)认为官方应建立非正规金融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监管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配套措施,以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通过立法来控制风险的发生。王从容和李宁(2011)通过立法给予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以正规契约的签署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总之,当前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并且提出各自的应对策略。但前人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的角度,探索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整体性、系统性风险。而且理论界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有所不同,相应的防范措施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本课题将研究重点放在皖北欠发达地区,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状况、风险防范对策。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概述

(一)概念界定。界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范围是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的首要一步,农村非正规金融又叫非正式金融。近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但对非正规金融的概念依然缺乏统一的认识。在许多学者的论文和著作中常把农村非正规金融称为草根金融、地下金融或者体制外金融等。郭沛(2004)认为其是不具有合法地位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王曙光(2006)则认为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泛指采取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以民间渠道为农村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提供各种资金借贷的活动。但相对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由金融市场主体自发创造,服务于正规金融难以有效满足其市场主体金融需求的领域的金融活动,包括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或个人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表1所示。(表1)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分析。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以服务于“三农”、乡镇中小微企业为宗旨,以其方便灵活的特点为广大农户与草根经济体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金融组织存在形式在催生出金融高绩效的同时,也侵蚀着正常的市场机制,带来了诸多风险,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欠发达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呈现出特殊的风险状况。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风险,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初期的民间借贷,借款方多是向亲友和邻居之间寻求信贷资金。这种借贷合约嵌套在密切的亲友关系中,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极小。但随着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发展与壮大,致使原有的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不断被突破,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显现。当融资范围突破了原先的亲友关系而逐步向周围扩散,借贷双方之间的关系将逐渐疏远,直至除了单纯的借贷关系再也没有其他方面的关联,加上贷款方对贷款项目可能缺乏严密的调查或审查,对借款者的信誉、贷款用途很难知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难以实施有效的懲罚策略,因为借贷双方之间并不存在反复博弈关系,也无法通过感情、信誉等方面的惩罚来约束借方的违约行为。另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借贷对象大多是个人或小微企业,借贷合约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个人或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有些农村居民由于受到自身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可能并不注重个人信用问题,向其提供民间信贷可能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乡镇小微企业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提供信贷服务的另一对象,小微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不稳定,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其还贷能力也受到很大影响,在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在市场上生存的缓冲能力弱,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表2)

2、市场风险。在欠发达地区,利率风险是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外在表现,利率水平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间融资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除了亲友性质的借贷无息或者低息外,高利率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借贷利率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笔者对安徽省阜阳市的各县市区进行过抽样调查得出利率水平一般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3倍以上。比如,小贷公司根据有无抵押担保及贷款人的还款能力鉴别贷款的等级,贷款利率一般在10%~40%之间,月息达到1.5分~4分之间,这还是一些相对规范的金融组织,若是向非规范的私人借款利率还要高一些。局部地区甚至进入“暴利化”时代,高利率加重了债务人的经济负担和生产成本,高利贷的风险隐患越来越大。一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暴利运作模式不仅致使借款方的高成本运作,还使原来就很紧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也危及到借款方的生存,以致走向非法集资、经营者卷款潜逃的现象,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诱发金融风险。此外,随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传统比较固化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原来建立在亲情、友情及地缘关系基础上的“零利率”借贷日益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贷方可能因为借方的外出打工或户口迁移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连本金也会流失,这样传统意义上基于亲友性质的零利率和低利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3、法律风险。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虽然我国在一些零星的法规上对其加以规定和约束,但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较强的应急性和局限性,缺乏长远的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无法应对农村非正規金融组织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浪潮。比如,目前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中的P2P借贷,银行不给予P2P网贷公司资金托管服务,这便给部分恶意创办的网贷平台提供了利用管理不严的资金托管机构进行欺诈的机会,这也是“淘金贷”和“天使计划”诈骗案得以发生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大都游离于法律约束和国家的监督之外,无法提供法律上的产权保护。由于法律缺位的存在,以致近年来在农村屡见不鲜的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或者变相吸收公众的存款,甚至还出现一些欺诈和投机的现象,套取资金和圈钱。例如,2009年震惊全国的浙江东阳农村的“亿万富姐”吴英案,由于其非法集资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对当地社会安定及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这起案件中立法的滞后与缺位难辞其咎。所以,这种萌生于农村熟人社会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规模的壮大,逐渐打破原有的“村庄信任圈”,过渡到“市场信任圈”,传统的以潜规则和道德约束为主的非正规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其发展,迫切需要法律的正位和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的金融形式加以立法的监督和引导。

