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

2017-03-01 17:20卞祖善
曲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音作曲家

卞祖善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发源于泉州,是我国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采用工尺谱记谱。南音四大名谱《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八骏马(走马)》流传至今。

中国南音学会成立之前后

提到南音,笔者首先联想到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剧舞剧院原院长,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原主任赵沨(1916-2001)。赵沨先生是一位乐贯中西的文化学者,在推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国际文化交流事业方面贡献卓著,为弘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他以远见卓识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作出了开拓性、划时代的贡献。先生对南音情有独钟,与南音有着不解之缘。

1952年,赵沨先生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当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两位专家——杨荫浏、阴法鲁前往福建采集和研究南音所需的经费,正是由赵沨主任批准核发的(作为“部长基金”项目支付),从而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对南音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工作。此后,厦门和泉州相继成立了专业南音乐团,福建晋江、龙溪等地区的业余南音组织亦很活跃。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南音爱好者和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闽南籍华侨中的业余南音活动相当普遍。自1977年起,先后举办过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并成立了东南亚南乐联谊会,经常与大陆南音界开展艺术交流。

1983年5月,赵沨先生赴泉州考察南音期间,聆听了一场南音音乐会,深受鼓舞,即兴挥毫题词:“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各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

1984年2月元宵节当天,按照南音的传统,在泉州举行了南音大汇唱,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南音社团和学者纷纷前来参加。举办首届南音国际研讨会的时机水到渠成。赵沨先生应邀出席,主持了这场盛会,并发表了《我认为应该把南音的学术研讨很好地开展起来》的演讲。在赵沨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中国南音学会”于同年秋在泉州成立,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还欣然命笔,为南音学会的成立撰写了两篇文章,发表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工作通讯》第九期上的《为什么要建立南音学会》尤为重要。此篇文章从学术上回顾、梳理了南音从音乐语言(闽南方言)、演唱方式的比较研究直溯秦汉,从律学、乐器的比较研究直溯晋唐,从曲目、表演的比较研究直溯宋元的研究成果。文章还针对历代通过演奏、演唱保存至今的传世乐谱,提出了对南音的乐律、乐曲、乐谱、乐器、乐种等需进行系统的、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命题,以及对南音与其他古老乐种,如与开封相国寺音乐、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之间的关系需进行比较研究等等。

赵沨先生为南音艺术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南音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南音雅集”

笔者继而联想到的是一场美轮美奂的南音音乐会。

2015年9月,笔者应邀出席由厦门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的“首届闽台地方戏曲研讨会”。9月20日下午,郭祖荣、杜晓十、梁宁、檀革胜和笔者等部分与会者前往厦门市南乐团观摩。

厦门市南乐团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南音专业表演团体。团部设在厦门市中山公园一座具有闽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南音阁”内,环境优雅,得天独厚。团长杨雪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精心编排了包含传统南音清唱、古谱合奏、表演唱和无伴奏合唱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可谓“南音雅集”。这是笔者平生第一次在现场欣赏南音艺术,心中充满了期待。

一曲和雅、清彻、悠远的梵音妙乐《莲语》拉开了演出的帷幕,音乐沁人心脾。我不禁想起了两个字:静、净。

古曲清唱《记得睢阳》和宋词新语《雨霖铃·寒蝉凄切》,哀婉之情令人动容。

南音名曲《轻轻行》倾诉着古代妇女思念心中恋人的寂寞情怀。

古谱器乐《百鸟归巢》别开生面,活脱脱地再现了300年多前(1713年)来自闽南的五位南音乐师,为康熙帝六秩华诞献艺,被赐封为“御前清客 五少芳贤”的称号及乐师端坐太师椅、“脚踏金狮”的演奏坐仪延续至今的掌故。舞台上呈现的宫灯、御伞,富丽堂皇,五位南音乐师演出的《百鸟归巢》像是一次时空的穿越,让人们体验了一回昔日皇家的高贵风范。

