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综述

2017-03-08 18:25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华文师资印尼

赵 敏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国广州510610)

新世纪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综述

赵 敏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国广州510610)

文章对1991年以来发表的95篇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章进行综述和理论思考。与前贤“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不同,文章从“自上而下”的视角透视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的特点。文章认为印尼华文教育将朝非政治化方向发展,将回到语言与文化本体教育的正轨上来。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也将由政策性、历史性的探讨转向为关注印尼华文教育的“三教”研究。

印尼;华文教育;教师;教材;教学方法

一、引 言

一般来说,研究有两种取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般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当“自下而上”式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意味着研究的事实已较为清晰,研究材料也已较为厚实,此时如果对已有的研究对象、事实、材料加以“自上而下”观照,将会获得新的理论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下而上”式的研究。“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研究中的两种范式,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新世纪以来,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跟印尼华文教育相关的一系列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印尼华文教育将朝非政治化、国际化、本土化及多样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周聿峨、陈雷,2003)鉴于此,本文对自1991年以来有关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利于学界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文献的分析

我们利用中国知网期刊网,以“印尼、华文、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1991年以来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文献95篇[1]。把这95篇论文逐一按照作者、论文名称、发表期刊名称、作者单位、作者地址、期刊地址、发表时间分类,最后存入Excel表格。在Excel表格数据库里,对这95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期刊所载文章来看,我们明显发现了两个倾向性特点:

第一,印尼华文教育的历时曲折性在研究上有较多体现。印尼华文教育在1965年前蓬勃发展,但自1965年至1998年间,华文教育被迫停顿了33年。1998年开始,华文教育重新得到发展的空间。由于印尼华文教育经历了黄金期到长达三十多年遭受摧残、封杀时期,再到复苏、快速发展的曲折过程,因此对于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政策等的探讨文章比较多,代表性学者是暨南大学的黄昆章、温北炎、周聿峨等。代表性刊物为《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八桂侨刊》等。

第二,研究重点由政策、历史性的探讨转向印尼华文“三教”研究。政策性、历史性的文章多刊发在2000年以前,如《八桂侨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载的11篇文章有10篇是在2000年前刊发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印尼华文教育里的“三教”问题(教师问题、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的研究在2000年以来(新世纪以来)则有大幅攀升,如《华文教学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研究版)、《东南亚研究》所载的30篇文章全部都是新世纪以来发表的。“语言政策没有独立性,其目标始终对应着国家利益的需要。”(文峰 ,2008)从国际形势和中印尼的经济关系大局来看,印尼华文教育将朝非政治化方向发展这种论断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印尼华文教育将回到语言与文化本体的教育上来,是时事所需。

三、新世纪以来印尼华文教育“三教”问题的综述

如前所述,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已经由政策、历史性的探讨转向印尼华文“三教”问题的研究。“三教”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习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崔希亮,2010)。因此我们认为对印尼华文教育“三教”问题进行综述,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意义。有必要指出的是,“三教”应该做适当宽泛的理解,即与经济条件、政治气候相对的关于语言教学本体性的,主观能动性强的,软件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其中,如“教师问题、教材编写、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等。

1.新世纪以来“师资”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

“教师问题”即师资问题。对印尼华文师资做出研究的重要文章大致有:李秀坤(2003),马跃、温北炎(2003),郭平(2003),唐燕儿(2004),范文娟(2005),宗世海、王妍丹(2006),蔡贤榜(2006),宗世海、刘文辉(2007),蔡丽(2009),孙雷(2010),郭健(2011),林奕高(2011)等。

宗世海、王妍丹(2006)认为,印尼华文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需求,华文师资建设成为当前制约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一手调研的基础上,宗文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指出印尼华文师资的解决办法分三类:一是新师资的培养,二是已有人才的培训、认证,三是教师援助。其中,新师资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确实,我们认为要更好、更快地解决印尼华文师资问题,就必须广开渠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层次立体式的推进这一事业的进行。近些年,印尼本土与中国高校等机构对此正在作出种种探索。

下面我们以发展华文教育较好的西加里曼丹与北苏门答腊两个地区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1)“西加师资班”模式

西加里曼丹省(简称西加)是印尼华文基础较好、华文教育事业发展最蓬勃的地区之一。

鉴于对本土自主培养华文师资的重视,从2008年9月份开始,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参照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汉语系及其他大学的课程设置,启动了密集强化式师资班培训项目,创建了华文师资培训班(以下简称西加师资班),该培训班得到印尼教育界认可,结业证书由西加省教育厅颁发。

