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不让座行为的思考

2017-03-04 01:55许欣
商情 2016年32期
关键词:性格特征

许欣

【摘要】在中国,“让座”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相反,“不让座”往往被视为违背社会伦理而引起非议。然而,在高度文明且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日本,竟少有“让座”这样的行为发生,这不禁让人感到迷惑。

【关键词】日本人;让座;性格特征

一、不让座的一般心理

作者在初到日本交流学习期间,对于电车上无人让座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并且极其注重礼仪的国家,可为什么人们却很少让座呢?通过咨询一些日本朋友以及查阅资料之后,才渐渐得出了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人不让座的一般心理。

日本人从小被教育意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思想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一方面,很多人在他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己无法立即为对方做点什么以示回报的时候,会感到紧张不安。另一方面,不让座是为了避免因误会而使被让座的人感到尴尬,即“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对方明明只是一个微胖的女性,而误以為对方怀孕便起身让座导致尴尬局面,或者出于好意给上年纪的人让座,反而让对方产生类似于“我真的有那么老吗?”这样的不适感。当然,有时不让座也仅仅是因为自己工作了一天,感到疲惫所以不愿意让座。

此外,日本人也是此心底里不愿意被让座的。因为胖而被误以为是怀孕的尴尬就不必说了,那些因为被让座而闷闷不乐一整天的“老人”,你还真别以为是他们矫情。在高龄化社会的日本,“长命百岁”还真不只是美好的愿望,因此60岁也确实不算老。

二、不让座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日本人来说,“不让座”无关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日本人的性格特征。那么,这种性格特征究竟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施恩与受恩”观念的影响

《菊花与刀》中提到“在日本,一个人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帮助另一个人会被怀疑捞取不正当的好处”。日本人讲求“义理”规则,它是一种不可规避的报答规则。在让座的事情上,让座的人成为“义理”的履行者,而“义理”规则要求被让座的人进行一种精确的等量偿还,当两者达不到平衡的时候,让座这种“施恩”便显得格格不入。

《菊花与刀》中还提到“人们不喜欢随便承担包含于恩中的感激的人情债。来自较疏远的陌生人的偶然恩惠是最令人忌恨的。”“尤其在不正式的场合,日本人更是对卷入恩情极为留神,即使是从从前没有关系的人那儿递一支烟也会使他不舒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惧怕因“受恩”而背负人情债,尤其是受到除了上级之外甚至是陌生人的恩惠时,反而会强加给他们一种卑微感,使其不安。了解了日本人的这种观念,不让座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明治维新前后,许多西方宣扬自由平等的政治学说被翻译成日语并开始对日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批渴望日本尽快走向近代化的思想家极力宣扬平等思想,主张社会平等,使得平等精神得到传播。同时,日本原有的秩序和等级制度又要求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各守本分。如此以来,尊重彼此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成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放到让座的问题上来,每一位购买车票的乘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也没有一定要为他人让座的义务。

(三)“耻”文化的影响

“‘耻文化”这一命题最早是由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提出的,它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耻”,即耻辱感,这种控制日本人行为规范的耻辱感强调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这便是为什么日本人注重礼节甚至形式大于内容的原因。就像《菊花与刀》中所写的那样:“日本人是把耻辱感作为道德体系的原动力。正如其他具有强烈耻辱感的部落或者民族一样,耻辱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首要地位意味着每一位日本人都对公众对自己行动的评价非常关注。他只需要推测出别人作的判断,然后会针对别人的判断而确定自己的行动准则。”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十分谨慎,如果什么行为可能引起别人的非议,他们是断然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让座亦是如此。

三、总结

以上,作者结合日本人的观点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日本人不让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它受“施恩与受恩”观念、西方平等思想和“耻”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日本社会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日本,让座,与其说是一种文明礼节,倒不如说它是一个交往技巧。如果想要为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最好的方式是假装快要到站默默地起身离开,将座位空出来就好,需要的人自然会走过去坐下来。

猜你喜欢
性格特征
注重科学家庭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抓住人物性格,塑造潮剧女丑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以“小”见“大”: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个性化学习实施路径微探
合作原则视角下《大地》中阿兰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