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错误,实现有效学习

2017-02-25 19:18江西省金溪县浒湾下陈小学苏建中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棱长正方体表面积

江西省金溪县浒湾下陈小学 苏建中

巧用数学错误,实现有效学习

江西省金溪县浒湾下陈小学 苏建中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不能回避,而应该善待“错误”,慧眼识别,使其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寻求修正错误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

小学数学;错误;学生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学会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上的困惑难免出现错误。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畅、没有意外情况出现,谈“错”色变,总会批评、指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进取心。显然,这种不允许学生出错的观念与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天真、好奇的天性,导致学生畏惧错误、回避错误,制约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挖掘错误背后的价值,将错误转化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巧用“错误”,培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迈向成功的殿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搁置一旁,更不可进行冷处理,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究错因,纠正学生的模糊认知,使学生逐步走向清晰,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

如在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木板长6分米,宽4分米。从这块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列式计算的:6+4=10(分米),10×2=20(分米),4×4=16(分米),20-16=4(分米)。很明显,学生是用长方形的周长减去正方形的周长,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将探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很快有学生指出这样的算法是不对的,教师接着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学生说道:“剩下的木板是一个长方形,应该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来计算。”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分析剩下的木板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教师的层层设问富有启发性、导向性,学生很快找到了计算错误的原因,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简单化处理,而是耐心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拨开云雾获取真知。

二、巧用“错误”,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机事件,教师应用心捕捉,巧妙利用,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独特性,而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审视,突破思维定式,让“错误”中的合理成分成为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A、B两地相距720千米,货车前4小时行了总路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还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行完全程?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立即进入了思考、解答中。在巡视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720×25%=180(千米),180÷4=45(千米),720÷45=16(小时),16-4=12(小时)。学生们这样解答,解题思路非常清晰:先求出货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然后算出货车的速度,再算出行完全程一共需要多少小时,最后求出行完剩下路程需要的时间,这样的解题过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当老师准备出示下一题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这样算过程复杂,我觉得可以简单一些。”教师请那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个学生说:“可以这样算,1÷25%×4=16(小时)。”这显然不对的,但解题思路中也含有创新。教师启发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16小时是行驶全程一共需要的时间,应该减去已经行驶的,得出了正确的解法:(1-25%)÷25%×4=12(小时)。这个学生说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抱着“标准答案”不放,面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意外,教师没有不予理睬,而是因势利导,巧妙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巧用“错误”,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单靠其他同学的示范难以得到纠正,要让他们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才会加深理解,才会掌握得透彻。

如在教学正方体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有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与体积一样大,对吗?题目出示后,有的学生认为正确,也有学生认为错误。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让学生进行辩论,确定了正方(认为正确的)及反方(认为错误的):

正方: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你们清楚吗?

反方: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棱长×棱长×6,体积计算公式是棱长×棱长×棱长。

正方: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是216 ,难道不一样大吗?

反方:尽管数值相同,但它们的单位却不一样,一个是平方厘米,一个是立方厘米。

正方:这道题目只是说比较大小,没有说要比较单位。

反方:表面积与体积无法比较,因为表面积指所有面的面积之和,而体积则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设计辩论活动,让所有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之,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运用,使其成为再生的教学资源。通过智慧引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1]姚升云.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2]孙雅琴.合理培养合情推理,有效提升数学素养[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5(10).

猜你喜欢
棱长正方体表面积
巧求表面积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出一个具体的数量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表面积是多少
表面积是多少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