4、经营管理风险。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经营管理不规范,借贷款组织设立简单,有的三五个人出资就能成立一个小额贷款中介组织,根本没有建立一套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有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没有贷前、贷中、贷后的严格审查程序,对贷款的用途不加控制,信贷结构不合理,也没有专业的从业管理经验,更没有控制风险的准备金及贷款的呆账、坏账准备金要求。笔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机构的贷款管理程序极为简单,在发放贷款时只要借款人持本地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即可获得5~50万元的贷款,甚至没有确切的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仅凭经验对借款人进行管理,其业务的开展常常以简单的口头约定,或者以中间人担保的非正式契约履约方法,由于手续的不健全使得有些契约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同时,由于其完全游离于监管机构的监督之外,处于政府的“真空”管辖之下,其内部操作都是隐蔽性的,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透明的规范机制,这些管理的不规范极易发生金融风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矛盾。以小贷公司为例,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银行融入不超过其注册资本净额50%的资金余额。”但是,由于目前金融大环境的影响,各大银行不再向小贷公司发放贷款或授信额度,因此小贷公司难免不陷于“银荒”境地。在市场利率不断走高的环境下,小贷公司为了快速突破融资瓶颈,只能铤而走险,采取高风险融资方式。同时,小贷公司为了扩张业务,追求利润,谋取高收益,违规放贷,将大额贷款“化整为零”,表内转表外以及通道业务等隐蔽操作手段,这些都是地方金融行业突出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面临着各种较为严重的风险。这一方面与农村非正规金融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其本身就是负债经营,具有脆弱性的一面,应着眼于解决普遍存在的“存量”风险的问题,构建风险化解机制;另一方面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金融制度不断改革变迁,风险的范围和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应着眼于解决风险“增量”的问题,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基于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风险防范体系应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入手,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建立严密的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在欠发达地区,对于组织化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如合会、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及互联网金融P2P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关键是构建严密的内控机制。首先,要具备充足的资本金,预留足够的风险准备金,以及坏账、呆账准备金,为日常经营活动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保证。比如,在P2P借贷模式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作为风险准备金。当然,在出现呆账的情况下,公司就会启用相应的风险备用金进行优先垫付,其目的是为了最大化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其次,要设立风险监控组织,构建严密的风险监控系统、精准的风险测量工具、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通过风险监控系统与业务系统终端的联网,建立对贷款人信息的采集、分析系统,为定时、动态、全面、持续的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终端联网,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建议方案等生成自动化、传输网络化,以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监管人员结合非量化信息,针对计算机生成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运用VaR模型和加压测试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业务风险、临界范围和现实风险进行检验对比,评价金融机构在一定风险程度下的承受能力,从而为风险的发生预设了一道“栅栏”。(图1)

(二)加强金融监管。非正规金融的外部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一道重要防护网。应将组织化的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分析非正规金融组织和业务操作的特点,本着尊重产权和资金自由的原则,强化信息披露、严厉打击信息造假,保证融资双方能够做到自主决策,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当下,很多地方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市场准入方法,如“黑名单制度”、资本金和准备金约束、交易流程的制约等;二是监管方式以引导为主。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小额零售,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监管应该主要以政策引导为主,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尺度。加强利率的引导和管理,严厉打击农村的民间非法金融活动,对一些高利率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必要进行利率管制,政府主要从完善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针对当前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应将其资金的筹措与运作纳入监管范围,这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有力举措;三是加强司法监管。非正规金融的监管重点在于通过立法明确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加快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在法规设计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对不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形式区别对待。比如,针对民间借贷法规中要明确制作规范的民间借贷协议,明确民间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减少纠纷。建议单独设立一套针对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切忌“一刀切”,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该地区非正规金融的专门法规条例。

(三)缔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非正规金融之所以活跃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土壤中,是因为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生产力低下,家庭收入较少。而向正規金融借款又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进而萌生了向非正规金融借款的念头。要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缔造健全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屏闭道德风险给农村非正规金融带来的冲击。为此,一要加强农村社会的道德信用体系建设。乡里邻里之间因日常的生活劳作产生了缜密的农村熟人关系网络。该社会网络注重诚信,讲究面子,一旦有了不好的评价,会使得借款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容身之地,不能抬起头做人。借款人作为一个“理性人”,为了能在自己所在的生存环境中得以“有面子”的生存,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为了能够使自己现在以及将来的资金需求都得以有效满足,必须考虑没有按时还款而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作为贷款人一方,为了持续经营的需要也不会随意提高利率,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定价。这种因人缘和地缘结成的熟人社会网络的信誉约束机制,能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付息,约束贷款人合理定价,对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防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二要加快农村社会成员的信用档案建设。要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农村社会成员建立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记录借款人是否按时汇报情况,其经济活动是否按期进行。这种信用指数要全国联网,当其携款逃跑时,其信用指数会在网上显示,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受到阻碍,从而约束其遵守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规则。此外,在守信奖励方面,给予信用等级高的乡镇企业和农户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在失信罚戒方面,使失信者求贷无门,建立有法律依据的“黑名单”,将失信者行为公布于众。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这些都为非正规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设下防护网。

(四)构建与正规金融的合作路径。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雄厚资金优势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灵活快捷与信息获取的长处,探索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合作模式,在提高整个市场金融交易水平的同时,也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化解“银慌”风险的有效应对策略。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利用正规金融安排的“专业贷款人”或者“信用代理人”设置在非正规金融组织中专司其职,或者直接让正规金融参股其中。在国外,这方面的例子也有不少,在菲律宾和巴基斯坦,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向非正规金融部门放款,提高了后者的信贷服务供给能力,也改善了那些只能在正规金融部门借贷的贷款条件。在美国当地的银行和汽车销售商就利用ROSCA(即合会)的优势发展汽车按揭贷款业务。正规金融部门在合会中设立了“信用代理人”专司考察贷款给予非正规金融机构,再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放款给借款人。如果没有正规金融的存在,非正规金融机构可能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如果没有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正规金融可能会因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意开展这样的业务,这样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均可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得到双赢的发展。这个案例表明,重视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性,可以有效地防范非正规金融因为资金池内资金链的断裂而引发流动性风险。这可能是未来非正规金融发展及探索风险防范的一个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障碍。因此,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而言,应构建严密的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完善金融外部监管体制,缔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与正规金融的合作路径,全面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纬.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取向及其政策引导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13.11.

[2]任深春.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3]周丽莉.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9.

[4]孙刚.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及路径选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4.

[5]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邹新阳,王贵彬.农村民间金融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2.

[7]欧阳菲.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叹息[J].时代金融,2014.4.

[8]邵传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9]赵建梅.信贷约束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0]张前程,张庆亮.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市场风险及其监管研究[J].海南金融,2008.9.

猜你喜欢
民间借贷风险防范
左手民间借贷右手不当得利
民间借贷类公证初探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