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7-03-05 18:56段丽华刘艺
职教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

段丽华+刘艺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强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做法,构建了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专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段丽华(1979-),女,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刘艺(1965-),女,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编号:2015mooc203)主持人:段丽华;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徽商精神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研究”(编号:SK2015A616)主持人:刘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23-05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全国迅速兴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浪潮,2013年以来,一系列中央层面的创新创业文件相继出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有的高职院校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中;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独立的GYB培训和SYB培训等创业培训课程,成立了创业学院,但是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度欠佳,基本上还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强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教学中,促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

所谓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本质是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属于素质教育,其上位概念是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相加,而是基于专业教育这个平台,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服务机制等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嵌入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即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包括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和创新创业实训课的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求,配置来源多元化和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搭建专业社团、专业实训和实操实践三个层面的实践平台;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方面均实现有机融合;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专业教育机构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相互交流机制,实现服务机制的深入融合。这五个环节均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從而形成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新内容、新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多开设一门课程,也不能仅仅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谈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具体来说,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细化分解,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1]。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其次,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和岗位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分析,分解为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同时将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相互对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技能。再次,对于部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专业基础扎实和专业技术技能熟练,勇于承担风险的学生,组建创业班,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操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

(二)课程体系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群体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分层次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借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标准的完善等环节,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通识培养。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依托校内创业模拟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专业实训室、专业社团等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学生专业创新技能培养。借助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遴选部分有创业倾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创业实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2]。

(三)实践平台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被赋予了“成为国家技术技能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的新内涵,而专业平台是构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实践平台。“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与之相互配套的三个层次的实践平台:第一层的专业社团平台,第二层的专业实训平台和第三层的实操实践平台,三个层次既可独立,又可有序整合形成系统。

第一层的专业社团平台与通识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遥相呼应。专业社团平台能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社团包括与通识课程相对应的创业者协会、电子商务协会、营销协会等,也包括与专业技能课程相对应的专业性很强的社团,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变、求异、求突破、求发展的创新创业驱动感,激发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创业[3]。

第二层的专业实训平台与技能课程相互匹配。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教学比例高达50%以上,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其在专业领域内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生产性的实训基地能够融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新和科研工作,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主持大学生科技发明和创新项目,进行发明专利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依托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专利大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专业结合度颇高,是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有效載体。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参加或承办包括国家、省、地市和院校级在内的各级各类技能竞技,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三层的实操平台与实训课程相互耦合。对于参加创业实训课程的学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训进行仿真训练。创业模拟实训是创业实岗培训体系,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开展创业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团队、组织策划、经营管理,以仿真企业的形式了解创业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同时,校内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和校外大学科技园是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创业,开展项目运营和管理的最好实战平台和全真创业平台,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于模拟创业的更具真实创业风险的创业实践机会。无论是校内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还是校外大学科技园,应该重点扶持具有专业特色,市场前景良好的创业项目,目的是帮助学生紧扣专业、理性思考,凸显优势,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发挥蝴蝶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去创业。

(四)师资队伍融合

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求配置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师资队伍来源的多元化和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元化。首先,高职院校要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来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包括具有创业实训师资格的创业教研室教师、创业通识课的专任教师和专业技能课的专业教师,还包括有创业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兼职教师等。校内师资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技术技能教学等,校外师资主要任务是负责入园项目的跟踪帮扶,在学生项目开发和孵化等方面给予帮扶和指导。

担任创业课程的师资,尤其是专业技能类课程的师资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具有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4]。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课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同时,建立两类教师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组建创业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来说专业、说课程、说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将创新教育的理念、问题、案例、项目等引入课程教学,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5]。

(五)服务机制融合

要充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以解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机构所开展的独立行动,它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从而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6]。从社会层面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为各专业学生提供项目、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创作、项目的孵化和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帮扶和指导。从学校层面来讲,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对创业教育进行宏观规划、决策、部署和管理,建立教务处、学生处牵头,各系部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安排、组织和实施。从教研室层面来讲,成立专门的创业教研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和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创业教研室与专业教研室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吸纳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实施和创新创业项目帮扶指导,有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三个层面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行,建立集教学、管理、指导、孵化和运营于一体的服务机制[7]。