无伴奏合唱的《直入花园》一反南音哀怨缓慢的曲风传统,是一首春意盎然的游园踏青小调。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是一首表演唱,乃南音泰斗、南音创新“旗手”、著名曲艺家、厦门市南乐团首任团长纪经亩(1900-1985)先生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谱写的南音新曲佳作。约在60年前(1957年),曾晋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为南音赢得了广泛赞誉。

听罢《沁园春·雪》,我对杨雪莉团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杨雪莉从事南音艺术已二十余载,潜心钻研南音唱腔,造诣深厚,曾于2014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作为厦门市南乐团的一把手,她在推动乐团建设、艺术生产与人才培养方面均有建树。演出纪经亩先生谱曲的《沁园春·雪》,生动地体现了南乐团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

演出在焕发着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八骏马(走马)》的乐声中结束。在演出过程中,笔者被南乐团艺术家们演奏的各种特色乐器——南音琵琶(南琶)、南音洞箫、三弦、二弦、南音拍板、四宝和响盏等器乐深深地吸引。尤其是南音琵琶,其型制和横抱弹奏的姿势保留了唐、五代的遗风,且弹奏时以捻指起始,由重而轻,自缓而急,令人耳目一新。

演毕,杨雪莉团长邀请我们一行五人发表观后感。笔者即席谈了感想:“南音非常古朴、优雅、委婉、深情。节目的文学性很高,大家演唱、演奏得非常投入。曲目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像《沁园春·雪》,无伴奏合唱《直入花园》,使南音‘活了起來。我很欣赏今天这台演出,给人一种内心感受——南音艺术是一方净土,是当前文化园地里的一瓢甘饮,不仅秀丽而且很高雅。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的重视下,南音于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南音做得更‘活,应该在南音最流行的闽南地区、中国台湾、东南亚国家举办更多的演出与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音乐,对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了解得很少,这一场演出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意义很重大。”

《南音诗画》

南音之美,清丽、宛约、典雅、潇洒。其横向线型的旋法,近乎室内乐风格。笔者不禁想起2015年2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期间,担任器乐组评委时听到的一首室内乐《南音诗画》。《南音诗画》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13年委托作曲家李向京为该院室内乐团量身定做的。

李向京(1966-2016),福建泰宁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海祭》,管弦乐《欢庆》,室内乐《行云流水》《太极》《民风随想》《南音诗画》以及钢琴曲、声乐作品等百余首。2012年,声乐作品《江雪》荣获第十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论文与作品评比一等奖。南音风室内乐《南音诗画》荣获2015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惜哉,笔者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惊闻作曲家已于前不久英年早逝。而今,再一次阅读这部作品总谱时,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南音诗画》的编制为:女高音(无词,演唱“依-”,兼大鼓),南琶、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各一名,四宝、响盏兼唱,四宝、法钟兼唱,共八名演出人员。南音风韵的旋律如怨如诉,如丝如缕,委婉悠远,缠绵深沉。高潮处无限惆怅,动人心魄(谱例一)。

作曲家将南音古老传统的韵律与现代室内乐风格融为一体,织体精致,手法洗练,作品深受该院室内乐团年轻乐手们的欢迎与喜爱。

南音演唱基本上是“直声”,完全不同于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主唱者必须把握好南音的韵味,这就给声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次跨界的挑战。演奏南琶的学生为演奏此曲,曾专门向南音传人学艺。演奏四宝的两名同学,经过短期的刻苦钻研,将四宝演奏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该院对排演《南音诗画》给予了大力支持,所需的南音乐器都是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选购的。在林忠东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终于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南音室内乐佳作成功地搬上了舞台。南音风旋律的演唱和演奏发挥自如,其中南琶、四宝、响盏、法钟、大鼓的演奏韵味十足而又恰到好处。令人无不欣慰:南音艺术后继有人啊!

