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

2017-02-25 19:18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初级中学古建顺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单项式课前预习数学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初级中学 古建顺

预习: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初级中学 古建顺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这是一种新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课堂,在课堂上主动地去学习,认真思考、实践、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把数学学习的枯燥变为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预习;数学教学;好帮手

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已逐渐被老师、学生遗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初中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认为预习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那么,在“高效课堂”的今天,是否仍需要课前预习?答案是肯定的。

特别在如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如果还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讲,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学那样进行教学,那是落后的,我们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改革与创新。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也只能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要求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有效预习,自觉地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解析,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课前预习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一、预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如《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课,经过课前的预习,一开课我就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我接着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学生纷纷回答:内切圆的圆心,半径又是怎样确定的等等。对于预习中没解决的问题,每次我都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简单地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在课尾总结。接着,我将新知识逐一让学生到黑板上讲述,再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补充,我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等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带来的快乐。

二、预习,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假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要比没有预习的同学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当我提出让学生说说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时,预习过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显得跃跃欲试,而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则眼光躲闪,这分明是在对老师发出信号:老师,我不会,请不要来为难我。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让我们信服:课前预习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预习,对旧的知识及时补缺

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懂的部分,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一样,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解决。

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时,接受新知识就比较顺利。

四、预习,提前发现听课的重难点

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只需看两三次就能理解,这一类知识属于简单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经过积极的思考也能弄懂(当然这对中优等生来说);另外有些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搞清楚,这就是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新课听讲时的重点。在帮助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这一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对学生说: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存在过多的恐惧心理,而是要对不懂的知识做一个标记,以便在听讲的时候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这样,会使听讲的效率更加高,不至于整节课都要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也正是因为有问题,在老师讲解时,学生才会格外注意。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代数式”这一节时,有些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提出了质疑,他们对3/x是否是单项式不太理解,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希望有人能给一个完美的答案,结果很多同学都不能给出详尽的解释,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全体同学把注意力投向了我,这时我引导学生一起去看书中的定义(单项式: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的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我提醒学生注意相乘这一关键词。所有学生都明白了,3/x表示3这个数与“x"这个字母相除,与定义相矛盾,因此不是单项式。借此机会我还大力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称赞其善于思考爱动脑筋,这样也会在无形当中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分分秒秒都集中,预习之后,学生就能把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重点和难点处,提高听课的效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预习”这一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让预习真正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单项式课前预习数学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学习整式概念莫出错
做好课前预习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系列解读(二)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由浅入深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