西加师资班以在地化培养本土华文师资人才为主要目标。由于在地化学习成本较为低廉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该班自创立以来,得到广大华人及友族的热烈响应,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学生生源除来自西加省的各地区,亦有不少学员来自外省,印尼当地民族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增加。西加师资班历年招生情况如下:2008年38人,2009年127人,2010年184人,2011年204人,2012年254人,2013年208人。该师资班除招生人数年年攀高以外,还有以下几个亮点特色:第一,学生年龄年轻化。全部学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下,70%以上学生的年龄在17-21岁。第二,男性学员较多。以2012年为例,254名学生中,女生185名,男生69名。第三,非华族族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08年第一年招生时有5名,2009年7名,2011年10名,2013年增加到18名。

西加师资班规定每门课程的成绩达到60分以上方可获得结业证书。从2011年开始,学生结业时须参加HSK考试,零起点初级班须达到HSK2级60分以上,有基础初级班达到HSK3级60分以上,中级班达到HSK4级60分以上,高级班达到HSK5级60分以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达到结业水平的要求。师资班各级学生HSK的通过率都为100%。

除课业成绩,师资班学员特别是非华族学员在各类活动中也有不俗表现。2010年印尼汉语桥全国比赛,黄燕萍获得最佳口才奖,Ana Rosiana获得中学组非华族全国冠军。2012年,中学组杨瑞敏获得印尼汉语桥全国比赛最佳口才奖,大学组魏美芬获得优秀奖,赖素情获得最佳口才奖。2012年《坤甸日报》举办10周年创刊纪念,Umi Alfia(非华族)获得非华族大学组中文写作比赛冠军。

师资班学员的良好素质与上佳口碑,使得近几年印尼各省、地区如雅加达、东爪哇、井里汶、北干等开设汉语课的学校或三语学校,都纷纷向西加协调机构申请华文教师。据调查,西加师资班学生学成后,从事华文教学事业的占80%以上,有的在学校担任华文教师或管理人员,有的自己开补习班授课。这种良性循环的局面是可喜的,不但为西加华教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切实解决印尼师资问题打开了局面,带了一个好头。[2]

(2)苏北“亚院”模式

印度尼西亚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简称“亚院”)是印尼国家教育部批准教授中文和英文的外语学院,由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主办,苏北国民教育基金会管理,是非营利的大众教育机构,也是目前海外唯一的全日制华文本科院校,系印尼教育部批准的唯一一所可颁发华文专业本科文凭的民办高等院校。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为其提供师资援助,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向其提供图书馆书籍及其他物质支持,国侨办每年数十名公派教师的帮助使该校在当地华文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成功的合作办学近年来引人注目。

2008年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开始协助苏北华联创办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并开设华文系,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与广东省侨办一起为该院选拔培训师资。2008年至今,亚院华文系主任均由华南师范国际文化学院选派教师担任,保证办学理念的延续性。

2010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签署了“2+2”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凡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就读的中文专业学生,可享受“2+2”的教学模式:即学制4年,头两年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完成规定课程,后两年通过选派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毕业时,可获得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亚院”留学生四年本科,可以“体验两个大学、拿联合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在教学设计、课程学分、毕业实习等方面对亚洲友好学院本科三年级、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排,使其更符合印尼亚院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如师范专业方向和商贸汉语方面同时开设。毕业实习环节具体而充实,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师范专业实习内容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商贸方向则在公司实战学习。

两校“2+2”办学模式使得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该院学生连续4年获得“汉语桥”印尼赛区冠军。

(3)两种模式的比较

从办学规模、影响以及发展趋势来看,“西加师资班”模式与“亚院”模式都是成功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一,从办学性质来看,“西加师资班”模式的培训色彩非常浓厚,它具有短平快的优势,颁发培训证书;而“亚院”模式则重在本科正规学历教育,学制为4年,颁发正规的学历、学位证书。第二,从师资角度来看,“西加师资班”模式从“教师”入手,对印尼华语教育的师资影响是直接的;而“亚院”模式从学生入手,对印尼华语教育的师资影响是间接的。第三,从学员的角度来看,“西加师资班”模式培训的大部分都是华语教师,他们接受培训后依然从事华文教育,他们只需在印尼本体接受培训即可;而“亚院”模式的学员为大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是华语的学习者,毕业后未必走上华语教师岗位。学生本科四年前两年在印尼学习,后两年在中国学习,学习模式为跨国学习。