“为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

“为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乃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作曲家的梦想。

作曲家李焕之(1919-2000),福建晋江人。1985-1999年任第四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1958年,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原名《英雄海岛》),共四个乐章:大海的呼唤、骏马与少年、梅花情操、赞歌。南音名谱“梅花操”和“八骏马”的音调贯穿全曲,表达了作曲家对闽南家乡的一往情深。

作曲家郭祖荣先生(1928—)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国资深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郭祖荣创作的《第五交响曲》(1986)第一乐章,《第七交响曲》(1987)第一、第二乐章和《第二十四交响曲》(单乐章,2013)都采用了南音素材。

作曲家石夫(1929-2007)改编的管弦乐曲《八骏马》,由陈建勋指挥厦门乐团于2002年新年音乐会上首演,颇受业内外好评。

作曲家鲍元恺,1944年生于北京。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顾问,闽南大戏院顾问。2007年12月,在厦门举办了大规模的两岸南音交流演出和研讨会。音乐会上,首演了鲍元恺的洞箫与弦乐五重奏《梅花》(取材于南音名谱《梅花操》)。2009年,鲍元恺的第四交响曲《厦门》(纯器乐版)在厦门首演,這是一部以厦门的市花、市鸟和市树为题材,由梅(幽雅的慢板,改编自洞箫与弦乐五重奏《梅花》)、鹭(活泼的急板)、楹(宽广的行板)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终曲亦以南音《梅花操》为素材,营造出宏大气势的全曲尾声。这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首部以城市名为标题的交响曲。2012年,鲍元恺荣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

作曲家何占豪(1933-)应厦门歌舞剧院之委约,创作了“南音交响《陈三五娘》”。《陈三五娘》是南音经典曲目,叙述闽粤才子佳人反封建礼教最终喜结良缘的故事。

2013年春,为纪念南音晋京三百周年,由何占豪指挥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市南乐团等单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上半场曲目有何占豪作曲的《序曲-宫廷舞》和管弦乐《八骏马畅想》等乐曲,下半场为《陈三五娘》。“南音交响《陈三五娘》”并未达到“大胆地融合交响乐等现代元素”的程度,只是大部分章节处于“配以交响乐的伴奏”而已。可见“为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实乃大不易!

作曲家吴少雄(1955-)生于南音的发源地泉州,在故乡生活了23年,是福建土生生长的作曲家。他自幼耳濡目染,热爱福建歌谣、南音和高甲戏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泉州元素成为他日后音乐创作的源泉。

1985年,吴少雄创作的交响随想诗《刺桐城》,综合了南音音调谱成的12音主题(谱例二),通过移位、倒影、逆行、截段等各种手法,将浓郁的民族风韵与现代技法熔于一炉。1991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作曲比赛,来自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近300部作品参赛,《刺桐城》荣获三等奖。吴少雄成为给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并赢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人。

吴少雄情系南音,笔耕不辍,硕果累累。1992年,他和林荣元合作的舞剧《丝海箫音》荣获首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作曲第一名和第三届文华创作奖;2000年,吴少雄完成舞剧《惠安女》,荣获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最佳作曲奖和文化部第十届文华音乐创作奖;2008年,吴少雄创作的《我的海峡》交响乐集,共包括10首乐曲。其中之九《海峡之脉》获2011年12月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小型作品二等奖,音乐叙述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亲情。吴少雄创作的上述作品都采用了南音的元素,使作品富于浓郁的闽南特色,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令笔者兴奋的是,在2016年11月9日《音乐周报》上,中国作曲家(包括一名印度作曲家)首次向世人宣称要“为南音插上交响的翅膀”,从而把南音交响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兴奋之余,笔者不由得想起赵沨先生的谆谆教导:“切忌一知半解地、生搬硬套地进行所谓创新。只有在切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作出真正创新。”(见赵沨《为什么要建立南音学会》一文)正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所言:“只有深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结出交响乐中国化和中国交响乐国际化之果。”

猜你喜欢
南音作曲家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长大可当作曲家
FATE, PLAY, LOVE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南音: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猫咪成长史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