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立魂树精神“三心三责”勇担当

2017-03-01 17:31东升
曲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曲艺时代艺术

东升

文藝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生产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道德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文艺行业的特殊性反过来又对社会风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6年10月16日至24日,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台湾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动,与四川谐剧演员叮当同住一个房间。连日来,我们围绕关于文艺界职业道德建设谈感受:如何做一名好演员,如何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其中,叮当特别提到他的两位师父对他艺术上的支持与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先后拜了两位师父,一位是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一位是散打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叮当讲:“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遇到了两位恩师,两位师父视艺术为生命,视徒弟为儿子。他们不仅教给我谐剧艺术,更重要的是教育我做人的根本。有两件事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一件是我和师父沈伐到四川巴中演出,为了演好角色,师父‘骂了我一路,‘骂得我头皮发麻。他告诉我,谐剧一个人演,要满台生辉,但始终不能脱离典型人物。走上舞台,身段一定要放低,只有那样,观众才喜欢看你的表演,不能为了逗乐取笑而忘乎所以、忘记谐剧的艺术本身。另一件是师父沈伐为了全面提高我的艺术表演水平,亲自带我辗转重庆拜散打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为师。李伯清对我的严格教育影响了我的人生。2005年刚刚在巴蜀笑星擂台赛崭露头角的我,一时间成为川渝两地的明星。那年冬天,师父李伯清带领一众师兄弟从重庆到泸州做新春惠民演出,我事先没有征求师父同意就私自接了一个商演。演出刚结束,一个师兄打来电话说师父因为我没有参加惠民演出气得肺都要炸了,已经把我的名字从手机里删掉了。我吓得六神无主,赶紧写好检查,冒着大雾,连夜开车四个小时走山路从重庆赶往泸州声泪俱下向师父认错。最终师父原谅了我,告诉我作为演员最重要的是要讲艺德,要为人民演出,要走进人民中汲取营养。惠民演出就是为人民演出,作为一名演员心里始终不能忘记人民。”叮当告诉我,到现在他对艺术的热爱初心不改,烛照前行。

听了叮当的故事,我一直在想,艺品如人品,文艺工作者作为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只有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优秀作品赢得人民赞誉,用人格力量赢得社会尊重,用自身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实践为社会公众作出表率。要坚守艺术之本,追求艺术之魂,担当社会之责,扎下根、立好魂、树起精神,胸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服务之心、对曲艺的钟爱之心,担当好曲艺传承之责、为民之责和繁荣之责,才不负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一、深扎根—胸怀敬畏之心,担当好传承之责

扎好曲艺之根,就是走进曲艺历史,触摸曲艺源头,传承曲艺的优秀传统。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曲艺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弘扬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它的传承、保护必须深深扎根于绵延而厚重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建立和传统文化诸多要素同呼吸、共命运的互动联系,才能实现稳定长久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深耕曲艺所依赖的传统文化土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优良的乡风民俗,培育涵养人们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情感依赖,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发展生态,营造曲艺传承传播的大环境。

我们要胸怀对曲艺传承的敬畏之心,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担当起传承之责,学习传统曲艺艺术的精髓,学习艺人视艺术如生命的忘我精神,千方百计把前辈留下的财富呵护好、传承好,使其更加灿烂辉煌,让其在时代的荡涤中永远散发耀眼的光芒。

二、立魂魄—胸怀服务之心,担好为民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曲艺的灵魂就是为民,曲艺的宗旨就是服务。曲艺是散布于民间的丰富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生命力来源于民间,扎根于人民。曲艺源于民、服务于民的血肉关系,孕育了曲艺与人民的不解情缘。

曲艺连着乡愁,曲艺牵着乡情,曲艺传递乡音,曲艺演绎乡韵。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具有7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成百上千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周围百里村民身着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前来听书、写书、赶会,千座书棚吹拉弹唱,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堪称我国民间艺术奇景。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承、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曲艺艺术,实现曲艺事业的繁荣、创新和发展,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也是适应文化竞争、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要求。

曲艺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让人回味悠长。让曲艺文脉健康绵延,曲艺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伏下身子,以身作则。时刻想到服务的对象是百姓,追求艺术永远是自己的天职。当我们倾听流传于世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时,会感到他们的作品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追风,有的是自然的流露,时代的穿透。我们无不为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拍案叫好,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源于生活,他们常年和人民打交道,倾听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基层生活,反映民生情怀。他们把欢笑带给人民,一直都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为伟大的时代鼓与呼,为勤劳的人民鼓与呼。这就是人生价值的真谛所在,这就是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我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愿望是把最好的相声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感到再说几十年的相声也报答不了爱我帮我养我的观众。这就是一代大师的相声情结,这就是一代相声大师的时代回声。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我们的时代,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

追求艺术的过程就是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曲艺工作者必须胸怀人民,以一颗为民服务之心把曲艺为民的崇高使命和职责履行好,推动传统曲艺融入时代,融入人民,融入生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人民曲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树精神—胸怀钟爱之心,担好繁荣之责

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籍薇老师曾九次赴台演出,她对待艺术的敬畏之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动中,台湾汉音剧团团长陶秀华表演了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籍薇老师一字一句认真示范,一招一式耐心演示,眼神、形态、动作、台风,点点滴滴悉心传授,令全体演员深为感动。陶秀华激動地说:“籍薇老师犹如美丽的天使,不仅传授我曲艺知识,而且她敬畏艺术的品质也令人敬佩。”

从籍薇老师身上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就是一种艺术精神。精神来源于感情,来源于心底浓浓的爱。要为曲艺做事,首先必须爱曲艺,这种爱是真爱,钟爱,赤诚的爱,痴迷的爱,掏心窝子的爱,爱得深沉,爱得无怨无悔。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为青年曲艺工作者,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断提升敏锐的视觉和独特的嗅觉,提高捕捉生活的能力和本领,肩负时代重任,捧出曲艺爱心,挖掘曲艺精髓,酿造曲艺馨香,让我们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感悟时代的浓烈和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向善、向真、向美,把自己的才情、才华奉献出来,用自己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让曲艺在时代的感召下健康发展,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曲艺行业风气是曲艺界素养、形象和生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体现着曲艺行业建设成效。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在曲艺行业建设中,扎下根、立好魂、树起精神,认真对照《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逐字逐句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到生活一线,探究生活的源头,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走好路,走正路,做好人,担责任,以对待艺术敬畏之心对待艺术,要时刻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优秀的作品奉献人民、回报社会。要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良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心存感恩,心存敬畏。

俗话说,“水唯能下方成海”,伏下身子,搁下面子,甘当学生,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大地弯腰,接地气,勤耕耘,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要向人民弯腰,多亲近,多营养,掘取生命的源泉和力量。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拂去身上的娇气、傲气,增长自己的人气、骨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做一个社会大写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脚沾泥土,保持乡土本色,不见异思迁,不好高骛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为百姓写作,向人民汇报。时刻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根,老百姓是魂”。让我们以对曲艺的钟爱书写生活,体悟生命,表达内心,实现曲艺事业的更加繁荣。

猜你喜欢
曲艺时代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