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虎”与英语“tiger”的隐喻对比

2017-03-08 12:00宁凤娟王志敏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指人老虎隐喻

宁凤娟 王志敏 梁 晓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汉语“虎”与英语“tiger”的隐喻对比

宁凤娟 王志敏 梁 晓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人们所熟知,文化涵义上有共同之处,常用来喻指人或其他现象,但是“虎”和“tiger”的隐喻义还存在着差异。运用比较论、隐喻、突显理论等隐喻认知理论成果,比较“虎”与“tiger”的隐喻普遍性和差异性,可加强对二者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虎;tiger;对比;隐喻

“虎”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圈中普遍存在。《现代汉语辞典》对其解释为: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 ,夜间出来捕食鸟兽,有时伤害人。毛皮可以做毯子和椅垫,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制药,通称老虎[1]。在理性意义上,“tiger”和“虎”的解释是一样的,但由于文化不同,虎被附加了特有的文化喻义,喻指人的某些特性或自然界的其他现象,于是就产生了“虎”的隐喻用法。本文以当代隐喻认知理论、突显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虎”与“tiger”隐喻对比举例,比较二者的隐喻普遍性和隐喻差异性,从而加深对二者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一、汉语中“虎”与英语中“tiger”的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隐喻理论

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人的思维惯于将熟悉的事物投向他物,以增强语用效能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运用隐喻的过程是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过程[2]。隐喻化是指人们用隐喻将某一事物或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事物或另一领域的概念,将已形成的概念映射到新的概念上的言语行为。此处的来源域是指用来说明其他事物或概念的某一事物或概念,目标域是被说明的事物或概念。由于接触频繁,人类对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比较了解,所以隐喻化的动物词语经常用来喻指人或自然界的其他现象。

(二)突显理论

“突显”在认知语言学中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人在认知某一事物时有意突出它的某一点或某一面,使之醒目并引人注意,而事物的其他方面则处于隐伏状态[3]。这时,来源域的突显特征被记下来,在生成隐喻时通过相似性映射到目标域。实际上,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某一面或某一点上的相似性可以说是人类认知突显的结果。所以,“突显”对于研究隐喻理论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对比理论

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语法、语音、语义、语用层面展开语言方面的比较。比较语言学是对不同语言的对比描述,主要采用的是共时研究方式。它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它们在各个层级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并阐释这些异同点的哲学、心理学或逻辑学根源。对比分析是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特点,来确定不同语言的异同点。

二、汉语中“虎”与英语中“tiger”的隐喻特征

“虎”和“tiger”从概念上解释是一致的,两种语言的来源域具有共性,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虎这个概念的隐喻认知也会存在差异,直接导致隐喻结果的不同[4]。

(一)汉语中“虎”的隐喻

虎的勇猛顽强、健壮有力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或事物的一些特征。

1.虎是威猛气势和精神

(1)虎视眈眈

(2)虎将

(3)虎符

人类的早期生活就开始与虎打交道。早期生活斗争的目标就是与虎等凶猛的野兽争夺地盘。但同时,人们也观察虎的威武神奇,以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上述例子中,例(1)借助虎的“凶猛的眼神”这一突显特征来喻指人的威武气势;例(2)中,“虎将”就指将士的英勇善战;而"虎符"也以"野兽之王"这一突显特征来喻指军队中的权力。

2.虎是结实粗壮的体形与姿态

(1)虎背熊腰

(2)虎娃

上述两个例子体现了“虎是结实粗壮的体形与姿态”这一隐喻。例(1)借助虎的“身体粗壮、强大”这一突显特征,来形容人的身材很健壮;例(2)中“虎娃”也喻指小孩子长得结实粗壮,很招人喜欢。两个例子都是把人作为隐喻映射的目标域,通过“结实粗壮”这一突显特征与“虎”这一源域联系起来,通过虎的特征表现出人的特点。

3.虎是人才、能人

(1)藏龙卧虎

(2)山里无老虎,猴子当大王

“盘龙卧虎”和“藏龙卧虎”都指被埋没的人才。例(1)中,老虎指有才能的人;例(2)的意思是“没有能人,只有普通人来充当主要角色”。这两个例子,都是借助“虎是百兽之王,能力强”这一突显特征来喻指人的。

4.虎指凶猛、残酷无情之意

虎既可以喻指好的方面,又可喻指不好的一面。虎作为野兽,属于食肉动物,本性是凶残的。因此,人们也经常借助虎的这些习性喻指人的劣性或是不好的事情。

(1)苛政猛于虎也

(2)骑虎难下

(3)老虎屁股摸不得

例(1)的意思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苛政”这一概念域本来与老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是古代法令苛刻,老百姓在这样残酷苛政的压榨下难以存活,所以人们借助虎的凶残这一突显特征喻指苛捐杂税的残酷,把“虎”这一来源域映射到“苛政”上。例(2)的意思是做事情时碰到了困难。例(3)中“虎”喻指凶恶而残暴之人。这三个例子都是以“凶猛、残酷无情”这一突显特征来喻指人的凶残或是其他事情的苛刻。

