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旨趣
——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2017-02-23 03:02陈道武
关键词:资本论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陈道武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旨趣
——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陈道武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双重革命的理论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货币、资本和生产过程的剖析,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资本的本性、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马克思透过资本“现象学”对资本本质的戳穿,旨在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祛魅”,为人类自身解放开辟科学的路径以及实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资本论》;祛魅;人类解放;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历时40年撰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他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经济事实”,对资本的本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按照卢卡奇的理解,《资本论》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本质揭露,资本“拜物教”幻象的揭示和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异化的批判,即澄清资本的前提,划定资本的界限。

一、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祛魅”

马克思认为,要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必须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Bürgerche Gesellschaft)进行解剖,才能揭示人的真实生活现状。马克思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P59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循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真实路向,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展开批判,旨在揭示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巫魅”性,为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祛魅”。

其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商品进行解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解剖始于商品,马克思指出,简单“物”的交换关系背后遮蔽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交换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产生的现实基础,自由平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原则。可见,“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2](P199)。很显然,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这种自由平等只是一种外在于“经济事实”的形式,而不是“经济事实”的本身。从商品交换的实质来看,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为资本逻辑所操控,这种交换实质是一种异化的样态,即人的劳动、人的本质、人的生活全部异化。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中人不但在思想观念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3](P30)。也就是说,资本逻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原则,现实生活中一切都被商品化,从有形的物质商品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到权力、情感等无形商品都按照 “自由” “平等”的交换规则进行 “等价”交换。

其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资本与形而上学结盟的清算。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刚刚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理性的洗礼,是一个从天堂跌入到尘世的年代,“理性”与“资本”成为这个时代的两大“支柱”。马克思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诊断”不同于黑格尔理性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理性只是对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感性内容加以剪裁,他不是用感性内容为理性奠基,而是用“绝对理念”为资本逻辑背书。马克思彻底摒弃黑格尔这种“绝对理念”,他立足于现实生活,对资本与形而上学的“联姻”进行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4](P88)进行深刻的剖析。马克思指出,现实生活一切都以交换价值为原则,使得资本具有形而上学的实质,资本逻辑成为现实生活中最高原则。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形而上学的本性,还对资本与形而上学联姻进行“解约”。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货币以及资本顶礼膜拜,把人受物支配看作亘古不变的教条,一切社会关系都看成是“物”的“衍生品”,“从而使物神秘化”。资本成为“普照的光”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围绕资本这个轴心在转动。很显然,马克思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揭露,旨在颠覆资本逻辑,恢复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真实内容,使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关系得到还原。

其三,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中人“双重异化”的消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不仅受“神圣形象”,还受“非神圣形象”奴役和统治。马克思认为,无论是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唯理论,还是洛克、休谟、贝克莱的经验论,以及后来的康德和黑格尔,他们都是反对“神性”,高杨人的“理性”。可是,他们总是与宗教的“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是把上帝进行精致的打扮,重新迎回现实的生活世界,使人再次成为上帝的 “婢女”。马克思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对宗教产生的根源进行无情的揭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这种宗教批判化约成资本逻辑的批判,即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拜物教”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大宗教,只有在宗教批判中才能揭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神秘面纱。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它把上面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5](P6)因此,只有彻底颠覆资本逻辑,才能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才能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本真还原出来。

二、 为人类自身解放开辟科学的路径

循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发展和人类自身解放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又一理论主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人的真实存在状况,进而指出要获得人类自身解放,只有消灭资本雇佣劳动,才能实现人类自身解放。