总之,“西加师资班模式”重在师资自主化、本土化培训,而苏北“亚院”模式则重在本科学生人才的培养。尽管他们在办学性质、学员身份、授课教师情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这两种模式都是成功的,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新世纪以来“教材”问题研究综述

谈到印尼华文教育教材问题的有温北炎(2002)、郑继娥(2011)、宗世海、李静(2004)、邵长超(2012)等。对印尼华文教育教材有专门研究的有陈玉兰(2008)、苏月蒂(2008)、蔡丽(2011)、田慧玲(2011)等。

陈玉兰(2008)从以下多个维度考察教材可行性:1.作者、教材内容是否能够适应印尼的国俗民情;2.是否反应华人社会的生活;3.是否引导学生体会印尼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特点;4.是否合理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5.是否能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适合教学对象的年龄;6.是否幽默生动、有趣等。

陈玉兰(2008)指出,属于印尼国民教育体系的学校一般采用中国大陆的《汉语》、《中文》和新加坡教材《好儿童》;属于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学校一般采用新加坡教材。确实,新加坡教材在印尼教材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并且,新加坡教材也具有一些特色,如《小学华文》故事性较强,趣味性比较强。《好儿童》教材的语法点和词汇均有合理的安排,能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好学生》教材能够比较多地反映印尼国俗民情。新加坡教材在印尼占有较大市场,某些方面不但能够与中国大陆教材分庭抗礼,甚至远超中国大陆教材。

蔡丽(2011)则对“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情况与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指出,华文教材的使用各自为阵;多数华文教材缺乏针对性;配套的教师指导手册使用有限,缺乏教材教法的指导;应试教学倾向严重,不重视对教材教学目标及要求的实现;教材生词及课文用词词种少,超纲现象严重;不重视汉字的系统教学,未安排专门的生字教学内容;用语法术语解释语言点,不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教材各个板块均存在诸多知识性错误。

陈玉兰(2008)对教材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值得关注:1.尽早成立教材编写及研究的专门机构;2.编订通用的印尼华文教材和教学大纲;3.暨南大学编著的《汉语》在印尼使用的范围非常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情况稳定,因此希望在《汉语》的基础上,根据国别、印尼国情,编写一套更适合印尼学生的华文教材;4.新出教材应该体现印尼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需考虑汉语与印尼语的语言特点,要基于印尼社会生活特点,学生习得规律,安排词汇和语法的难易度。

总的来看,印尼华语教材现状将会维持较长时间,在通用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出受欢迎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印尼本土化教材乃是当务之急。

(三)新世纪以来“教法”问题综述

专门对印尼学习者学习华语时进行研究的“教法”问题属于特殊性研究,即指针对印尼学习群体的问题而进行的专题研究属于特殊性研究。“我们的研究者和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习者的时候最好清楚他们各自的困难是什么。这就需要做针对性的研究。”(崔希亮,2010)

关于印尼华文教育“教法”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也是“三教”问题里最值得总结的一个方面。“教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影响等问题。而当前,印尼华文教育“教法”问题处于无意识发展状态,文献丰富,但是能够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的理念、做法却不多见。

针对语言要素的教法研究在文献所占比较较大,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了研究特色:

第一,语音方面,如王功平(2004、2005、2008、2011);林奕高、王功平(2005);王茂林(2004、2006);王茂林、孙玉卿(2007)等的研究多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并结合偏误理论探讨印尼留学生的语音问题。这类研究往往手段往往方法科学、手段客观真实、结论可信可靠,如王功平(2011)所给出的教学建议非常值得关注:印尼留学生学习“z、c、s”和“zh、ch、sh”这两组辅音的难度非常大,需要高度重视,延长教学时间;要多层对比,直观显示差异;要借助母语,合理因势利导;听说并举,以听辨促发音。

第二,词汇、词法方面我们看到的文献有颜天惠、宗世海(2003);肖祥忠(2005)萧频、张妍(2005);萧频、李慧(2006);刘文辉、宗世海(2006);萧频(2008);吴晓波(2011)等。如颜天惠、宗世海在《汉语、印尼语构词词缀差异分析》(2003)一文中对比了汉语和印尼语词缀在种类和来源方面的差异,并着重从汉语加缀式(加前缀和后缀)派生词的印尼语对应译文方面论述了这些差异,指出将汉语带前后缀的派生词翻译为印尼语时的一些规律。就汉语与印尼语在构词词缀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无论是对加深以印尼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认识,还是对提高汉语、印尼语翻译质量,都有现实意义。萧频的博士论文《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2008)首次对印尼汉语学习者中介语易混淆词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借鉴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从词形、语音、词义和词类四个角度描写分析印尼汉语学习者汉语中介语中的易混淆词,进而与学习者母语进行比较,深入揭示产生混淆的原因,总结了易混淆词语的习得规律等。

