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学模式比较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2017-03-02 22:44常悦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2期
关键词:建筑学比较实践

常悦

摘 要:本文以中德建筑学教学体系为背景,研究两种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建筑设计基础类启蒙课程中的趋同与互补,进而结合实践探析不同教育方法对建筑学专业初学者未来设计思维及理念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建筑学 比较 教学模式 实践

随着建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推广,中国建筑学教育亟待摆脱沿用80余年之久的旧式布杂教学模式,这是目前中国高校建筑学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

在近年的全国建筑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中,将国际化教学模式比较作为会议重点进行关注。其中提出中德建筑学联合培养,实质上是布杂学院派建筑学教育和包豪斯式建筑学教育模式的趋同与互补。

一、中德建筑学教学模式比较

1671年法国成立皇家建筑学院,从而诞生了建筑学科专业教育的雏形,后人称之为法国布杂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基于此,1919年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成立,从而实现了建筑学从艺术门类到现代工科专业的蜕变,架构了德国以模型实践、手工建构及设计与实施并重的包豪斯式现代建筑学教学模式。

我国吸收了西方建筑学布杂教育思想,于1923年创立了中国建筑学高等专业教育,1952年开始又受前苏联构成主义设计理念的深入影响,形成了民族形式为主线的、以渲染练习为具体表现的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发展至今80余年,经历了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发展阶段。

因此,中德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比较,实质上是布杂学院派建筑学教育和包豪斯式建筑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布杂教育的本质,是把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而重视实际建造经验的训练及对空间和建构的强调,是包豪斯式教学所主张的。但是,两种教学模式比较后,如何更好地结合,应用于建筑学专业新生的建筑设计启蒙教育,目前仍是国内各高校建筑学院初步探索的关键问题。

二、趋同与互补下的建筑基础教育实践

1.认知性的建构教学实践

曾与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有过合作的德国教授Günter Pfeifer曾这样解释建筑设计:对于世界的万千复杂,我们的感知源于生活中无意识地得到的经历和影象,基于此我们构筑了真实,而我们的创造将关联并作用于外界事物,这一过程即是设计。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包豪斯的学派影响不无关联,因而,可以了解到通过感知的设计过程是德国乃至近代西方建筑学教学的方式与主题。从建筑系馆的布置方式就可了解到中德建筑教学的不同形式,德国大部分建筑系馆没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固定教室,仅有供基础阶段和少量专业阶段理论课授课的阶梯教室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研讨室。多数情况是选择哪个教研室的课程就去教授所在研讨室或室外,校外等现场教学,研讨室一般用来做报告,改图和评图。辅助教学的空间有模型制作车间,雕塑室,实习基地等。与国内的建筑学固定班级教学相比较,前者是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权去领取知识的学习行为,在老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学习过程,后者是老师拥有传道授业的主动权,而学生是被动位于不变的情景内接收知识以提高认知结构。对于建筑学这门需要学生创造力并且实际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来讲,这一区别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语言讲述还是实物图片传达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即便是电脑模拟仿真度极高的三维世界也不及学生实际动手亲自做的纸板模型直观。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专业开展建造节活动,在教学中以传统欧美学派偏布杂教育体制和前苏联注重基础训练的教育模式为基础,融合德国包豪斯式教学模式,促使建筑学低年级学生在建筑设计的启蒙阶段接触到多重思考模式,培养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这种认知性的建构教学有效提高中德建筑学教学优势互补的可能性。例如,近两年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结合中德教学模式比较,进行建筑设计启蒙教育的研究。该研究将认知性的空间建构融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之中,应用实际构建材料进行人体尺度空间模型制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空间尺度与自己的关联性,强化了空间的感知力,建立起对建筑设计的初步认识。

2.提高主观能动的实践

德国建筑学专业与国内理论授课和以个人或少数2-3人为单位的设计作业为主要教授形式所不同的是,增加了20人左右为团队的Workshop形式。Workshop是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研究小组的称呼,也叫“工作室”或“工作坊”。其实质是运用群体压力和有效的指导来完成一些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Workshop教学形式从包豪斯传统的实习或操作型工作坊发展至今已成为空间实践的场所,来集中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组团合作的过程中各成员或承担项目工作的某一环节,或相互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针对相同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间相互交流,是组员拓展设计手法,又在相互配合、增加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利用团体效应,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三维实体的空间的构建。我国在设计基础空间认知中,越来越多采用这种团队协同合作形式。

另外,国内的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近年来不断增多,这与行业发展对建筑教学关注度的提高及各高校的积极组织工作密不可分,学生作品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可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多为概念设计最终停留在纸面上。比较之下德国将学生的设计竞赛作品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相对密切,并且将学生竞赛作为,部分奖项一但中奖即可与中标相似,将设计转化成可实现的实际项目,同时可经相应专业组教授的认可以学分形式计入成绩。这样学生自主竞赛有了参与实际工程的可能,为在校生提供了梦想成真的舞台。学生的主观能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最后,有组织的专题报告形式也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的重要手段。结合行业发展中实际建设项目投招标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经典建筑大师作品专题报告,并在课程设计汇报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系统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結语

在建筑教学面临变革和挑战的今天,深入的比较两种教学模式,针对现行专业需要将两种方式进行理性结合,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启蒙阶段的教学实践,可以更利于专业设计启蒙课的设置,更快地引导专业初学者进入设计状态,更大地发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增强建筑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

猜你喜欢
建筑学比较实践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