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2017-03-07 21:15高旭天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乌兰察布务工人员乡亲们

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走进工地或餐馆,会遇到很多操着乌兰察布口音的打工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批乌兰察布人离乡到周边地区务工。乌兰察布市现有287万人口,常住呼包二市的外出务工人员达63万多人,其中有大约1.15万名流動党员。这么多外出务工的乡亲,怎样服务好他们?这么多流动党员,怎样去教育管理?这两个问题,成为乌兰察布市维护发展稳定大局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在呼包二市设立办事处,它的成立,成为乌兰察布市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打通联系服务外出务工人员“最后一公里”的破题之举。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服务中心党组织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党员参加学习教育,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的有力依托。

把流动党员找回来聚起来

“设立办事处就是好,不用老百姓来回跑,医保社保都能办,时间金钱省一半,就业培训创业给贷款,办事处是咱们的大总管。”这段由包头第二党支部党员陈德爱创作的快板,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而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民生服务的同时,服务中心更承担着在驻地建立和完善流动党组织的职责。

来到服务中心驻呼和浩特办事处,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孙补不大的办公室里坐满了人,这天恰逢服务中心召集呼和浩特市各流动党支部的书记们开会部署工作。“我们开展工作离不开流动党支部。”孙补说。在办公室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张呼和浩特市城区地图,上面用彩笔在主城区的周边地带标出了一个个区域。“这是呼市各流动党支部的辖区,”孙补在散会后向记者介绍说,“党支部都设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各自辖区里的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少则两三万,多则七八万。”

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孙补等人就认识到,要联系好服务好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就得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缺位,流动党员在驻地很少过组织生活,很多人成为“口袋党员”,等同于普通群众。于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流动党员找回来、聚起来。

可是,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散居在城乡结合部,很多人对服务中心不了解、不信任,找回流动党员谈何容易?而他们的办法是:先从根上找。孙补带队深入乌兰察布市部分农村牧区挨家挨户调研,掌握了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接着,他们以这次调研为突破口,到驻地的城乡结合部、人才市场等地走访,通过乡友关系和工作关系顺藤摸瓜摸排流动党员。在聚集起一批有威信、有能力的党员后,服务中心党委以他们为骨干,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支部,招收一批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作为协理员。到目前,服务中心党委共找回流动党员1340人,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10个流动党支部,在包头市成立了6个流动党支部,让多年身在异乡“孤独守望”的乌兰察布市流动党员们有了组织上的新家,实现了“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从“五岗六帮”到“三当九能”

流动党支部就是服务中心伸出的手,把服务和关怀传递到每一户外出务工乡亲的家门口。啥时候该到服务中心办啥业务、服务中心又推出了啥好政策,党组织总是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乡亲们。支部书记和协理员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定期挨家挨户上门调摸辖区内务工人员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和组织关系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入户调摸还要继续开展较长时间。”服务中心驻包头办事处主任沈涛告诉记者。如今,辖区内越来越多乡亲家中,都出现了这些穿工装、挂胸牌、说家乡话的访客。

每来到一个流动党支部,支部书记都会如数家珍地展示他们的工作档案:支部党员帮扶记录、民事邻里调解记录、贫困家庭救助记录、务工人员意见建议反映情况记录……字里行间记下的是支部书记和协理员一次次访难解困的经过,一个个帮扶乡亲的故事。在党支部职能发挥上,服务中心党委提出了“五岗六帮”要求:“五岗”即每个支部设置政策咨询岗、就业服务岗、信息宣传岗、民事调解岗、关爱老人岗;“六帮”即帮思想、帮学习、帮就业、帮生活、帮发展、帮维权。在党员作用发挥上,服务中心党委提出了“三当九能”要求,即每个党员要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帮助群众办理各项社保业务的服务员、收集反映解决群众诉求的联络员;能给老乡介绍市里发展变化、各项惠民政策,帮助老乡解决社保方面的问题,等等。流动党支部虽然人手少,活动场所也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为辖区内数万乡亲的贴心依靠。

“两学一做”不让一个党员掉队

当呼和浩特第五党支部书记赵军专程上门为78岁的老党员李生财一个人讲党课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来呼市这么多年了,感谢支部主动找上我,让我又能听到党的声音。”

流动党员居住分散、工作时间各异,给流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服务中心党委针对流动党员特点,提出“以流动对分散,以数量聚分散,以科技联分散”,使学习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更接地气。

服务中心党委编印《流动党员学习手册》《党员应知应会手册》口袋书各2000册,发放到每一位流动党员手中。以支部为单位建立党员教育QQ群、微信群,发布学习材料,举办知识竞赛。各党支部每月安排一次党员集中学习教育,每季度安排一次党课,他们灵活地采用一会多开、一课多讲的做法,分批召集党员来支部参加学习教育。一些有条件的党支部还组建义务文艺宣传组,为乡亲们演出流动党员自创的歌曲、快板、戏曲。

学习教育开展期间,党员们的参学参会积极性高涨,有的年老党员由子女送来参会、有的转乘四次公交参会、有的放弃务工参会、有的拄着双拐参会……流动党员们渴望从组织生活中找回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对部分因年老体弱不能参加活动的党员,各党支部安排专人上门送学。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流动党支部没让一个党员掉队。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流动党支部为乡亲们办了更多的好事实事,乡亲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服务中心驻包头办事处党总支书记温满成说。

包头第二党支部设在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青山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堪称各党支部当中活动场所最“高大上”的。青山区的流动人口80%是乌兰察布籍,第二党支部与青山区探索联建联创、资源共享,于2016年入驻服务大厅。他们与青山区多个党政职能部门共同在服务大厅坐班办理业务,并吸引包头市大学生公益协会、包头市佰分佰家庭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入驻,在综合服务水平上走在了各党支部前列。

呼和浩特第五党支部辖区内的赛罕区前不塔气村是一个蔬菜种植村,全村700个大棚中684个由乌兰察布人租种。为帮助他们发展蔬菜产业,服务中心党委在前不塔气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2016年,为彻底解决该村水电不畅问题,第五党支部与前不塔气村党支部积极合作、多方协调,在赛罕区政府的帮助下,筹集18万元资金打了3眼水井。与上年同期相比,2016年协会租种的大棚普遍增收10%至20%。

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作用,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在为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关心关爱与帮助的同时,广大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增强了,形象感增强了,党性增强了,凝聚力增强了。2016年,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农牧民工工作先进单位”,他们的经验做法也被中组部作为“两学一做”先进经验在组织系统进行了通报。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乌兰察布务工人员乡亲们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乌兰察布玛珥式火山口群的发现与研究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中钢黄金珠宝考察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之夜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2016年乌兰察布市一次罕见寒潮天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