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2017-02-23 07:24明庭兴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

明庭兴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明庭兴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少壮打工去,留下童与孤,这是当下农村的真实写照,而留下来的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极易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利川市某校留守儿童的调查,试图归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其成因,并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介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广大农村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劳动力面对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以及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人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由于外出务工的时间长,工作不稳定,城市生活花销大以及教育医疗等原因,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代为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周福林、段成荣的调查显示,早在十年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比例为86.5%[1]。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期,父母缺位再加上学校和监护人等因素,他们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相关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留守儿童

参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对于留守儿童年龄范围的规定,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六个月(含六个月)以上,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心理问题

在本文中,心理问题指的是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不良心理状况和行为偏差。

(三)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在社会中从事一些非本职的、公益性的工作,它是一个专业,是一门学科。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2]本文采用这种定义,因其明确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帮助他人的活动。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儿童期,父母与其子女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心理状况以及人格发展等。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弄清楚留守儿童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条件。唐梦雅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归纳为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落差、认知行为偏差和与人沟通上的问题[3]。曹自爱、武迪等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自我认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性格消极问题等[4]。笔者根据对湖北利川某校留守儿童所作的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以下几种:

1.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沟通,指的是个体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对个体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关系到个体能否正常、自然地与他人相处,同时也关系到个人身心是否健康。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以及不合群等。

人际交往问题始终是困扰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一个人默默的呆着,显得很孤独,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表明他们的孤独感得分明显比非留守儿童高[5]。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其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内心的情感与冲突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愿意与人敞开心扉交流,也容易与伙伴产生冲突和矛盾。不管是父母双方还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友谊的冲突和背叛上都较非留守儿童要高[6]。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只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很少甚至不关心他们有无心理诉求,再加上一部分留守儿童也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把困扰他们的事情压抑在心底,久而久之就会自我封闭,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2.学习问题

当今社会,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打击。相关研究表明:不管是隔代抚养还是同辈(留守儿童父母同辈)抚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明显要低于非留守儿童[7]。李佳圣对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留守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占63.6%,学习成绩极差的占到了24.2%[8]。在我国农村,读书被认为是走出农村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在外务工的父母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状况。父母和学校无意中的“合谋”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倍增,由此产生诸多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制自控力差,学习成绩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等。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包括个体对他人的感受。众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自卑感,并且这种自卑感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会增强和泛化[9]。谢建社、蔡晓东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呈现自卑、自闭、压抑、内向和自我认同度低等特点,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亟待提升。[10]

留守儿童的自卑感来自于家庭和同龄伙伴。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外出务工,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差,这可能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另外,同龄的伙伴会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没用才出去打工,他们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同伴也会向他们炫耀攀比,譬如会说“我爸妈给我买什么好东西了,你爸妈没给你买东西是不是不要你了”之类的话[11],很容易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从而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自卑心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甚至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4.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越轨行为,甚至具有暴力倾向等。父母长时间在外,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约束,在隔代抚养中,祖辈对他们一味地纵容迁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自私心理和行为上的我行我素。留守儿童极易对学校老师、监护人、亲友等人的批评和管教产生抱怨和强烈的逆反情绪,对来自父母电话中的批评和责备,开口就是“你凭什么管我?”“谁要你管?”留守儿童常用逆反的言语和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如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甚至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笔者在对学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擂肥”(抢劫)等不良现象。

(二)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其产生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关,与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生活家庭、就读学校等相关,也与留守儿童自身适应能力相关,其成因来自于多个方面。

1.父母因素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父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儿童获得忠告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关系是其他任何一种情感都无法替代的[12]。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帮助其形成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必要的和正常的互动交流,缺乏与父母之间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在现实情况中,父母较多的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极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心里真正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缺乏关注和了解。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直接、长远的,父母教育的成功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缺位或不到位的。

2.社会因素

社会化理论强调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社会由许多的个体组成,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人的社会化简单来说就是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都能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社会环境是人们学习、积累和体验知识的重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心理不成熟的他们对社会上的东西都充满好奇,由于缺乏阅历和抵抗力,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大众传媒的渗入,在潜移默化中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影响,为他们不良行为倾向的形成提供了土壤。现代传媒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俗趣味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13]。另外,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大量亚文化,群体间亚文化的存在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行为失范[14]。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面临较多的困难,需要学校给予良好的帮助和引导。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能被及时发觉和有效解决。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大多数由班主任兼任,他们没有系统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农村学校也很少甚至从没有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这使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容易产生内化标签的行为,可能使原本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儿童退变成问题儿童[15]。

4.监护人因素

马芳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主体把监护人分为“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和自我管理型[16]。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他们的祖辈抚养监护,部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还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管理。隔代监护一般是祖辈监管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而且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容易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个性及习惯。上代监护是指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进行监管,由于不存在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先天基础;另外,很多留守儿童觉得寄养在别人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适感。留守儿童自身监护即由留守儿童自己监管自己,靠自己的自律性约束自己,由于留守儿童各方面都不够成熟,自制力弱,在生活中多自由散漫,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管是何种监管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安全方面产生着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都比不上父母在身边的亲自监护。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近些年,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在其人生的特殊阶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当下,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生活家庭、就读学校都无法完全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拥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背景,拥有专业的工作手法和技巧,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开展的助人自助活动,它尊重案主的个人价值和尊严,秉承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潜能的理念。社会工作者采用专业工作手法和技巧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一对一、一对多、人性化和深入人心的服务,特别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从精神和心理层面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增强他们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和人才基础,在不断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摸索出不同的专业服务模式,可以较好地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专业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17]。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1.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介入,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专业工作技巧和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服务和帮助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分析不同案主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和援助。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工作所秉承的优势视角、增权等专业理念,结合留守儿童自身所拥有的条件,让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明显的好转。这种转变包括思想上的转变,也包括行为上的转变。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空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长;反之则可能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障碍甚至走向歧途。在家庭层面,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案主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现状,力图掌握与案主存在问题相关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负面情况。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家庭状况了解得越详细,才能更好地从家庭层面着手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3.学校层面

