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了凡的以善立命观

2017-02-23 03:02梁大秀
关键词:云谷立命善事

梁大秀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15009)

论袁了凡的以善立命观

梁大秀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15009)

以善立命是袁了凡劝善思想的基础,它把改变命运与善恶结合在一起,彰显了善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构建改过、积善及谦德来阐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袁了凡以善立命的道德观对于构建当代立命观、道德观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袁了凡;立命 ;善恶;道德

“立命”论是中国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关“立命”的学说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从古器物发掘中的彝器铭文及甲骨卜辞,“受命于天”刻辞出现过数次。《周易》中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孔子在《论语》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墨子·非命上》中讲:“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也,百姓之谇也”;在《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普遍信仰宿命论,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个人或生或亡、或富或贫不是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就能改变的。所以在“立命观”上,他们能做的就是修身养性,以奉天命。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在立命观上历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以善立命观。这两种“立命观”角度的转换,使得原本打算按照命中定数度完余生的袁了凡,立志打破宿命论,建立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以善立命观。他不仅明白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掌握到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方式,即通过做“善”事打破宿命论,最终趋向于吉祥圆满的人生。本文主要以“立命”为主线,探讨袁了凡以善立命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以善立命观的提出

袁了凡对命运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弃业学医到遇到孔先生为第一阶段。自遇见云谷禅师后,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这是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袁了凡正式提出以善立命的观点。袁了凡本是弃业学医,完成父亲夙愿,而在慈云寺遇到奇人孔老先生,才得以重修学业。孔先生乃云南人,得邵子《黄极数正传》。他向袁了凡传授《黄极数正传》,并为袁了凡推算人生命数。袁了凡的人生命运都如孔先生之前所预测的一样,自此袁了凡便坚信了人生的进退浮尘都是命中所定。

在袁了凡做到对人世间的事情看得很平淡,不去刻意追求时,遇见了云谷禅师,当他在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并与之在禅室之中相对而坐,三日三夜不曾合眼。云谷禅师见其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便问其原因。袁了凡回答:“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1](P25)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1](P26)袁了凡听完云谷禅师一席话,甚是欢喜,原来这些所谓“命中定数”也可变为“不定数”;自己的命运可由自己创造,幸福也可由自己所求。

二、袁了凡以善立命观的主要内容

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所讲,并拜而受教。于是,他将往日过失在佛前尽情发露。立誓行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之恩泽。云谷禅师为帮其记录善恶功过,遂将功过格传授与他,并交代其把每日所行一切善恶之事都要记录于此,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同时还教其念持准提咒,以期必验。至此,袁了凡便踏上以善立命之路。

(一)改过之法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袁了凡认为想要通过做善事改变命运,就要在行善前先改过。对于改过,袁了凡强调改过者要具备三心:一是发耻心,二是要发畏心,三是要发勇心。

改过第一步要具备羞耻心,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根基,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同时把“礼、义、廉、耻”作为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知耻就能近为圣贤,没有羞耻心就如同禽兽一般,所以有羞耻心是改过的关键起点。存有羞耻心之后,要勇于发畏心,袁了凡讲:“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2](P21)这就是说,人们普遍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都对天地、鬼神有一种敬畏之心。这是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的敬畏之心,儒家的“慎独”思想类似于此,即便自己一个人,也要像别人都在一样,不能任意妄为。最后,还需发勇心,袁了凡认为改过必须奋然振作,不必迟疑。大多不改过者,多是反复退缩,不予行动。所以若是犯下错误,须当下就改,不能优柔寡断。即使意识到自己有不善的想法和言行,也要立即改过从善,如有不慎,小过失也可能酿成大错。

在完备羞耻心、发畏心及发勇心之后。袁了凡提出三种改过之法:一是从“事”是上改;二是从“理”上改;三是从“心”上改。如果改正错误只是从“事”上去改,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自己去做的方法,只能做到从表面上改。对于从“理”上改过,袁了凡讲:“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2](P24)这就是说在做任何过错时,已知道不该做这件事的道理、真诚的反省。最重要的是从“心”上改,袁了凡认为过有千端,皆有心所致,心不动,则可过安从生,是这三种改过方法中最彻底、最圆满的一种改过之法。因为从“事”“理”上改过,需要一件一件去改,而从心上去改,就如同拔掉毒根,彻底除掉,这样才能让内心清净,为做积善立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善之方

袁了凡认为改变命运,最重要的就是用做善事来帮助自己趋吉避凶。而做善事就必须先辨别善恶,这样才能做到真善。他强调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如果行善时不穷究其理,自认为是在积德行善,不知道此举乃是造孽,即煞费苦心,而又无益。袁了凡也有对善恶评的标准,“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2](P38)。只要是对别人有益的,就算是采取打人、骂人的方式都是善;如果只考虑对己有益,即便对人恭敬,以礼待人,都是恶。所以人们在行善之前,一定要辨析善恶,谨记判断善恶标准;否则,我们自认为在做善事的时候,其实是在做恶事。

