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德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评价

2017-03-03 10:42张俊玲张玉泽张晓青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潜力中国贸易

张俊玲++张玉泽++张晓青

摘 要: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研究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对中德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双边贸易数据和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现状,继而用2014年37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从两国GDP、人均GDP、两国首都之间距离、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五方面,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中德商品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德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正由弱变强,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有减弱趋势;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且大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上升空间狭小。

关键词:贸易;潜力;中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些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1],而德国又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德国都占有明显的比重优势,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和最大出口目的地[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决心[3]。德国是“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国家和重要的目的地[4],所以研究中国与德国的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學中牛顿的“引力定理”,后被修正改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是学术界探析影响贸易相关因素的重要手段。学术界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范畴的是Tim Bergen和Poyhonen,他们认为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总流量与两国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关系,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向关系。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扩展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并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8]。目前学术界对中欧贸易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对中德双边贸易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宋坚梳理了中德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9];厉无畏、陈继勇、毛蕴诗、刘爱龙等分析了德国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德双边贸易进行了简单分析[10-13]。孙楚仁等将1978年来中德两国的贸易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细致研究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总结了影响因素[14]。周建明分析了1906年~1934年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得出当时的中德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相似[15]。董芳、高金田等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结构收益性指数及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测度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竞争力,进而分析影响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得出中国出口商品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等问题[16-17]。杨解朴研究发现,德国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进一步研究两国贸易结构发现中德贸易产品的互补性较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扩大在未来依然有巨大的潜力[18]。梅兆荣认为新形势下中德贸易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德经贸关系在新时期新情况下面临着一些误区,这制约了中德贸易的发展[19]。

综上可以看出,学术界现有研究更多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关注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德国在华投资、两国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等五个方面,而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文章较为缺乏。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引力模型,利用2014年37个国家的数据,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中德双边贸易提供实证支撑和理论依据。

1 中德双边贸易现状

1.1 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

1998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总额从143.75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777.16亿美元,增长了12.3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86%(图1)。除2009年和2012年出现小波动外,其他年份中国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呈现上升态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2012年是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叠加年,受美、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主要表现为:对于中国而言,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政府上项目热情高涨,通货膨胀严重;对于德国,其正处于政府选举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进出口额方面,1998年年~2014年间中国对德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从70.2亿美元和73.54亿美元上升至1050.13亿美元和727.03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3.96倍和8.89倍,增长显著。中德双边贸易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的增长率方面,1998年~2002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和中德贸易总额增长率,2003年开始出现大反转,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高于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和贸易总额增长率。

此外,中德双边贸易逐渐深化。特别是中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较快。如图2所示,中德贸易额占德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2.51%增加到2014年的6.53%,增加了接近两倍,并且还有上升的态势,这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德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平均值为4.47%,也不容小觑。

1.2 中德双边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

2012年~2014年,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表1)。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有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多为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表2)。虽然从比例上来讲,机电产品是中德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但是两国贸易的产品等级不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是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他们更注重技术、品牌、质量等非价格因素。

这是由中国和德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德国工业起步早,资本丰裕、技术先进,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德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德国位于全球价值链条的顶端,参与全球的高端专业化分工。德国主要从中国进口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初级加工产品,然后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资本积累相对较少,技术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两者都是德国的强项。因此,中德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2 中德贸易结合度评估

贸易结合度指数(TI)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提出,后经过小岛清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CDab=(Xab/Xa )/(Mb/Mw) (1)

式中:TCDab表示b国作为a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程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Mb表示b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ab和TCDba均大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市场。如果TCDab和TCDba均小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由中德贸易结合度指数可以看出(表3):第一,无论是TCDcg还是TCDgc的值都小于1,说明中德之间的贸易联系还不够强,而中德之间的出口商品结构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就意味着中德双边贸易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TCDgc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日渐成为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之间的双边贸易潜力巨大。第三,2005年以后,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在波动中减小,主要原因在于中德双边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摩擦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没有同比增长,因此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从德国的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上升,从而对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产生影响。

3 中德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指数测算分析和引力模型回归。相比较而言,引力模型不仅具有操作简易、数据处理过程方便的特点,而且还能探析相关因素对贸易潜力的影响大小及程度,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Xij=A(YiYj)/Dij (2)

其中Xij表示i国家对j国家的出口额,A表示常数项,Yi表示i国国内生产总值,Yj表示j国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i国和j国的空间距离,一般用两国首都距离或经济中心距离来衡量。

3.1 中德双边贸易流量分析

(1) 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双边贸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含GDP、人均GDP、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区域贸易合作、政治关系及文化背景、国家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20-22],根据中德两国国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指标的可度量性,本文主要选取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均GDP、中国与伙伴国首都之间的绝对距离、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APEC、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WTO等5项指标进行模型回归分析(表4)。

(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包括阿尔及利亚、阿根廷、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秘鲁、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泰国、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和智利等37个国家2014年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选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较大,有利于对中国国别出口潜力的估算和分析;其次,这些国家分布在各个大洲,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及生活水平各不相同,极具代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总体的特征。中国与各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来自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各国的GDP及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首都与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而得。

(3) 模型构建

为使引力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两边都取对数,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新的模型为:

LnT=?琢0+?琢1LnYYj+?琢2Ln■■j+?琢3LnDS+?琢4WTO+?琢5APEC+?着 (3)

式中,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总额,即双边贸易流量;Y表示中国的GDP;Y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GDP;■表示中国的人均GDP;(■)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DS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WTO和APEC为虚拟变量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加入时取1,反之取0。

(4)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对包含5个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 OLSE 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表5),得到回归方程为:

LnT=3.28+0.48LnYYj-0.06Ln■■j-0.77LnDS+0.56WTO+0.65APEC (4)

