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读汪帆新著《守望精神家园》

2017-03-08 12:00张德祥陈亢生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影视美学创作

张德祥 马 莹 陈亢生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读汪帆新著《守望精神家园》

张德祥 马 莹 陈亢生

丙申年仲秋,收到汪帆先生的新作《守望精神家园》(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9月石家庄版)。这是他的第六本文艺评论集,只是此书更多聚焦于近年来的影视创作,透析“影视河北现象”。书中有研究与评论文章17篇,微评文章11篇,随笔及其他文章23篇。作为河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主席、河北亚神影视艺术有限公司掌门人,河北传媒学院编剧方向研究生导师,繁重的工作之余依然能够坚持实践创作、理论研究两手抓,完成这部使人开卷有益、合卷深思的作品集,实为不易。

一、勤恳好学、踏实作为的代表

汪帆因协会工作进入我们的视野,因编发他的文章而与之结缘,因对文学、影视界的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而共鸣共识,渐渐成为挚友。初见汪帆,他戴着眼镜,颇具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性格冲淡随和,但他的讲话却激情四射,思路清晰,语言睿智,谈风犀利,燃烧着自己也炙烤着听者。读他的文章,可以触摸到他的内心永远燃烧着一团火,流淌着情感与热血的暖流,可谓“文如其人”。在与他的日常交往中,你又会感受到他本真的一面,热情诚恳,推心置腹,爱憎分明,豪侠仗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操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重返伊甸园》(2002年出版)到《人文“王婆”》(2007年出版)再到这本《守望精神家园》(2016年出版),可以寻到汪帆艺术的视知觉能力、准确把握作品艺术精髓的审美天分、艺术分析评论的深刻性和对文化战略趋势发展轨迹的认知度。他热衷于阅读,尊重每一位学者的文字,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中外经典文论学习,向当代文艺理论评论界的同仁学习,如同一块海绵,孜孜不倦地吸收着各家之长,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还向“90后”甚至“00后”学习,向互联网时代各种新的创作领域进军,了解新的业态,新的创作理念、美学风格,新的文艺业态模式及经营理念。他在2015年10月参加了文化部国家原创动漫制片人方向高级研修班,在2016年6月又通过严格选拔程序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一学就是半年。所以,通读他的文集,会对他有涉猎广泛、精熟兼备、通专结合、知行合一、无所不能之感。细查他的从业经历,又会发现他曾同时兼任过两年的云南电视台卫视频道、河北电视台各个节目、栏目的监评专家,写下大量客观、精辟的评审意见。这两年的监评经历练就了他对电视行业的职业眼光和专业素养。正如仲呈祥先生所说:“读汪帆的《重返伊甸园》,可能会感到他的‘杂’,可能会感到他的具体评述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但正是这‘杂’,练就了他鉴赏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时较健全的审美神经,造就了他对文艺普遍规律的感悟和把握的较高能力。”①

而当汪帆2007年结集出版他的第五本文集时,仲呈祥先生在为其写的《序》中激赏道:“他身居燕赵大地,心怀慈悲和忧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坚守在电视艺术评论岗位上。记得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新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曾嘱咐学子们‘要以慈悲心怀,忧患之思研究艺术’。这两条,汪帆均具备,他对河北文化的深情,对河北作家文人的敬意,对影视协会工作的投入,都流溢在本书的文字中。至于《节目监评随感》,更表现出他对河北故土、对云南友邻电视艺术的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以为,这便是中国当代电视文化建设的脊梁。中国太需要一大批这样的脊梁,但现状是这样的脊梁太少太少。这就更加显示出汪帆辛勤耕耘的可贵。”②

汪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勤恳好学、踏实作为的代表。有句西班牙谚语说道:“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同为协会工作者,深知协会工作琐碎复杂,已然占用个人大部分体力和精力,然而百忙之中他依然能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每天大量阅读、审片、写文章,参加并组织各种作品研讨会,带领编剧团队进行剧本创作,组织出国文化交流,为研究生指导作品和论文,组织协会评奖,到基层电视台、学校、组织部党建系统开展培训讲座等。

2012年初,影视河北现象研讨会在京召开。40余位中国影视界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评析了“影视河北现象”。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中,无不透露出对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的赞评。

二、功力深厚的职业评论家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听党指挥,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以上这些都已融化在了汪帆的血液中。有过14年军旅生活的汪帆,练就了优秀的军人素质和品格,自律、坚毅,执着、果敢,爱岗敬业,敢为人先,对于高举中华优秀文化复兴旗帜、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创作之路,也是积极走在前列。他崇尚老子的“上善若水”“以人为本”“顺势而为”的哲学观点,秉持孔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生活,拜人民群众为师,追踪时代,拥抱生活,引领时尚,开拓创新,用“六大文化眼光”选择评论对象,选择创作题材,把握创作方向,这从他的多篇文艺随笔中可窥一斑,从他的评论文章中可见全豹,从他的创作剧目中可见其情怀与胸襟。积极投身于发掘、抢救、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从汪帆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可以见证他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有真挚的情怀与广阔的胸襟,心中要有信仰,要有对生活、对人民的一份大爱,才能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保留心底的一处纯净的精神家园。正如西哲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内心的充实能使人真的静下来、不浮夸,沉下心去思考艺术与人生的诸多问题。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虚”“实”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的心胸等理论,都发源于老子的东方智慧。如果说本书的开卷之文是以对军事题材电视剧《战争目光》的评论进入我们的视野,展示了一个军旅作家对军事变革前夜的忧思与前景展望,那么,对电视剧《相思树》主题与叙事美学的意义的评论,又集中显示出汪帆“美学的、历史的”评价体系的功力。以叙事美学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元化地阐释了该剧创作中在叙事美学、结构美学、人物性格本质、人物形象塑造、语体风格、意境气韵诸方向的美学价值。