在学会辨别善恶之后,袁了凡总结了十个做善事的方法,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十个方面详尽地概括了善事的具体种类。能在日常生活做到“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全不为自己起念、为物立则、天下为公,此为与人为善;能够存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慈悲爱护与关心世人的爱心,及对有德行者、圣贤有尊敬之心,此为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则要做到提携、成就后学,辅助、护持善者;人人都有善心,这是劝人为善的前提,只要做到“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1](P100),才能彰显劝人为善的本质;俗话讲,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当别人遇到危难之时,能够迅速地帮助他们解除危难,让其走出困境,此为救人危机;古有兴建大业,提倡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就应该去实行。现有公益慈善事业,无论是修桥补路,还是开渠筑堤等,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业,就尽心尽力就做;舍财作福最首要的就是布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舍。人们把钱财看得很重要,从财上布施,能够帮助人们慢慢摆脱对财务的执着和吝啬的习气;永生永世中众生的根本之道乃法,凡见圣贤庙貌,典籍经书,都要予以恭敬尊重,此为护持正法;考敬父母、友爱兄弟,此为敬重尊长;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人们要做到戒除杀生,爱惜生命,此为爱惜物命。以上袁了凡所提出的十大善事是可以随时去实行的善事,这些善事也涉及许多的应遵循的原则。袁了凡本人也是按照这些准则去行善事,为其圆满的人生积累功德。

(三)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讲的是为人处世,要做到虚怀若谷、谦下处世。真正的谦虚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除去对自己的执着,不要去贪恋过去,不过多担心未来。活在当下,这样才会有一种豁达的胸襟,才能持续前进。趋吉避凶,改变命运,谦虚才能接受他人的教诲,才能真正地受益。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己矣”,这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取得成绩之时,要像太阳一样,虽光明万丈,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接受他人教导,不断进步。同时也要学习月亮,月亮虽不如太阳光芒,但也能因自己的优点而自信。因此,能像太阳般谦虚,也能如月亮般自信,这才是做人应具有的健康积极的谦德心态。

三、袁了凡以善立命观的当代价值

袁了凡的以善立命观内容,以社会为本位,重视“善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其中袁了凡所倡导“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行善十大纲目更是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高尚道德情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以善立命能使其获得一种内在的道德支撑。这种道德精神支撑也让人们心存善念,为改变命运提供强大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导向。无论是何种善事,只要能去做,都可以充实我们的道德精神生活,提高道德价值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改过观

在目前互联网持续发达的社会中,一些道德败坏的现象通过网络迅速扩大开来,从而引起道德危机。这使许多人对善恶、对道德产生怀疑。究其原因是人们缺少自律与自省,内心深处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私自做了不应该去做的事,还以为不会败露,目无国法,没有羞愧之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所以,从袁了凡主张,想要改变命运行善之前,必须先从改过开始。而改过第一要做的就是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真正做到心存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勇于纠正犯下的过错。即便是过失再小,也要认真对待并进行改正。同时不用去担心有过失,最重要的是要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去改过,并从“事”“理”“心”三路分析改过之法,明白要想使得每一个人能够真正改过,必须从“上”改,这样才能必须触及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规范。

(二)注重积德行善

行善积德需先明白“善恶”事理,做善事之前必须明确辨别善恶是非。“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2](P38-39)。对当今社会来说,这样的善恶标准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诚心服务大众,为百姓造福,这就是真善。为了别人的利益,即使是用打骂的方式,也是在行善事;而如果为了自己的私利请客送礼,恭敬别人,这都属“违心”不是“真善”。如若能做到袁了凡所倡导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的十类善事,无论是对行善或促进和谐家庭、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谦虚始终

俗话讲:“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只有用谦虚的美德,才能改善趋恶,从善如流,保有善德。谦虚贯穿着袁了凡以善立命的始终。《尚书》讲“满招损、谦受益”人如果能够做到对自己的才能、成就,不自负、不骄傲,那么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之。谦德即可使人趋吉避凶,也可让人控制自己的行为,谦谦君子行善定会种下福田,长存谦德之心定会得福报。古人云:“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就是说当人立下了志向之后,必须在此志向上加上谦德;否则,仅是追求功名利禄,并没有立志,没有所谓的“初心”,那么这不过是一阵子热度,不会坚持长久。如若立志又秉承谦德,必然会有所成就。

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所说的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控,通过谦德、改过、积德行善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了自身的功德。因袁了凡在世时,就获得现世的福报,成功改变命运,这给当时百姓及后人相信做善事终会有善报的信念。同时袁了凡的劝善思想也给明朝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做出很大贡献。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断层的、物质纵横的时期,我们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财富来支撑我们民族的强大。我们更应该用道德、善恶、立命所筑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来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的蔓延和滋长,净化人们的心灵。充分挖掘袁了凡以善立命的源泉,借以浇灌现代人的道德心田。

[1] [明]袁了凡编,邱高兴,王连冬注译.了凡四训[M]. 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

[2][明]袁黄. 祈嗣真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B249

A

2095-0292(2017)05-0011-03

2017-08-20

梁大秀,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云谷立命善事
我在何方
高层建筑框筒结构设计分析——以淮安汇金云谷2#、3#办公楼项目为例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云谷:开放的『会客厅』
草 命
《了凡四训》浓缩的智慧
多与少的随想
做善事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