(1)引虎入室

(2)为虎作伥

第一个句子中,虎被比喻成坏人,是在告诫人们不要把坏人带进家里,以免自己受到伤害。第二个例子中,“伥”即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二)英语中“tiger”的隐喻

1.Tiger is a dangerous animal——虎指一种危险物

You have a tiger by the tail.You bit off more than you could chew.(你现在真是骑虎难下,你没有能力完成你接下的重任)

成语“have a tiger by the tail”从字面意义是“抓住老虎的尾巴”,意思就是说在做危险的事情,和汉语的"骑虎难下"很接近。虎很危险,常借喻表示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或有很困难的问题需要解决。如:

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骑虎难下)

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的冲击主要来源于取消刚性兑付的规定。一方面,“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这一新规定,说明保本理财将彻底退出市场,目前这一块的规模在7.37万亿元。另一方面,通过 “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这一新规定,能够采取摊余成本的封闭式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这样一来,非保本理财的稳定高收益光环就会消失,投资吸引力也逐渐降低,最终产生非保本理财规模萎缩的情况。另外,作为银行理财重要投资途径的通道业务也在资管新规中被重新定义,也对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He who rides a tiger can never get off.(骑虎难下)

2.tiger is strong——虎指强壮之物

Will the United Nations be able to make any difference,or is it just a paper tiger?(联合国能起作用么?也许它仅仅是只纸老虎。)“paper tiger”在英语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就是我们说的“纸老虎”。老虎本应是强大的,但是要是纸做的,那就是虚张声势了,所以“纸老虎的”突显特征就是假强大,其实是不堪一击的。人们经常用“paper tiger”喻指那些虚张声势的人。

其他的例子还有:

Looks can be deceiving.He may be just a paper tiger.(外表有时是会骗人的,他可能只是个纸老虎。)

三、“虎”与“tiger”隐喻特征的普遍性

通过以上对“虎”与“tiger”隐喻特征的对比分析,能够发现“虎”与“tiger”隐喻特征具有普遍性。

首先,隐喻是一个语用的范畴,它要求隐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具有跨域性才能称其为隐喻,即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同时还要有相似性。隐喻是将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象化的语用表达方法,也就是说,一些深奥的东西人们不容易理解,只有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一个人们熟知的领域,才便于人们理解。虎在英汉语言文化圈中都为人类所熟悉,常用来喻指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虎”可以喻指危险、凶残的人,也可以喻指人才等;“paper tiger”可指“虚张声势”这一抽象的概念。这些都是两个认知领域的映射,所以“虎”和“tiger”这两个动物词语的隐喻现象也会普遍存在。

其次,“虎”和“tiger”的隐喻有相似之处。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是存在共性的,这些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己及客观世界的种种共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虎的界定都是一样的,人们对虎的突出习性特征有相同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对“虎”的隐喻的共识。“虎”经常喻指凶残、危险的人物,也指危险地或困难,如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同时虎也指好的一面,比喻有能力的人,这些主要是借以虎的强壮等突显特征。英语中,“tiger”也用来指危险的事,如“have a tiger by tail”“eye of the tiger”等。如同上文所讲,如果出现了对同一事物相同的认知突显特征,就会形成共同的认知隐喻。两种文化圈的人都认识虎、接触虎,难免会有共同的认知体验,形成了共同的突显特征认知也就决定了有一些共同的隐喻运用。

四、汉语“虎”和英语“tiger”隐喻特性的差异性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圈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所以他们就会赋予动物词语不同的文化意义。这就导致英语中一些隐喻东方人难以理解,而汉语中的一些隐喻西方人在理解上也出现困难。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人对虎的联想要比英语国家多得多,也就是说,“虎”的隐喻要比“tiger”的隐喻丰富。如汉语中,虎可以喻指人才:“盘龙卧虎”,而在英语中“tiger”就很少有这种隐喻用法。这就说明,英语国家的人就很少有这种认知体验,因为他们认为老虎是比较凶残的动物。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虎”在汉语中的一些隐喻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不用“tiger”翻译,而是用“lion”,如“拦路虎”。 英语说法是:a lion in the way.这也与民族的认知有关。虎在中国被认为是百兽之王,但是在英语国家的人眼里“lion”才是百兽之王,他们对虎的联想自然也就很少。其实,这正由于两种文化圈的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人们长期的对虎的认知经验不同,没有形成共同的突显特征,从而使得二者的隐喻意义就不同。

本文通过对“虎”和“tiger”的隐喻对比以及一些当代认知隐喻理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类常常运用隐喻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具象化,从而顺利地完成表达思想的目的;但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不同的民族或文化圈在认知上会存在差别,对同一个动物词语就会产生不同的隐喻使用方式。所以,目前有必要研究这其中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同时,只有了解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26.

[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6.

[3]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0):46.

[4]汪玢玲.中国虎文化探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8.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7-05-03

宁凤娟,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王志敏,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梁晓,河北传媒学院马列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思政。

猜你喜欢
指人老虎隐喻
躲描猫的大老虎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报复性熬夜
头铁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
称马非马,绰号是他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螳螂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