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病

2017-02-22 18:05张培锋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陈继儒痴心三者

张培锋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簡意赅却又含义无穷。

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动词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他的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下手,也就是从心地上用功夫。

所谓从心地上用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奥迪,我就得买辆宝马,非要胜他一筹不可。表面上看,正是这种心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一般也会将其定义为一种“进步”,但进步就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有了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但随之而来就有“手机病”等。过犹不及,如果任由这种心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任何物质层面的东西最终要由人类的心去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才会有“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的富足只是心灵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心灵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所以胜心既可能给人类带来富足,又是人类贫穷的根源,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入思索的,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开着高级轿车斗气,吃着山珍海味骂街的一幕,你能说他们很富有吗?

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以豁达的心态去看待,想一想这世间谁人不死?任他多么高贵、怎么有钱,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病反而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层意思,时下“养生”变得很时髦,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把“养生”看得太重,畏首畏尾,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首先是心胸开阔,豁然大度,大大咧咧,反而不会得病,活得更好些。

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一般人都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总要装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孔老夫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穷的。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门径,忌讳说自己愚蠢,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愚蠢。

以上三者,陈继儒皆用“死于”来概括,可见三者诚为人生之大病,自古而然,只不过现代人的病较之古人,并没有好转反而可能更恶化了些。如果我们不受其“使”,不为其所“蔽”、所“覆”,那么人生境界就会升华,也就摆脱了“死”而真正“活”了。正像一位西哲所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这个最平常的字眼儿,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真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啊!

(常朔摘自《天津日报》2016年11月28日)

猜你喜欢
陈继儒痴心三者
无题
读 书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隐逸的最高境界是隐于闹市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痴心石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痴心科普育学子
王锡爵陈继儒交游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