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在信仰的草原

2017-02-28 17:53毛宇轩
做人与处世 2017年2期
关键词:李陵贝加尔湖苏武

毛宇轩

贝加尔湖畔,一位老人手持着汉节站在平坦的草场上,白羊如雪,清澈的湖映着苍老的身影,那苍老的身影,有时静静坐在湖边看着自己的样子,轻捻如雪的胡须;有时立在湖边,望着东南方高远的天,谁能看得清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正燃烧的那团火焰呢?

因祸牵连,一朝之使节沦为阶下囚,当他举起剑向颈边刺去时,心里在想着谁呢?我妄自揣度,想来是在思念故国温润的空气和家中老小,还有心中那份属于大汉王朝的荣耀吧。他不愿“屈节辱命”,不愿“见犯乃死”,可真正“见犯”后却不愿再死,屈居在异国他乡,在深林大泽中……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孑然一身地在那旷野中,是什么支撑他走过了那漫长的岁月?是信仰!

可那信仰是什么呢?在虞常告发张胜时,他欲以身殉国的勇气来自于自己对于国家和个人尊严的信仰,“见犯乃死,重负国。”自古皆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受辱是那个时代每个读书人、每个士子内心尊严的底线,所以,那时的他以死捍卫尊严。可是,自杀失败后,面对卫律的招降,又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的呢?这时,所谓尊严支撑已破,我想,是“本无谋”的无愧于心,是“举剑拟之,武不动”的无惧,是对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的不屑和鄙夷。此时的信仰,是正直的人品和良心的抉择。

时光流逝,李陵来了,昔日故人重相见,今朝却已陌路。道不同不相为谋,可真的是道不同吗?本文中提及李陵,只是叛国降匈奴,可谁又知道他的痛苦和伤心呢?勇于作战,却因得不到支援而被擒,又被朝中小人诬陷甚投降,被诛三族。他是谁啊?他是素有仁爱之心,身为都骑尉的大将,他是龙城飞将李广的长孙,他却叛变了大汉成了匈奴的右校王,那是多大的委屈,多大的心痛!这之中,刘彻昏聩的原因也好,李陵自身的悲痛也好,必定对苏武产生了冲击,再加之“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这句话是最深刻的问,也是最真实的。你苦苦坚守着你的气节多年,可最终,你还是会死在这荒原上,无人知晓。我想,此时的苏武对天子的信仰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吧,家中妻离子散,天子可有过半分愧意和眷顾吗?苏家人报皇恩也已够了。所以此时,他的信仰仅仅留下了最简单的也是最伟大的那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超越自己本身以外对人性中最伟大的本能和觉悟的统称,状如司马迁受辱,却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延续性而忍辱负重。这,就是苏子卿眼中燃起的那团火焰,那火光里跳跃着的是不屈的信仰,不屈于威逼利诱,不屈于荒漠无人烟,不屈于无人知晓痛苦的个人命运,他内心所坚持的仅仅剩下了对国家的一腔热血,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那是贝加尔湖畔最美的宝石。

指导教师 王竹香

《苏武传》是《汉书》的名篇之一,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刻画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李陵贝加尔湖苏武
贝加尔湖赛车节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奋不顾身
迷人的贝加尔湖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