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区 护 理 学

2017-02-25 21:09王志稳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酸痛皮疹感染性

王志稳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0083)

·讲 座·

社 区 护 理 学

王志稳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0083)

社区护理; 发热; 热型

Community care; Fever; Hot type

社区常见症状护理

症状是个体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是提醒个体就诊的起因,也是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了解社区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因和处理方法,有助于社区护士对疾病的危急程度作出判断,识别潜在的疾病危险,尽快作出对症处理和适时转诊,以确保病人得到及时诊治。

1 发热

发热(Fever)是社区常见的症状之一。当腋下温度超过37 ℃,或口腔温度超过37.5 ℃,即称为发热。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其中包括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快速筛查发热的病因,并作出正确的处理,对促进病人舒适、及时得到诊治、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1.1 评估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和询问发热的持续时间、体温变化规律、伴随症状等方式进行评估。起病的急缓、热度高低、体温变化规律有助于明确发热的病因。

1.1.1 发热程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按发热高低分为:(1)低热:37.5~38.0 ℃,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肿瘤等。(2)中等热:38.1~39.0 ℃,常见于急性感染。(3)高热:39.1~41.0 ℃,常见于急性感染。(4)过高热:41.0 ℃以上,常见于中暑、中毒性痢疾等。

1.1.2 热型 根据体温的变化规律和持续时间,一般分为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等几种常见热型。

1.1.2.1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 ℃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 h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SARS、伤寒等。

1.1.2.2 驰张热 体温在39 ℃以上,24 h波动范围超过2 ℃,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风湿热等。

1.1.2.3 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高热时,体温可达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数小时或数日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1.2.4 不规则热 体温变化不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1.3 伴随症状与体征 发热的伴随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判断发热的病因,为尽快确诊提供辅助依据。

1.1.3.1 寒战 急起发热并伴寒战,常为感染性疾病的表现,特别是细菌性感染,如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胆囊炎、疟疾、败血症等。

1.1.3.2 皮疹 发热时伴有皮疹,多见于麻疹、手足口病等;高热后数天出现皮疹,多见于幼儿急疹。

1.1.3.3 关节肿痛 发热伴有单发或多发关节红、肿、热、痛,可见于风湿热、关节结核、痛风等。

1.1.3.4 肌肉酸痛 发热伴有肌肉、关节酸痛,可见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SARS、甲型H1N1型流感等。

1.1.3.5 出血倾向 发热伴皮下出血或牙龈、鼻腔出血,多见于急性白血病、败血症。

1.1.3.6 淋巴结、肝、脾肿大 发热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者,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热仅伴有肝、脾肿大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1.2 分析发热的病因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染性发热多见。社区护士应了解发热的常见病因,结合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筛查出传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恰当进行对症护理,并适时进行转诊。

1.2.1 几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对起病急、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来就诊的发热病人,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人的接触史,筛查是否为传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以尽早控制传染源。

1.2.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38 ℃,可有寒战、咳嗽、少痰、心悸、呼吸困难。伴有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腹泻。

1.2.1.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重症病人可出现高热不退,常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1.2.1.3 甲型H1N1流感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病人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 ℃,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1.2.1.4 伤寒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 d内达39~40 ℃。至病程第2~3周,高热持续不退,多数呈稽留热型,持续10~14 d。

1.2.1.5 流行性出血热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 d内可达39~40 ℃,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 d。伴有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剧烈腰痛、眼眶痛、胃肠道症状。起病后2~3 d软腭充血明显,有多数细小出血点。腋下、上胸部、颈部、肩部等处皮肤有散在、簇状或搔抓状、索条样的瘀点或瘀斑。

1.2.1.6 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内有粘液脓血,便后有沉胀、下坠感,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1.2.1.7 麻疹 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和眼结膜炎,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发热3~4 d出现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出疹3~4 d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 d痊愈。

1.2.1.8 手足口病 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多发生于幼儿。

1.2.1.9 肺结核 多为长期午后潮热,即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次晨降至正常。伴干咳、咯血、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等症状。

1.2.2 一般的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1.2.2.1 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有高热,伴畏寒、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鼻咽部症状较轻。胃肠型病人伴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1.2.2.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起病较急,一般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体温38 ℃左右,多于3~5 d降至正常。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1.2.2.3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体温可升至38~40 ℃,畏寒,食欲不振,咽痛明显,下颌角淋巴结肿大,扁桃体明显肿大、充血、化脓。

1.2.2.4 肺炎球菌肺炎 起病急,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表现为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 ℃,一般呈稽留热;使用有效抗菌药后,体温在1~3 d内恢复正常。伴寒战、咳嗽、咳少量痰,全身肌肉酸痛。

1.2.2.5 肺炎支原体肺炎 起病较缓慢,发热可持续2~3周,伴咽痛、咳嗽、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咳少量粘痰。

1.2.2.6 幼儿急疹 高热后3~4 d体温骤降,皮肤出现淡红色粟粒大小斑丘疹、散在分布,1~2 d皮疹消退,不留痕迹。

1.2.3 非感染性发热

1.2.3.1 无菌性组织损伤 坏死组织吸收时,常引起发热,又称吸收热。包括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或大手术;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心、肺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1.2.3.2 恶性肿瘤 如肝癌、淋巴瘤、白血病等。

1.2.3.3 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2.3.4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如中暑、脑出血、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

(待续)

王志稳(1976-),女,河北,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长期护理服务与政策,心理能力评估

R473.2

A

10.16821/j.cnki.hsjx.2017.08.001

猜你喜欢
酸痛皮疹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练肌肉不必追求酸痛
《思考心电图之177》
“空调病”腰腿酸痛有克星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