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为内核 匠心的装裱

2017-03-05 05:46穆泊志
商情 2016年51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比较特色

穆泊志

【摘要】《明朝那些事儿》以史实为内核,借鉴小说等描写手法,古今结合、贴近生活,实现历史的鲜活。作者就该书的特色,结合公认的历史小说名著《三国演义》进行比较:他们都立足于对普通读者的尊重,都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的创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朝那些事儿》的艺术性不及《三国演义》,但也有《三国演义》不及之处,并推动了新的文风和文学体裁的发展。

【关键词】《明朝那些事儿》 《三国演义》 特色 比较

一读当年明月(原名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事》),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一查才知道,此书在网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特别是2006年正式出版以后,先后获“2007—2011年度全国系列畅销书第一”、“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殊誉,还被誉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该书最初是一套七本装的,由于畅销,作者又调整编辑有九本装和漫画版等,七本装和九本装两套书文字内容一致,主要是编排分册不一致。出版社也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国海关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友谊出版社等多家。除了普通版本外,还有图文精印版、增补版、典藏版、精装本等;版次更是不断增加。由此,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某朝那些事儿》一类的书,引发了诸多讨论。有的说该书是史书,有的说是历史小说,各有各的观点。谈到这,自然就想到影响极广的四大名著之一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现就结合《三国演义》讨论《明事》。

一、《明事》的基本特色

该书文史合一,小说笔法,通俗平民化,以史实为核构筑作品的故事框架和脊梁,以“虚”为衣装裱历史;让语言魅力竞相绽放。

(一)虚实结合、有血有肉,让历史变得鲜活

该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架起文章的轮廓;文中绝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人物内心、场景渲染是“虚”,让枯风骨瘦般的历史变得鲜活。该书的“虚”是假虚,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写作艺术的需要,同时,有时“虚”得那么真,历史真有可能这样(尽管是我们后人的猜测与揣度)。读传统的历史书是冰冷枯燥的,《明事》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事件场景的渲染上,看似虚幻猜测,但是,符合人性与事件的规律,尽管不完全真,但肯定有可能。即使它不真,也不影响历史事实的内核,因为读者可以轻易辨别。“虚”不遮盖实,反倒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更显真实,有血有肉,让作品变得丰满有味、充满高超艺术的魅力,属于合理的想象以再现历史真实场景。让读者在娱乐中学史,让学习成长、愉悦身心、思辨历史、品味文学实现高度的融合。真正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二)古今结合、贴近生活,让历史画卷活现眼前

历史距离我们或远或近,但是,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常常又有太多的雷同或者叫惊人的相似。明朝历史跨度约300年,该书就是主要讲述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任务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通过“心灵写史”的方法,着重从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其行为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距离我们最近的也快400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中,稍有几十年的事件都会变得模糊。因此,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各种概念后人常常难以理解,作者通过古今结合,解释历史事件或名词深入浅出,很自然的就让作者理解。明朝不少特定的称谓或者事件、行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常常是陌生的。每遇到这种情况,作者特意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让读者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增长知识。例如:“……这所谓的圣旨竟然被杨廷和先生退了回来,因为根据明代规定,内阁首辅如果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可以把圣旨退回去,这种权力的历史学名叫做‘封驳”。让不是那段历史的专业研究者或关注者一下子就理解了。“所谓留中,就是奏折送上去没人理,也没人管,且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在废纸堆里或是桌脚下发现它们的踪影。”

贴近普通读者,既严肃又幽默,既客观又有趣味。如作者把那些难理解、难记的官职名比喻成军区司令、军分区司令等,既通俗易懂,更贴近今天生活、趣味横生。全书既有一般史书的严谨,又有小说的精彩和悬念,串连古今情境,情牵悠悠万世,频频在读本中借用流行歌词、经典电影,起到了化重为轻、化难为易、化庸俗为神奇的“悦”读“笑”果。每个章节长短适宜,形成一个故事,故事之间互相衔接,又有自己的核心。

较好体现时代性,适应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提升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历史自然备受关注。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使中国人的文化无根感明显。文化认同与文化寻根的需要,自然使不少中国人更加重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人的进步。对有历史的民族,对历史的热爱本就是一种自信和传统,这一传统在文化保守主义复兴的今天,各种历史通俗读本、讲座的繁兴就成为必然。《明事》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发展,不仅普通读者喜欢,不少文学爱好者也喜欢,他们除了享受作品外,也在思寻该著作的创新模式、启发灵感。较好体现了古今结合、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不失匠心装裱的作品。

(三)似史书又似小说的文学作品

在该书第一部开篇,作者就指出:“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但作者写的这套书到底算是什么呢?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这让他有些困惑,但他也充满自信:“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这部著作是什么体裁,算不算文学作品呢?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的任何文本。”按照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说法,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独特性,而所谓文学性就是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而现实中,享乐主义快感阅读是大众文学的主调,因此,似史书又似小说的《明事》则充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属于泛文学作品是无疑的,只是该叫什么文学体裁,还没有大家公认的概念。

二、与《三国演义》的比较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辩证统一的讨论

看过《明事》就自然会想到《三国演义》,从以上特点可以知道,两者有太多相似,又有太多区别。两者都是平民通俗,都好看。《三国演义》以忠君正统为内核,借鉴历史以构建小说故事框架,实现忠君正统与好看、艺术的统一;《明事》以史实为内核,借鉴小说等描写手法实现历史的鲜活,实现忠史与好看、艺术的统一。不难看出,《明事》的写作学习了不少《三国演義》的写法,同时又有实质性的巨大突破。

他们在考虑阅读对象时都立足于对普通百姓的尊重,都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三国演义》是经典历史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是其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其艺术成就与影响力不容置疑。不难看出,《明事》的艺术性与《三国演义》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三国演义》在传播的过程中,读者容易把书中的故事看为历史真实,也有不少唯心的内容,对普通人有较大的误导、对想学史的人也帮助不够。但《明事》以史实为内核,在尊重读者、贴近时代上更彻底。使人们在享受艺术(文学)之美时,又知道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真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事》又稍高于《三国演义》,也算是开启了新的文风和发展了文学体裁。

(二)作品的生命力讨论

《三国演义》是经典,是在历史传承中不断修订完善而来,是经历史长河洗涤留下的经典。其生命力是不言而喻的。就其成为名著之路来说,也有其漫长的过程,它以忠君正统为内核的立意,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匠心的习作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语言,不仅让三国故事分外好看,也铸就其艺术生命力的长青。

《明事》在选材和考虑阅读对象时与《三国演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但是,《明事》在其完美之中也存在行文过于满足于当代读者的喜好,其艺术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可能难以长青。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三国演义》在历史洗涤浪潮中是经历多次修改、完善的。修改的具体内容我没有考证过。但是,可以肯定,类似太过当代化的语言,在历史的消遣中应该进行了修剪、锤炼;因此,如果《明事》的构思、语言艺术、叙事笔法的精巧性得到进一步的修改锤炼,成为新的精品、甚至经典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全套装)[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0.

[2]陈佳莲.从《明朝那些事儿》看新历史小说之“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3]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J].艺争鸣,2010,(3).

[4]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2010.

[5]王江涛.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J].汉语研究,2016,(7).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比较特色
三国演义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