回歸结果表明,整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50%,在0.05的置信水平下,F统计量通过了检验,这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检验,模型检验比较成功,且解释力比较强。

具体到每个指标来说,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的GD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两国人均GDP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GDP,贸易流量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息息相关;而人均GDP对双边贸易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不断完善,消费者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进而使进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伙伴国的GDP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增加0.48%。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距离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减少0.77%。这是因为两国之间的距离大小代表两者贸易的运输成本大小,是阻碍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区域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合作机制将促使双边贸易流量增加。在0.1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APE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属于APEC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是0.65%,这表明与贸易伙伴国同属于一个经济组织,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样地,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WTO也是正相关关系,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正向拉动作用要小于同属于APEC的拉动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同属于APEC的国家之间,地理位置相近,贸易联系更加密切。

(5) 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

根据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数据代入,得到中德两国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与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图3),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增长相对稳定。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危机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出现小幅下降,但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在该年份仍表现为小幅增长,主要原因为模型选取的变量中缺少经济环境方面的变量,忽略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中德双边贸易的影响。2003年以来,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和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之差逐渐扩大,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远高于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这说明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3.2 中德双边贸易潜力估算

用实际贸易流量与运用引力模型计算的模拟贸易流量相比较以估算国家间双边贸易流量发展的潜力(表6)。根据刘青峰和江书竹关于贸易潜力的分类,实际双边贸易额与模拟双边贸易额比值大于1.2 的称为“潜力再造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非常有限,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值介于0.8和1.2之间的称为“潜力开拓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具有一定的扩大双边经贸的空间;实际双边贸易额与理论双边贸易额比值小于0.8的称为“潜力巨大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可尽量排除双边贸易障碍以推动贸易的正常发展[23]。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估算只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其他新影响因素的出现还会使贸易潜力发生变化。

由2002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潜力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图4),2001年中国刚加入WTO,贸易摩擦有所减少,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逐渐深化,2002年~2003年贸易潜力表现为潜力巨大型。2004年~2012年,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均大于1.2,说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以后,虽然贸易潜力值仍大于1.2,但是下降明显,这与“一带一路”战略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德双边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国的贸易领域得以扩大,双边贸易得到加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1998年~2014年中德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从贸易平衡角度来看,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越来越大。从整体性贸易结合程度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结合程度现在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特别是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地位逐渐加强。商品结构方面,中德两国的商品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向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贸易潜力分析的结果看,2002年~2014年中德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说明中德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中德两国应该保持现有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两国应在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进行市场、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科学分析中德两国消费者偏好和消费市场特点,利用两国逐渐增强的贸易结合度,以及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其次,改善贸易市场环境,德国应改善市场准入条件,正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吸引中国投资者;对于中国而言,要建立透明的法律制度,积极引进德国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生产水平和贸易产业结构。第三,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培育中德自由贸易区,促进商品流动、投资和技术合作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双方除在贸易、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外,还可在高科技、农业、环保等行业进行合作,拓宽服务贸易领域。此外,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重视中小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德国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燕春蓉. 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2011(01):42-47.

[2] 李德旭,王利,李谭.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及趋势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2):56-63.

[3]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71-580.

[4] 鄒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5] Roberts, B.A. 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18(4):335-353.

[6] Peridy, N. The trade effects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partnership: What are the lessons for AS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1):125-139.

[7] Bhattacharya, S.K. Gains and losses of India-China trade cooperation? A gravity model impact analysis[J].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4).

[8] 金缀桥,杨逢珉. 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5(01):81-90+128.

[9] 宋坚. 中德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 西欧研究,1992(06):1-6.

[10] 厉无畏,王如忠. 中德贸易及德国在华投资现状与展望[J]. 世界经济研究,1996(03):9-14.

[11] 陈继勇,刘跃斌. 德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对华直接投资[J]. 欧洲,1998(03):63-68.

[12] 毛蕴诗,B.N. 科玛(Kumar).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趋势、特点与国别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1999(11):60-62.

[13] 刘爱龙,吴献金.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3):29-34.

[14] 孙楚仁,沈玉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 国际贸易问题,2009(07):47-55.

[15] 周建明. 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906—1934[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59-68.

[16] 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7] 高金田,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 时代金融,2011(12):106-107.

[18] 杨解朴. 中德贸易:互补性强潜力巨大[N]. 国际商报,2008-10-25003.

[19] 梅兆荣. 新形势下中德关系的挑战与未来[J]. 德国研究,2010(2):4-5+78.

[20] 高志刚,刘伟. “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34.

[21] 杨国川. 中加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探析[J]. 经济经纬,2010(02):39-42.

[22] 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47-51.

[23] 刘青峰,姜书竹.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 浙江社会科学,2002,06:16-19.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ZHANG Jun-ling, ZHANG Yu-ze, ZHANG Xiao-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Germany is Chin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in Europe, studying the potential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the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s well a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situation via the use of bilateral trade data and trade integration index. Next,it evaluates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by applying EViews to establish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in which there are five aspects to be considered: GDP of both countries, per capita GDP,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capitals, and a member of WTO and APEC or not, along with the help of the trade data of 37 major countries in 2014. The conclusions are made: the bilateral trade is gradually deepening on a large scale with a rapid increase;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in the two countries is strongly complementary; the degree of trade complementarity is changing i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Germanys trade with China while it is deducing in Chinas trade with Germany;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potential value increases in the process of fluctuation, the figure is greater than 1.2, which belongs to the type of “potential re-modeling”, thus the trade potential has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yet rises in a narrow space.

Key words: trade; potential; China; Germany; gravity model

猜你喜欢
潜力中国贸易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