第三,语法方面,语序研究涉及较多,如陈延河(2002)、李秀坤(2003)、徐富平、黄兆龙(2004、2007)、徐富平(2008)、孙爱玲(2010)等。由于汉语和印尼语各自的类型学特点,这两种语言在定语、状语等方面的语序差异显得较为明显。如印尼学生很容易说出类似于“推广华文在我们印尼,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这种偏误的句子。孙爱玲(2010)的博士论文《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里就详实地描写、对比了汉语、印尼语的状语差异。虽然语序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整体语法研究还是相对薄弱,因此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应将加大力度。

第四,其他方面,如以张金桥(2006、2008、2010、2012a、2012b)为代表的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值得关注;连榕、潘贤权(2009)从教育学视角探讨了印尼华文教师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职业承诺的现状及其关系。陈娜(2011)对“中印尼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汪敏锋(2012)首次专文论述了“印尼华文补习班”问题。这些研究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消化、吸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切实提高“三教”的效率。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印尼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已经由政策、历史性的探讨转向对印尼华文教育有更直接有效关联的“三教”问题的研究。“三教”等常规语言对策有效的前提,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化、科学化、市场化,基础的语言学本体研究的深入与实用,学生习得规律的探查与偏误分析的研究,汉语与印尼语的双语对比等。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与印尼具有一千万华人人口,作为全球海外华人人口最多国家的地位相比,依然算是薄弱,与之提出的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也需要进一步探究。

可喜的是,无论印尼本土还是中国国内,对印尼华文教育日益重视。国内多所高校如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在印尼设立的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学历函授点对培养印尼的华文师资全方位地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每年利用“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方式对印尼的华文师资、管理人员等进行系统培训。印尼的自我造血式本土师资培养虽在艰难中亦努力展开。第一所全汉语授课教学的西加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的成立即为印尼华文教育打开一个可喜的全新局面。

我们希望既要认真总结现有的印尼华文教育研究的成果,也要脚踏实地的开展相关方向的研究,把印尼华文教育引向深入,迎来印尼华文教育事业更加繁荣的一天。

注释:

[1]我们统计时发现,由于近年来国内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大幅扩招,因此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大幅增加,总计超过100篇,数量庞大,限于人力与对论文质量的考虑,我们暂不统计这部分文献,只是在行文时引用了若干篇。我们此次统计考虑了三篇相关的博士论文,他们是陈玉兰(2007)、萧频(2008)、孙爱玲(2010)。对于篇幅过短的“豆腐块”式的文章、会议报到性文章以及内容涉嫌重复的个别文章,都未在我们统计范围之列。

[2]西加坤甸于2015年成立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另文介绍。

蔡 丽:《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陈玉兰:《汉语和印尼语动词重叠式的结构与语用功能对比研究》,北京:汉语国际教育标准与多元化教学——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8年。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文 峰:《语言政策与国家利益——以印尼华文政策的演变为例》,《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6期。

周聿峨、陈 雷:《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宗世海、王妍丹:《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The Surve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AO M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10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conducts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ninety-five articles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ince 1991.Instead of utilizing“bottom to top”a previous research paradigm,we examine the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op to bottom”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main feature of our research.We propos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will deviate to a non-political direction,eventually itwill return to the lingual and cultural ontological education.The emphasis on the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will shift its focus from policy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o“3T”research.

Indonesia;Chinese education;teachers;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

H195

A

2221-9056(2017)09-1283-06

10.14095/j.cnki.oce.2017.09.013

2017-01-22

赵 敏,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海外华语教学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等。Email:yumizhao@163.co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印度尼西亚华语语法研究”(11&ZD12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4XZW25)/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重点项目(CXPTZD201315)“闽语背景下的华语口语语法区域性比较研究——基于语料库统计和antconc3.2.4w技术”、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项目“华语研究与华文教育的对接与互动”(WT125-52)项目成果。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华文师资印尼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印尼出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