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与中国古代剑文化研究

2017-02-21 07:01任昭君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长剑剑客画像石

任昭君



汉画像石与中国古代剑文化研究

任昭君

为研究中国古代剑文化,采用实地考察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目前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含有剑文化内容的汉画像石拓片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剑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结论:信义之剑,说明中华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义的美德;时尚之剑,揭示了佩戴宝剑在中国古代风靡至极;防卫之剑,暗示了佩剑在防卫中的作用重大;忠义之剑,充分展现了某种忠、信、义的原则与信仰,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浸染的社会所颂扬和提倡的;情义之剑,展现了舍生取义的义气和友情,而这也正是战国秦汉时期最为推崇的游侠精神;表演之剑与格斗之剑,体现了剑道的高深与技艺的精湛。

汉画像石;中国古代;剑文化;研究

剑文化是以人为本,以剑为载体,以剑术为主体,包括剑、剑器、剑舞和剑的理论文化等部分的庞大文化体系[1]。汉画像石中有许多描写剑文化的画面,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汉画像石中描写剑文化的画面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中华古代剑文化,为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南阳汉画像石馆、滕州汉画像石馆、山东汉画像石馆等历史博物馆,并查阅《中国汉画像石全集》《滕州汉画像石选集》《南阳汉画像石选集》等汉画像石选集,并登陆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描写剑文化方面的汉画像石拓片,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剑文化特征及其所蕴涵的时代精神。

2 研究结果

2.1 流行的佩剑

佩剑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曾很盛行,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规定:“夭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初学记》引《贾子》)《史记·秦本记》亦载有:“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如。”一般而言,佩剑是贵族与官员的特权。

“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汉书·隽不疑传》)然而民间佩剑之风,仍然一度盛行,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明显。《楚辞•涉江》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鬼”。可见朝野仕庶,佩剑是共同的时尚。

2.1.1 信义之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2]”季札赠剑的故事,画像石多有体现。四川雅安高颐阙石刻,见图1[3],有一画面就是描写季札赠剑的故事,画中左侧为一坟墓,坟旁有一树,树上一剑,另有一人在坟前祭拜,此人就是季札。季札在徐国君生前已将剑“心许之”,而在徐国君死后仍然信守这一承诺,并决心完成对徐国君的“心许”。当无人可以亲手接下这把“心许”的宝剑时,季札执意把宝剑挂于徐国君墓前,以完成承诺。在《史记》记载中,完全把宝剑当成是高尚道德行为的载体。以后数千年流传不断的季札挂剑的传说,也是把季札当成中华民族一诺千金的道德楷模。季札赠剑的故事一方面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好剑之风的盛行至极,另外也颂扬了季札的信义之举,这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义的美德。

2.1.2 时尚之剑 汉画像石中还有许多刻画人物佩戴宝剑的画面,也进一步表明了当时佩戴宝剑是一种时尚。陕北米脂县官庄出土画像石,见图2[4],画面是描写二人相见的情景,图中间两人皆佩戴长剑拱手相见,二人后面皆有一侍童。山东临沂沂南北寨出土画像石,见图3[5],画面是描写二人交谈的场景,二人皆戴有旒的冕,并佩长剑。山东临沂费县潘家疃出土画像石,见图4[6],画面二人佩剑相对而立,共持一简册。由以上画面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贵族社交场合中,佩剑不仅非常流行,而且还是当时的一种时尚。这同时也揭示了佩戴宝剑在中国古代风靡至极。

2.1.3 防卫之剑 当然佩戴宝剑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且还有防卫的作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者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酔,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7]”汉画像石也有以“高祖斩蛇”为题材的画面。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见图5[8],画面为高祖斩蛇的场景,画面中刻有一侍者戴冠,双手持钺,钺柄折断,人后仰。侍者前面一人应为高祖刘邦,头冠抛于空中,瞪目张口,手持长剑力斩身前长蛇。高祖斩蛇之剑一方面被认为具有斩魔驱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长剑具有防卫的作用。

图1 四川雅安高颐阙石刻

图2 陕西陕北米脂县官庄出土

图3 山东临沂沂南北寨出土

图4 山东临沂费县潘家疃出土

图5 河南南阳唐河针织厂出土

图6 山东济宁嘉祥武氏祠画像(7页)

2.2 侠义的剑客

2.2.1 忠义之剑 “义”的典型是汉画像石故事最丰富的一类题材。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重然诺和恩义报答,具体事例多是仆从为主子或是朋友舍生取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刺秦王”“聂政刺韩相”“专诸刺吴王僚”“豫让二次赵襄子”“要离刺庆忌”。这些基本都是《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刺客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载![9]”除了刺客故事之外,还有“二桃杀三士”中为了兄弟义气而自尽的故事。