其一,消灭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过程、本质、结果进行系统的论述,明确指出 “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解放的直接对象。马克思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使得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互分离,劳动者的劳动是外在的强制劳动,劳动的目的是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然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然法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市场行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工人的劳动就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工人的自由和平等就丧失殆尽,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随之成为资本逻辑运行的“元素”。诚然,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雇佣劳动是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状况下,“肆无忌惮地、而且是恬不知耻地承诺自由和平等”[6](P129)。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前资本主义社会,在奴役和徭役劳动下,剩余劳动的榨取是赤裸裸的剥削和压榨的形式,而在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幌子,是间接从生产者身上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因此,马克思指出,只有戳穿资本的本质,彻底瓦解资本逻辑,才能消除劳动者与劳动条件所有权分离的现状,方能达成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才能使人类自身获得自由与解放。

其二,开展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对人的奴役与统治,导致工人阶级的“物化”,成为资本逻辑展开的一个“元素”。因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一切关系”[2](P144),才能实现人类自身解放,否则无产阶级就没有希望。对此,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就有所论述: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7](P16)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工入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8](P10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同样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成为历史的主体,从资本奴役中摆脱出来,砸碎资本的“镣铐”,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了进一步论述,并通过对资本运行规律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深刻揭示“物”的现象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论证了无产阶级成为现实中物质力量的根本原因,即资本的力量不断壮大,资本逻辑作用不断强大,无产阶级力量也随之不断壮大。马克思揭示“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对立,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剖析了资本逻辑瓦解的内在机理与现实中的 “原动力”。马克思认为,“个人受抽象统治”,支配人的生活全部,压抑和阻碍人的发展。因此,只有彻底颠覆资本逻辑,无产阶级成为现实生活中解放力量。

其三,阐明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就是人类自身不断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束缚,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一个历史过程,即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三大形态”进行阐述。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摆脱外在的规律和错误的观念对人自身的束缚,最终使人与自然矛盾和解、人与社会矛盾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矛盾和解。人的依赖社会,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人对他人具有直接的依附关系,离开了共同体个体就无法生存,个体不具备独立性。在物的依赖社会形态中,资本逻辑成为建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社会所有的一切都为资本逻辑所吸纳,资本成为社会的主体,人成为资本的附属物,人的一切行动都听命于资本,如果人离开了资本这个“物”,人就无法维持自身存在。质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物化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变成“物的奴仆”。 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旧式分工,消灭了“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对立,人们从资本奴役中解放出来,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重构劳动作为生活最基本原则,个体的本真得到完全的“还原”,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 实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结果”。自古希腊以来,许多智者和哲人一直试图破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然而,由于主观原因与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都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泥沼。直到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学说,才真正地解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暂时性”,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一,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暂时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的形态、功能、本质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资本通常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这两个层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分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借助于物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使人的生存陷入各种严重的社会病症,人的世界变成物的世界。资本这种内在矛盾致使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这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并不是外在矛盾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否定的内在矛盾结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从资本内在矛盾出发,还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具有生成性,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由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人类社会历史所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暂时性”,资本逻辑最终要复归于历史逻辑。这既是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合一的最好的表述,也是人类历史的内在规定性最完美的表达。

其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9](P12)可见,马克思清晰阐明了人类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具有“同构性”,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类似于自然界演化是由自身内在矛盾引起的。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跃迁”的必然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矛盾。事物的基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内在亦是如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运行进行实证分析,即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再生产过程以及经济结构、政治形式、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等社会结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做出科学的阐释:资本逻辑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动力,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跃迁”。然而,当资本逻辑无法克服自身内在的矛盾,资本逻辑会走向没落和崩溃,人类社会历史就会发生质的飞跃,“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0](P32-33)。

其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整个心路历程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事实材料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资本逻辑的批判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现实社会不可或缺的“通道”,也是马克思解开人类社会历史的秘密的“锁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确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结果”。恩格斯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始终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对资本逻辑展开了批判,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矛盾,即“资本本身就是矛盾”“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马克思不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而且分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等)的“幻象”下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解体,从而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同时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找到现实的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龙婧,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6]张一兵,蒙木佳.神会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15

A

2095-0292(2017)05-0001-03

2017-08-03

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7JD030)

陈道武,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资本论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