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需制定有效的耦合专业课程、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和成果认定的激励机制,出台制度鼓励大学生围绕所学专业选择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课程的免修、学分的认定及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同时,还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量核算办法,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构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路径

近年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机电行业”这条主线,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发挥机电类专业优势,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服务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和实践了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路径,推动学院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更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素质教育是核心,然后要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常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更要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学院确立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二是关注学生个体、专业差异,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等特点,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结合高职机电类专业特点,在原有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对接,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步开展;四是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创新项目研究、商业实战、社团交流等特色活动,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进一步突显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必修课以及《创业意识培训》、《电子商务》、《营销心理学》等选修课,进行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特点,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和方法,例如机电类专业群围绕制造工艺和电子工艺创新,管理类专业群围绕服务型企业创业项目,经贸类专业群围绕互联网电商创业项目等开展教学。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通过项目遴选,在顶岗实习阶段安排学生进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熟悉企业運营过程。对于部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强,勇于承担风险的学生,组建创业班,采取导师制和小班制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基于实操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推动、扶持使其实现自主创业,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如表1所示。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扎根于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发挥专业优势来实践自己的创业之路,这也是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目前,该学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以机械大类为主的模具设计和改进方面、以电气信息类为主的3D打印、机器人高科技方面、以汽车大类为主的汽车服务与美容业、以经贸大类为主的互联网电商业,以及其他和专业结合的旅游、室内装饰等行业,专业特色明显,创业大学生中与专业紧密结合的项目占全部创业项目的64%以上。

(三)搭建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实践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学院按照机电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特点,整合政府、企业和校内资源,搭建了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成立创业者协会、自动化协会、电子协会等创新创业类社团,这些社团连同专业型社团一起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专业知识竞赛、创业沙龙等,在校园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定期组织参加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徽省职业院校大赛和校内竞赛,赛项项目覆盖所有的专业,包括汽车驾驶、变速器拆装、无线电装接工、快速成型、沙盘模拟、礼仪风采、工业设计、数控车床等,参与竞赛的学生覆盖面广,参与度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应用性科研项目。通过融入最新应用性研究成果来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新和科研工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持大学生科技发明和创新项目,进行发明专利研究,通过科研活动与训练,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与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合作成立了集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机电科技园”,充分发挥了学院在机械、电气、汽车、材料、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集聚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促进学院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路子。“机电科技园”能够为各专业学生提供项目、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创作、项目的孵化和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和发展等多方面的指导和帮扶。目前已进驻以网络科技、电子商务、智能科技、文化传媒等为主导行业的多家企业和创新工作室。

(四)组建多元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条件。一是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包括具有创业实训师、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创业教研室教师,人文系、经贸管理系及机电类专业的专任教师,弋江机电科技园拥有入园项目的教师以及校企合作的企业兼职导师。学校就业创业教研室教师和专业专任教师分别进行创新创业基础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学和技能大赛实训教学等,入园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主要负责入园项目的跟踪帮扶、项目开发和孵化等。二是高度重视创业师资培养,通过系统培训、创业实践等不断提升导师工作水平,当前学校拥有持相关资格证进行创业模拟培训、SYB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的专职教师达11人,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25人,各系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近百人。

(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要充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组织机构、制度激励和帮扶指导等方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一是成立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创业教育进行规划、决策、部署、管理、组织和服务。形成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暂行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鼓励学生围绕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规定了课程免修、学分认定及减免办法,设立了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和奖励基金,规定了孵化基地扶持政策,有效耦合了创新创业课程、项目、活动、成果,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整合校内、社会和企业优质资源,建立了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质性指导服务。就业创业教研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创业社团等机构协同教研室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社团协同开展科技交流等特色化活动。相关专业教研室除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外,还为参与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项目、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创作、项目的孵化和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帮扶和指导,从而建立了教学、管理、指导、孵化和运营的一体化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2][4]彭文博,尹新明.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3]周淑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9).

[5]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4).

[6]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01-19.

[7]陈烈强,陈东旭,荀海鹏,文川.高职创业教育:目标、模式与误区[J].职教论坛,2015(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专业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