目前出土的画像石中,以“荆轲刺秦王”为题材的画像为最多。山东嘉祥画像石,见图6[10],画面中间有一立柱,柱上有一短剑,此剑就是荆轲掷向秦王的短剑,立柱左侧一人为荆轲,立柱右侧一人右袖已断,此人就是秦王,地上仰面躺一人,此人应是秦舞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民间备受欢迎的原因,应该是在荆轲这种悲剧性人物身上,充分展现了某种忠、信、义的原则与信仰,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侵染的社会所颂扬和提倡的,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剑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2.2 情义之剑 汉画像石中有关剑客的画面除了以刺客的故事为题材外,还有以“二桃杀三士”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南阳汉画像石,见图7[11],画面中间一勇士正把手伸向放有二桃的高足盘,另有两个勇士正横剑割颈自刎,右边有三人,其中个子比较矮小的应为晏婴。《晏子春秋》将晏子杀三士的故事记录宣扬,是鼓吹晏子的聪明与智慧,但汉画像石上“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另有寓意。因为汉画像石上好多图像只是表现了三士在取二桃的形式,而最应该歌颂的晏子却往往被省略掉。如此的表现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删去或忽略晏子的形象,三士的形象更加简练突出;二是以三士形象来标榜朋友之间的义气,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画像将三士突出的做法表明,人们与其说钦佩晏子的智慧,倒不如说更加看重三士舍生取义的义气和友情,而这也正是战国秦汉时期最为推崇的游侠精神。

图7 河南南阳英庄出土4

2.3 精深的剑道

《汉书·艺文志》记载《剑道》三十八篇,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已经全部失传。《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12]”这一方面说明项羽不爱学习剑术,另一方面也间接表明剑道的高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13]”这说明像荆轲这样名垂千古剑客的剑术都算不上高明,可见剑道的精深之极,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汉画像石中关于剑术的描述主要集中于具有表演性的剑舞以及战争中的格斗。

2.3.1 表演之剑 由于剑术动作变化多样、强劲有力、流畅英武,并且韵律优美,不仅具有搏击、健身的功能,而且还有抒情表演的功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的情景:“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14]”由此可见剑舞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淮北宿县曹村东岗出土画像石,见图8[15],画面应为《公莫舞》的场景。(《公莫舞》是刘邦称帝后,追念戎马生涯,以“鸿门宴”为史实,用歌舞的形式编演了大型歌舞《公莫舞》。)画面左侧一舞剑者应为项庄,右侧舞剑者应为项伯,项庄持剑欲刺刘邦,项伯则持剑拨挡项庄刺来的剑,并用身体护住刘邦。项伯后面一人应为刘邦,头戴圆方形冠,身穿长袍,双臂张开,故装镇定,好像在说不要伤及他人。刘邦右侧一人应为项羽,双手伸直,身体右转做舞蹈之状。刘邦左侧一人应为张良,身穿条状纹饰的衣袍,两手作恭迎状,似内心极度不安。鸿门宴中的剑舞表演一方面展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国秦汉时期剑舞表演是军中常见的娱乐形式之一。

山东邹城看庄镇八里河村出土汉画像石,见图9[16],则是反映民间的剑舞表演,画面左侧楼内一人头戴冠,身穿长袍,正面供手端坐。楼外有一人双手伏地跪拜。上面两人在表演剑舞格斗,右边剑客身穿长袍,右手持一短兵器,在头上架住对方劈来的长剑,左手持长剑,弓步向前刺向对方头部,动作一气呵成,形如流水。左侧一人身穿短裙,左手持长剑攻击对方的同时,双腿弯曲,身体后倾躲避对方刺来的长剑,并用右手中的短兵器格挡对方刺来的长剑。二人一来一往刀光剑影,动作迅速飘逸,仿佛听到“嗖嗖”的挥剑之声,场面精彩纷呈,展示了高超的剑术。此画面中的剑舞表演者显然是主人请的或养的专供表演的剑客。

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黄路屯出土的画像石,见图10[17],则是描写百戏中剑舞表演的情景。画面左侧有二人皆双手持剑进行对决,右侧剑客呈左弓步姿势,左手持剑并上左步快速刺向对方头部的同时,右手手臂伸直,持剑后引欲作第二次攻击,左侧剑客呈左虚步姿势,左腿微曲在前,右腿在后半曲,身体稍后倾,在快速躲避对方刺来的长剑的同时,左手持剑拨挡对方刺来之剑,右手则持剑引向后下方欲作还击。二人动作飘逸流畅,刚劲有力,姿态壮美,把剑客高超的剑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8 淮北宿县曹村东岗出土