对学龄儿童而言,学校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这个“家”也是每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不能只给予孩子知识上的教育,同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他们的越轨行为要进行干预。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的为留守儿童开设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疏导。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可实行“一校一社工”的做法,驻校社工开展个案、小组等专业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个体无法自绝于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和支持。个体会在交往中形成其社会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体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物质援助、情绪支持、讯息、服务、新的社会接触等。这种由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所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其中有形的支持包括物质或金钱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无形的支持大多属于精神、心理上的,如安慰、鼓励、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实践表明,社会支持的介入可以有效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减少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会使介入对象的心理及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改善。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要从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等不同的层面评估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有针对性地拟定介入计划。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协助案主运用支持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案主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他们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指的是以个人和家庭为着眼点,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的个案辅导,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技巧和方法,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个案工作的实施大致上可以分为五个基本步骤:接案、收集资料和问题判断、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实施服务计划、结案与评估。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细心聆听留守儿童的心声,详细分析他们的问题,协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案主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提升他们应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与留守儿童取得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运用接纳、共情等工作技巧建立信任感,拉近工作者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留守儿童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好感,这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调查中,笔者和其他志愿者首先从课堂分享小故事和课堂辅导入手,拉近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结合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个别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个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形灵活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工作模式,因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而且他们所在的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个案工作在介入留守儿童问题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它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纠正其生活中的行为偏差。

在走访的17个家庭中,笔者发现其中9个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6个是父母一方在家监管孩子,2个由亲戚代为监管,由于监护人缺乏与孩子的有效交流和监管,孩子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叛逆等问题。面临这些不同情况,既可以把留守儿童个体作为案主,也可以把留守儿童所处家庭作为案主,因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深刻的。社会工作者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劝导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做父母的了解物质增长不代表幸福也会同步增长,即使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缺乏相应的精神满足也不会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要鼓励在外打工的父母尽可能多地打电话与孩子沟通,及时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及时发觉并纠正子女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行。父母要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改善亲子关系,给予留守儿童精神上的慰藉。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指的是在社会工作实践活动中,将小组既当作过程又当作手段,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支持,改善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18]。小组活动具有针对性强、参与感强、内容丰富等特点,特别适合具有相同问题的同质性群体[19]。在笔者走访的学校,学生的课余活动基本上集中在教室,活动少而枯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其他志愿者根据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开展了四个不同主题的小组活动,分别是破冰之旅、信任与接纳、自我认知、沟通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小组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感受快乐,获得尊重,学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四次活动下来,他们的变化比较明显,从刚开始的扭扭捏捏难为情,到后面逐渐融入其中,主动为小组成员表演才艺,并得到了同伴的鼓励和认可。工作者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的自我改变,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自我成长。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主体可以有三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小组活动之外,还可以以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为主体开展小组活动。由于监护人一般为留守儿童的长辈,他们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可以把这些监护人集中起来,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儿童、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假期回家探亲的时间组织活动,进行一些子女教育宣传,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他们提出与子女保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建议,教他们改善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整个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帮助社区及社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增进福利、增促社区和谐进步。社会工作者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要发动居民,让居民在某种程度上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这样可以促成社区形成一种充满爱心的有效的儿童保护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社区居民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让社区内的儿童感受到居民的关爱。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动员社会上有爱心的志愿者参与这个过程,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心理辅导等,培养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与反思

(一)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亟需开展专业的心理援助。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等多方协同。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援助方面,社会工作大有用武之地,其独特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专业的价值观,与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很高的契合度。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开展助人自助的活动,对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反思

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而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其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1.人才队伍的不足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和培训不足,二是社会工作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随着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缺口相当大。此外,在我国亟需社会工作人才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很少甚至根本上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

2.社会工作角色要能灵活转换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如教育者、提倡者、资源提供者等。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增强角色转换的能力,在开展服务时要在这些角色之间做到灵活转换,针对不同的案主及其遇到的不同问题,扮演好相应的角色。

3.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尊重、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感觉到了被认同被关爱,甚至会产生依赖心理。当社会工作者结案离开后,留守儿童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在这种情况下,要作好心理引导,避免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二次伤害。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 -65.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171 -172.

[4]曹自爱,武迪,张肖蒙.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3):295 -296.

[5]侯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8):564.

[6]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02):337 -340.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855 -858.

[8]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12):112 -113.

[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 -79.

[10]谢建社,蔡晓冬.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以XY市某社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60 -65.

[11]李德勇.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及教育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394-397.

[12]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80-83.

[13]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06):67 -69.

[14]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5 -17.

[15]郭文良.“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24):65 -69.

[16]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293 - 4294,4298.

[17]周茫茫,肖燕,明庭兴,许本朝.利川某校留守儿童心理援助试点报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21 -23.

[18]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2 -86.

On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MING Ting-xing

Many young people go to work,leaving the children alone,which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current rural areas.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re prone to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a school in Lichuan,Hubei.And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and summarize their cause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the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family level and the social level respectively in the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ept.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can be able to solve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left- behind children,to draw public attention to left-behind children,to promote our society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children’s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so that it can make left- behind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and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social work;left- behind children;mental health;intervention

D669.5

A

1009-5152(2017)04-0069-06

2017-09-14

明庭兴(1992— ),男,湖北经济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