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绿色发展:理论渊源和现代启示

2017-02-23 03:0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念人类

刘 旭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山东 菏泽 274032)

马克思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绿色发展:理论渊源和现代启示

刘 旭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山东 菏泽 274032)

马克思生态哲学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互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互相尊重、彼此和谐。在这一哲学理念下,文章从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于绿色发展的不同理解这两个维度入手,具体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内在蕴含和理论渊源,说明了绿色理念无论是对于国内现实改革,还是社会治理的内在需求,抑或是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觉醒都具有完全的必要性,笔者就绿色发展的创新评价与现代启示做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绿色发展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绿色发展;解读

马克思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散见于他的自然观、劳动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中。从这些观点中解读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生态文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宝库,指导当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的存在

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它先于人的客观存在而存在。从生存本质来说,人类与任何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都需要靠自然界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一点而言,人类的本性与动物并没有实质性差异,都是一种类本质的生存本能。但不同的是,人越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人赖以生活的自然范围就越广阔,人所能够改造的自然事物就越多样。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它又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质,而是被纳入生产实践范围内,并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物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下去必要的前提条件,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从生存的必然性而言,自然界是先于人的存在的。

(二)人与自然的双向化关系

一直以来,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自然的对象化和对象的自然化,这种双向互化关系蕴含人与自然的双重含义:它包括自然性质的对象性关系和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及对象性关系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所讨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不难发现,这一范畴主要被用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彼此关系。当然,马克思在谈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不再是单向的主客二分,改造与被改造的简单利用,而是以交互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而且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生产资料,人在完成对自然改造的同时,也反过来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与限制,在这种改造与被改造、影响与被影响的双向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了辩证统一。

(三)人与自然的互尊互敬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告诫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P340)此言绝非虚词或有意夸大,从人与自然交织程度来看,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无论是从天地玄黄、混沌初开的敬天畏地,还是俯察大地、祈求上苍的开治文明,抑或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惊天动地,可以说,人类每一次进步都是人与自然斗争、妥协、再斗争的结果,虽然斗争的形式随着时代和人类智识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异化的趋势,但是斗争的本质依旧没有改变——资源空间的稀缺性是生存竞争的根本动力。这种根本性约束也使我们在长期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任何过分的索取都会招致日后长远的报复,任何无休止的肆意争斗都会导致无穷尽的两败俱伤;相反,只有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敬畏、互利共存,才能实现长久和谐、互利共赢的局面。这既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宝贵总结,也是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发展使然,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以彼此的尊重为相互促进的前提。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及其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就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为归根结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虽然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第一次正式提出,但是它的形成却经历长时间的思考与酝酿,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就未来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提出的具有深远洞见性的规划蓝图,可以说,它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发展轨迹和时代背景。

(一)绿色发展对于传统智慧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众多文化典籍中蕴含丰富的和合思想,集中体现了古代圣贤对于人与自然深度思考的关切。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人以耕作劳息、繁衍生息为地之所载,据四时而往、寒暑交替以察时变,而天地皆以“道”之本性演化万物,以“德”之柔性而育养生灵,既顺其自然又复归自然,正所谓“大道易行,生生不息”。庄子也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首先肯定了人的一切都得益于天地造化之功,而“生非壮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夭地之委蜕也。”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无贵贱之分,都是秉气而生,因而人与万物也应该是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别。因此,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2]明确了万物平等的思想。孟子也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通过日用常识来告诫大家,只要不违背农时,不竭泽而渔,不滥伐树木,就会有充足的粮食,吃不完的鱼鳖,用不完的树木,这些都折射出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不要违背自然、破坏自然,而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要通过因势利导来利化万物,要通过互利共存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传统智慧给予习近平总书记很大的智慧启迪,他就其中人与自然关系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根据。”(《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一言以蔽之,绿色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发展,就是坚持环境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就是通过生态文明来实现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

(二)历届领导集体对于环境保护的推动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格外重视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先后主持建造了大型环境工程1300多项,开展具有全国性规模的卫生活动多达18次,有利地改善了当时社会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但在改造过程中,囿于当时“人定胜天”等“左”倾思潮的影响,在积极发展农林牧业的同时,并未采取有效的环境政策。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描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始终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三者关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量。20世纪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来促进人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实现良性永续的循环发展。这样一种举措不仅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能为子孙后代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正是基于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人、社会、自然等三者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既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思想,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具有进一步的创新[4](P357-359)。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又一崭新阶段,它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与中国时代发展特点紧密结合,通过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维度来阐释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动力,实现了哲学意义上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下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1.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使我们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成就的背后更多的则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保护的脆弱,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相比,当前国家已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为应对经济困局,迎合现实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绿色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环境资源配置、强化协同治理的基础上,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从根本上为未来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2.国际环保意识的深度觉醒。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联合国及其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其相关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携手发展、共同治理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合作共识和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不但有利于打消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质疑,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

3.转变政绩观的迫切要求。以往发展只重视经济,却忽视了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可以说比较普遍,加之行政问责追责机制不到位、不完善,也间接降低了环境监督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环境需求日益提升,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绿色发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需要大力改变原有的传统政绩观,增大环境治理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在意识上真正树立起“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觉将环境保护放在行政工作的先行位置,做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历史政绩。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评价和发展启示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它从生产力维度拓宽了社会发展的方式。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在回答学生们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回答了人类社会一项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破坏”,“先污染后治理”是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显然这种观点只是总结了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是片面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既然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面对目前存在的众多问题,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回归自然”。显然这种观点又有因噎废食之嫌[5](P353-355)。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我们制度的根本优越所在,尽管目前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历史定位并没有发生改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所以,以保护生态为名,拒绝发展同样是不可取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兼顾了自然与发展两项维度,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对它的又一次丰富与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启示

绿色发展理论是习近平在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和吸收前人生态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是“发展”,这说明发展仍然是社会进步的第一要务,解决一切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社会进步,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任何试图抛开发展来谈环境治理的努力都是空中楼阁、徒劳无益的。但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它不是为了单纯盈利而忽视物质生产发展的生态承载限度;相反,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一言以蔽之,绿色发展是站在时代际会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为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环境发展提出一种全新的治理药方,为我们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杨祖之.孟子注解[M].北京:中华古籍出版社,2003.

[4]薛体伟.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J].山东社科论坛,2016(2).

[5]贺全进.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发展[J].山东社科论坛,2016(1).

ThegreendevelopmentintheviewofMarx’secologicalphilosophy:theoreticaloriginandmodernenlightenment

LIU Xu

(The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 Heze, Heze 274032,China)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clams that two-ways exchan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y need torespecteach other and be harmony.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is article specificly analysi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 illustrates the real need of green development both from home and abroad, or from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social reforms, or the conscious awakening of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n this basis of two dimensions from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to the party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above,the author made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novation evaluation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Marxism;ecological philosophy; green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

B15

A

2095-0292(2017)05-0004-04

2017-07-20

刘旭,中共菏泽市委党校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伦理学。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念人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