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

2017-03-06 17:2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新声古韵老朋友

7岁那年,父母牵着我的小手带我走进文化宫,问我想学什么乐器。其实,在去之前,我心里就已经打好了小九九:班里很多孩子都学钢琴,看上去很洋气呢。只是,当走进一间小教室,看见一位大姐姐在拂袖弄筝时,我被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我选择了筝。

接下來的几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很快乐,我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为了练琴,为了所谓的考级,我那愉快的寒暑假被无情地占用。更令人沮丧的是,当周围学习西洋乐器的同伴们可以演奏出一些流行乐曲时,我只能弹奏《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传统曲目;当他们聊着各种外国音乐家时,我却什么话都搭不上。10岁的我,觉得自己成了异类。

在父亲的督促和严加管教下,13岁,我稀里糊涂地考完了10级,参加了各类比赛,也取得了一些奖项,成为别人父母口中“优秀的孩子”。然而,我还是不愿意承认我喜欢筝。因为,传统乐器似乎并不受大众的欢迎。我多么想穿着洁白的公主裙,坐在黑色的钢琴前,演奏着或优雅、或流行的乐曲。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文艺汇演,在我前面的一个节目是当时很流行的现代舞,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待轮到我时,我款款地走向我的筝,心里默默地想着:没事,我的老朋友,大家会喜欢我们的。那天的曲目我还记得,是《彝族舞曲》。一曲结束,却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似乎仅仅源于对一个小演奏者的尊重而不是筝。回到家中,觉得很委屈,不仅为自己,也为筝。

后来,无意间,我在网上听到了古筝版的《卡农》,演奏者将这一经典奏出了钢琴所没有的独特韵味,奏出了小提琴所没有的柔和,奏出了吉他所没有的缠绵纯净……从没想过古筝也可以演奏西洋乐曲!于是,我找到了一些曲子,尝试着将不同的西方经典乐曲和时下流行的歌曲改编成筝曲,虽然技巧不够纯熟,但是总算让我和这位老朋友的感情愈发深厚了。

我兴冲冲地把自己改编的乐曲弹给老师听,老师笑了:“你的改编很有创意,怎么会想到这样改编呢?”我毫不掩饰自豪地说:“我听别人这样弹过,于是我也试试了。老师,我太高兴了!古筝也可以不那么‘土呢!”老师听后,若有所思:“你创新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取悦大众还是取悦自己?”“……”这个问题,让我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答。

再后来,学业负担慢慢加重,我也就暂停了古筝的专业学习,只是在闲暇时,和我的老朋友小叙一番。有时会弹奏《春江花月夜》,感受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有时会弹奏《伊犁河畔》,思绪随之飘向遥远的西域。当然,我依然坚持改编新曲,甚至将爵士风都揉进这古典音乐之中。只是,此时的我已经了然:古韵新声不是随波逐流,个性的彰显也无需刻意为之。

猜你喜欢
新声古韵老朋友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再见了,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还在,它们过得好吗?
中国人民都有哪些“老朋友”
“恰如其分”蕴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