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不应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

2017-02-22 22:21冉峰汤朝晖冉乃彦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学校

冉峰 汤朝晖 冉乃彦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近年来学校美育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对照文件审视今天教育的现状,美育这个薄弱环节的确需要我们重视了。

其实,从表面看来,现在许多学校都把美育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学校领导、教师都在进行各种美育的探索、尝试,只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借助以下三个事例来分析。

A校是西北某省份的一所名校。走进校园,完全不见印象中西北的风沙和黄土,满眼看到的都是绿色,加上精心的校园文化设计,每个人的感触都是一个字——美!这是美育,环境育人中的美育。

但是,当我们走进教室时,与校园所见到的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讲台上贴着一张课表,反复查看,也找不到一节音乐、美术课;教室后墙赫然悬挂为考试搏击的标语;每张课桌上都放置着一摞摞的教科书,桌旁还有一个装满各种练习册的塑料收纳箱:教室内的图书角也全都是辅导书……这哪里是教室,简直就是冲击中考、高考的战场。

像这样重应试、轻素养,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其他省份,甚至“北上广”等核心城市也时有看到。这里的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家长,是不懂得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艺术对孩子未来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吗?其实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只能说是在当前的教育现实面前,人们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普遍认可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家长更是认为高考是成才的唯一路径,学校则以为了家长和学生的名义去追逐分数,因为名校、高考、分数是眼前即可获得的价值,而素养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其应有价值的。

应该说,应试教育的方向和美育是不一致的。假如社会视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同等重要,假如家长能够为孩子选择多种成才路径,假如学校能够抛弃教育评价中的功利因素,方向正确了,那么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应地把美育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B校是某沿海省份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最大特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每一节课。早在几年前,当我们还在使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这所学校已经普及ipad教学,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课堂上随机、及时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达到极致。老师们都在说“我们的双手和双脚都得到解放,课堂教学的可拓展性大大加强了”。在羡慕和惊叹现代教育技术的出色功能的同时,有一个现象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一节初中音乐欣赏课《金色的秋天》,教师先让学生听《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锣鼓》《扬鞭催马运粮忙》等,接着围绕几个问题互动,如作词作曲、演唱者、使用的乐器等。这时候谁答得快,谁的人头标志就会立刻出现在屏幕上。这是音乐欣赏课吗?分明就是音乐常识竞赛。

哪里出问题了?是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出问题了。美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因此,这节音乐课的重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在金色秋天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中华大地上人民发自心底的丰收喜悦;《丰收锣鼓》用大锣鼓等打击乐器奏出了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支笛子独奏曲,描写了当年丰收后的农民喜气洋洋交售公粮的情景。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感受美、鉴赏美,陶冶情操,洗涤心灵。而教师却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抢答上,把好端端一节体现美育的音乐课变成了孤立传授知识、技能的竞赛。可见,每一位教师对美育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美育能否真正落地。

C校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严格执行艺术课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都开齐、开足。学校也有美术小组、管乐队、话剧社、合唱团等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学校在请专家,添置服装、乐器、材料用具,专业教室建设等方面没少投资,但是一直以来上艺术课时学生总是不在状态,参加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很少,每到艺术节时,学校上下动员、反复要求,班主任要做很多工作才能保证参赛人数。

不少校长经常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没有好好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出在这所普通中学的生源来自四面八方,既有老北京胡同里的孩子,也有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艺术教育,许多家长从未带孩子看过话剧、听过音乐会、进过美术馆,更没有上过钢琴、舞蹈、美术、声乐、器乐辅导班。对于这些先天缺失艺术教育的孩子,怎么能要求他们马上就走进艺术呢?

艺术需要情感体验,需要一种氛围,特别是对于这所学校的孩子来说,更需要先创设艺术环境,而不是急于组织参加艺术比赛。创设环境要动动脑子,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营造了比较好的审美环境。比如有所学校有一个童声合唱团,他们就是在人来人往的楼道内排练节目,唱歌的孩子因有观众而激发表演欲;听歌的孩子因好奇而驻足。还有的学校在校园内最醒目的位置为某个学生举办个人画展,这个孩子的绘画技术不一定很好,但他一定爱好画画,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举办个人画展可以点燃他的艺术激情,点燃的激情又可以感染很多孩子。还有学校曾为一个自闭症的学生举办钢琴演奏会,在渗透了学生情感的乐曲声中,参加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无不为之动容。还有很多学校,积极推行小乐队、课本剧展演、书法自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环境建设创意,有了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效果。

许多学校的美育之所以成为薄弱环节,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认识不到位。对于美育怎样才算认识到位呢?至少应该达到四个度。

一是高度。不能簡单地把美育理解为掌握审美能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由于美是使人成为主体,彻底摆脱动物界的最后环节,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实现的标志,因此,美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或最高境界。

二是深度。美育不能在审美阶段止步,而是要直达人的灵魂深处,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美育的突出特点是直达心灵。单纯的智育只能获得知识,单纯的德育只能解决伦理规范的执行,唯有美育才能克服它们的局限性,走向内心的自觉。

三是广度。不能片面地把美育局限在艺术课和参加艺术兴趣小组上。要把美育与所有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在所有课程中都渗透美育;大中小幼的美育要互相衔接;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美育相互联系;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个性需要互相促进。

四是浓度。美育不能是干巴巴的几条理论,也不是孤零零的几种技术。美无处不在,世界之美、社会之美、人生之美、生活之美,都应该是美育的内容。美育总是在和德育、智育、体育完美的结合中发挥作用。

(责编 再澜)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学校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