再比如对资深电视人个案的全面系统研究《子扬密码》,则表现出一个职业评论家的深厚功力。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对著名青年导演陈力两部奠基之作的评论《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是一只为人民服务的鸵鸟》(评长篇电视剧《海棠依旧》),既有艺术分析的深刻独到见解,又有思想价值的时代高度。汪帆有着电视人的胆略与热情,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老旧套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动漫产业以及不同艺术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开创新的边缘学科研究。

《守望精神家园》一书的书写量达22万字之多,体现了作者的眼光和胸怀,展现了其文学“童子功”的深厚学术修养,涉及影视剧、编剧学、小说、美学、诗歌、戏剧、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甚至音乐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则不仅限于观察法、文献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还包含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案例分析,以点带面,从而得出普遍结论。汪帆能将读过的文字以计算机一般实现精准的记忆以及输出,看似随性却有章法地记录与表达,论断鞭辟入里,贵在不断继承创新,不断追求更加多元化的视野,同时不失对艺术本真的坚守以及学术与思想价值、政治格局站位的高度。

三、影视“冀”军孜孜不倦的奋斗者

正如汪帆在“自序”中所说:“这是一个缺少精品、需要精品、呼唤精品的年代。”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省作为人口、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成为文化强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虽然在影视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有高度的优秀作品,但距离党和人民以及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汪帆深感肩上的担子与责任重如泰山。实际上从1997年担任协会秘书长以来,汪帆就科学地整合社会各种优势资源,拍摄了电视剧 《少年英雄王二小》,一举拿下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少儿电视剧”头奖,从此开启了艰巨而光荣的创作精品之旅。此后,他相继创作、参与创作了文献纪录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纪录片《国旗阿妈啦》《武强年画》《湘子桥》,少儿电视剧《我们都是好朋友》、中篇电视剧《真情》《贞姐》,长篇电视剧《征服》《守望》《九九》《海边女人》, 三维动画电影《麋鹿王》……虽然硕果累累,但在创作精品的道路上,以汪帆为代表的影视“冀”军仍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从2007年出版了文艺评论集《人文“王婆”》至今已有9年时间,这期间,汪帆创作了22集电视剧《守望》(在中央台等10多家电视台播出)、100集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30集电视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3D动画电影剧本《人鹿情未了》《老子天下第一》,即将投拍的104集电视动画片剧本《黑猫王妃》、电影剧本《裴艳玲》等,部分播出作品获得华表奖、金鸡奖提名、飞天奖、金鹰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成为影视“河北现象”中的重要元素。

汪帆立足河北,放眼全国,深知寓教于乐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性,乐于做传承民族精神的火炬手,几年来推出了 《道德三百问之老子顶呱呱》《年画中的传奇》《黑猫王妃》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动画片,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与美德,致力于让儿童看到有精神高度的国产动画片,致力于使作品拥有中华民族的灵魂。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汪帆作为国家一级作家,在创作中始终精细地磨砺编剧理论的实际应用,知行结合,用作品说话,坚信作品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在文艺界“唯金钱是瞻”的乱流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市场、金钱迷乱双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影视产业背后的深厚文化根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汪帆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讲话,奋笔疾书,写下了随笔《深入生活拜人民群众为师》在《河北日报》发表;2015年10月20日,他又在《文艺报》发表了随笔《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并收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辑出版的《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一书。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汪帆应《当代电视》杂志社之邀,撰写了“卷首语”《风雷动旌旗奋》。正是在这两年间,汪帆率领着自己的创作团队完成了西藏阿里神话史诗小说《黑猫王妃》,即将由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改编创作了104集同名电视动画片……同时,他还写了随笔《冶炼精品:我们永远在路上……》。

一手抓理论研究,一手抓精品创作,两手都过硬。这形成了一个基层影视协会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协会工作也因此而风生水起。“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这是汪帆在学术上的“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汪帆在专业上的“专”。他在探讨创作实践中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见解,他在以“小马勇于拉大车”的“协会精神”统照下,创造和书写着充实快乐的人生。

注释:

①引自汪帆著《重返伊甸园》,仲呈祥《序》,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引自汪帆著《人文“王婆”》,仲呈祥《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7-04-30

张德祥,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当代电视》杂志社主编;马莹,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文艺学硕士;陈亢生,河北广播电视台三佳购物频道副总监。

猜你喜欢
影视美学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纯白美学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妆”饰美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