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2017-02-23 03:48班炜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班炜

摘    要: 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教学,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不利于跨文化交际和母语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旨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失语症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从丛[1]教授提出来的,他指出许多英文程度相当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他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关注,不少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2]分别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含中国事务、民俗及历史名胜古迹等。集美大学的刘世文[3]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进行了类似测试,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使用英语表达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失语现象普遍存在,非英语专业受试者失语现象更为明显。

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增加外语教学的文化内容,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教学大都改变了以灌输语法知识为重心的传统教学体系,采用注重实际交际能力的体系。但是,从丛同时指出英语教学在增加文化内容的输入上存在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英语文化内容的介绍,而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的必要性

1.文化全球化的需求。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百余年来,中国学会了拿来主义,往往是全盘地“拿”。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十余万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的著作仅仅几百册,这种巨大的文化交流逆差理应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因为翻译传播的不仅仅是文本,同样包括文本原产国的语言、文化和精神,翻译逆差背后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化形象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应注意西方文明的输入,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将我国优秀文化输出。使用英语这一媒介来传播中华文明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更需要我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使中国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语言教学的需求。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人学习外语很难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难以与目的与为母语者一样。实际上,人们学习外语的目标是要成为沟通母语文化与外语国家文化的“桥梁”,起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际的媒介作用(毕继万,2009)[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5]指出大学英语以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时代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外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的技能型教学转变到重视文化知识实践型教学。但似乎大家仅仅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学习与传播。这种一边倒的文化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有关目的语的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是避免文化冲突,这是一种双向行为,而非单向的文化输入,缺失了母语文化的交际必然是失败的交际行为。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一些人却没有很好地继承,比如一些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兴趣甚浓,谈及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某些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有所减弱,都是值得重视的现象。

四、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更新文化教学之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主要由语文这门学科来完成,英语教学主要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而忽略了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的学习。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引入和兴起,英语教师应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要融入西方文化的介绍,还要教授本民族的文化,不能厚此薄彼,轻视中国文化的英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工具,还需要利用这门语言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

2.改革教材和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大学为数不多,而且多为选修和中文授课,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几乎没有。而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也很少,相关内容一般都是零星地出现在不同种类的书籍中,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把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纳入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之中,并编写与之配套的英语教材,使教师和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教授和学习。

3.拓宽学习和实践渠道。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提供的语言也并非真实的语言材料,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因此,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进行学习,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

4.加强中国文化的测试。测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测试来促进中国文化之英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考题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可以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正确的导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诊断,同时能激起学生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

5.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担起中国文化传播的责任。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钻研专业的同时,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才能客观、辩证地讲解和传播中西方文化。

五、结语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未来还将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实证研究。正如束定芳[6]教授所言:“大学英语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还肩负着本土文化的输出作用。因此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入中国文化内容的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叫许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

[3]刘世文.对中过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语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4-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