图9 山东邹城看庄八里河出土

图10 山东济宁邹城郭里镇黄路屯出土

2.3.2 格斗之剑 格斗技击是中国古代剑文化主要的组成部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元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18]”由此可见汉代习剑之人进行剑术比试是常见的事情。山东滕州龙阳镇出土的画像石,见图11[19],画面为两武士格斗前的准备姿势,二人皆戴长缨冠,并且都是单膝跪地,左腿屈膝在前,右腿跪地在后;左侧武士腰佩长剑,目不转睛盯着对方,左手握着剑鞘,右手在体前准备拔剑;右侧武士左手在前胸前抬起做比赛前的行礼状,右手持短钺后引,欲作攻击状;二人中间地上插一短剑。应为右侧武士的兵器;画面静中有动,格斗一触即发。重庆璧山县出土的画像石,见图12[20],画面也是描写格斗者比赛前的姿势,图中二武士皆持短剑,二人相距有三步之远。左侧武士身穿长袍束腰,右手持剑,手臂伸直向前,剑尖垂直朝下,左手持盾,直视对方;右侧武士身穿短衣,右手持剑,手臂伸直指向对方,剑尖斜向前上方,左手持盾与胸前,目视对方,精力集中不敢怠慢。通过以上画面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剑客在格斗前的准备姿势,也是中国古代剑文化的一部分。

战争中的格斗技击更为惨烈惊险。山东嘉祥洪山村出土的画像石是描写胡汉战争的场面,见图13[21],图中有五人进行生死对决,左侧一人左手持盾放于身体左侧,右手持剑放于左肩上,面向前方格斗者,正准备加入战争行列,左侧第二人与中间一人激战正酣,中间一人头戴尖顶帽,显然是胡人,右手持剑,上左步,由右向左扫向左侧第二人,左手持剑顺势后摆,在这危机时刻,左侧第二人,应为汉兵,身体快速下蹲,两腿呈歇步姿势,躲过对方的利剑的同时,右手持剑快速刺向对方,左手持剑后上举,欲作第二次攻击,大有反败为胜之势。右侧二人的战斗胜负已经决出,右侧第二人右手持剑上右步快速刺中右侧第一人的腹部的同时,左手持剑顺势向后上方引剑欲作再次劈杀;右侧第一人头戴尖顶帽,应是胡兵,腹部中剑身体后仰倒地。

从以上画面可以看出,武士们在格斗技击时展现了多变的剑术及精湛的技艺,这也成为中国武士的滥觞。

图11 山东滕州龙阳镇出土

图12 重庆璧山县出土

图13 山东嘉祥洪山村出土

3 结 论

中国古代剑文化蕴涵于社会生活、百戏表演、战争格斗、游侠刺客等为题材的画面中。信义之剑,说明中华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义的美德;时尚之剑,揭示了佩戴宝剑在我国古代风靡至极;防卫之剑,暗示了佩剑在防卫中的作用重大;忠义之剑,充分展现了某种忠、信、义的原则与信仰,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侵染的社会所颂扬和提倡的;情义之剑,展现了舍生取义的义气和友情,而这也正是战国秦汉时期最为推崇的游侠精神;表演之剑与格斗之剑,体现了剑道的高深与精湛,这也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1] 张继合,王 震.春秋战国剑文化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38~40.

[2][7][9][12][13][14][18] 司马迁著.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240,94,645,76,640,83,854.

[3][20] 龚廷万,龚 玉,戴嘉陵编著.巴蜀汉代画像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40,108.

[4] 李 林,康蘭英,赵力光主编.陕北汉代画像石[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21.

[5][6] 临沂博物馆编.临沂汉画像石[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114,161.

[8][11] 韩玉祥,曹新洲主编.南阳汉画像石精粹[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13,4.

[10][21] 孙青松,贺福顺主编. 嘉祥汉画像石选[M].2005:7,74.

[15] 高书林编著.淮北汉画像石[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49.

[16][17] 胡立新著.邹城汉画像石[M].文物出版社,2008:111,66.

[19]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齐鲁书社,1982:111.

Study the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and Cultural of Ancient Chinese Sword

REN Zhaojun

To study the ancient Chinese sword culture, based on field visits and access to literature method, the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rubbings currently unearthed Han Dynasty stone contains Sword cultural contents were collected,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and study of ancient sword culture and its implied zeitgeist. Conclusion: The Sword of faith, there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egend Praise Lutheran virtue; fashion sword, revealing the sword worn extremely popular in ancient China; the sword of defense, suggesting the role of the sword in defense of the major; loyalty of the sword, full of some kind of loyalty, trustworthiness, justice principles and beliefs which are exactly the glorif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fecting society; sword of brotherhood, sacrifice justice show of loyalty and friendship, and this is what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st respected ranger spirit; sword fighting with the sword of the show, it reflects the profound fencing and superb artistry.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Ancient Chinese; Sword culture; Research

1007―6891(2017)01―000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01

G80-054

A

2016-06-10

2016-06-25

枣庄学院2015年国家级基金预研究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5YY15。

枣庄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aozhuang College,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China.

猜你喜欢
长剑剑客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图形里的陷阱
许婷 慷慨十年长剑在
时空剑客(7)
时空剑客(5)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倚天长剑”的语源及其语义演变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退隐的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