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蚕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2017-03-08 03:45施建敏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蚕茧蚕桑丝绸

施建敏

(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四川 西充 637000)

1 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产区差异较大,重点产区正在向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转移,由于蚕茧价格不稳定,导致蚕茧产量的下滑,蚕茧供需不平衡,茧丝绸出口创汇减少,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1 蚕茧产量逐年下降

近年我国的蚕桑生产、各生产区产茧量情况分别见表1、表2。

表1 近年来我国蚕桑生产情况表

表2 近年来各个主产区产茧量情况一览(万t)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全国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以及蚕茧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传统的蚕茧生产大省,如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3 近年蚕茧生产区域变动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两次波动后,近几年发展较为平衡,从表3可看出,我国现有蚕茧生产区域大致分扩张型(广西、云南)、收缩型 (江苏、浙江)、稳定型(甘肃、新疆、贵州、四川)和波动型(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安徽、山东、山西、广东、重庆)四种形式,基本反映了各省的实际生产发展趋势。

1.2 蚕茧质量亦趋下滑

随着蚕茧产量的下滑,蚕茧质量也随之下降。根据国家抽检的茧丝质量监测报告,我国的蚕茧试验监测结果显示蚕茧质量下降非常明显。即便是在全年养蚕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蚕茧质量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1]。近年全国平均蚕茧质量见表4。

表4 近年来平均蚕茧质量统计

注:茧丝质量监测内容包括对蚕品种、桑叶质量等,同时还要对蚕茧市场进行监控。

1.3 茧丝绸出口减少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对幼儿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外向、热情、活泼可爱;反之,幼儿则内向、孤独、缺乏活力。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造成全球的消费需求萎缩,加之国内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茧丝绸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我国的茧丝绸出口量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蚕丝类产品同比出口金额及数量均出现下降,主要的出口市场份额,如香港、英美、日本等都出现了下跌。

1.4 茧丝价格波动大

由于蚕桑丝绸产业属于外向型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旦发生国际贸易上的波动,就会导致茧丝绸产品出口减少,库存积压,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使茧丝绸价格发生了巨大的波动。在国际市场不景气和茧丝绸行业不稳定的双重打击下,必然导致蚕桑生产的萎缩。但如果茧丝原料供应出现了抑制,就会出现原料短缺和价格上涨,导致下游产品出口困难,若原料价格的提升不能在下游市场得到消化,必然会造成成品价格和原料成本的倒挂[2]。

1.5 重点蚕区从东向西转移

我国蚕茧产区的转移,主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栽桑养蚕经济效益下降,使得传统的蚕桑产业急剧萎缩。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等,因此,我国的蚕桑产业“东桑西移”是大势所趋[3]。

2 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经营机制滞后

我国传统的蚕茧生产、管理、经营方式,在体制机制上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随着茧丝绸创汇功能的减弱,各地的茧丝绸公司由于在经营、管理上不能与时俱进,如收购主体、收购资格、指导价格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控约束机制,即便拥有正规经营资质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有的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并通过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与蚕农形成了紧密的蚕茧产销体系,但是,由于蚕茧产品与其他农产品不同,茧丝绸的产业链过长,仍然会导致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4]。

2.2 蚕桑比较效益下降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加大,加之与蚕桑生产密切相关的原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大幅度上涨,栽桑养蚕在扣除了人工成本、物化成本和经营成本之后,经济效益所剩无几,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低。同时由于蚕茧受市场的冲击较大,当国际茧丝市场需求低迷时,蚕茧收购价格会大幅下跌,必然会严重挫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甚至部分蚕区会出现挖桑毁桑现象,没人愿意从事栽桑养蚕,因此,农村有桑无人养蚕的局面也将成为事实。

2.3 蚕桑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由于茧丝绸行业不景气,就业难,全国仅有的开设蚕桑专业的高校招生大幅减少,一些蚕桑重点省区也没有专门的科技研究、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导致从事蚕桑专业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蚕桑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基层的蚕桑技术推广人员严重匮乏。但是,另一方面蚕桑生产新的品种实际推出较少,有的品种已经出现退化,急需新的优良品种的推出;省力化的栽桑养蚕新技术、新机具研究推广亦不到位;而且蚕桑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又推出较慢,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针对阻碍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问题,首先应在经营机制上探索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以经济利益作为纽带,理顺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科研、生产、开发、经营一体化,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如集团公司可将蚕种的生产经营、蚕茧的生产收购及茧丝绸的加工经营纳入公司的统一经营管理,实现茧丝绸产业化经营运作,打造产品品牌,提高产业经营效益,为蚕农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促进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

3.2 加快蚕桑资源开发

转变蚕桑产业经营理念,加快蚕桑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拓新的蚕桑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实施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对新的蚕桑产品实施整体市场开发,形成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提高产业综合经营效益。如将蚕桑产业从传统单一的茧丝绸产品生产,拓展到饮食业、保健业、制药业、文化旅游业等,开发桑枝菌、桑叶菜、桑果酒、桑叶茶、蚕蛹蛋白,发展蚕桑农家乐,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或采用增加套种指数,在桑园立体栽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蚕桑衍生产品,增加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3.3 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一是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增加蚕桑专业招生数量,或开设蚕桑专业证书班,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定向委培,大力培养蚕桑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大力研发蚕桑新品种,并及时推广应用,促进蚕桑品种的优化和更新换代。三是加快蚕桑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利用。研发推广桑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使桑园管理节约肥料、增加产量;研发有效的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县乡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推广利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实行桑园病虫统防统治,防止桑园出现病虫害的大量危害,以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经济效益[5];研发省力高效的栽桑养蚕机具,优化栽桑养蚕模式,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和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节约劳力成本,提高蚕茧质量,提高蚕桑经济效益,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华恩顺.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蚕桑产业发展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2]张清忠.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大科技,2017,(15):202-203.

[3]董瑞华.海宁蚕桑产业的兴衰和发展趋势[J].蚕桑通报,2016,47(2):38-41,59.

[4]崇西灵.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振兴蚕桑丝绸产业[J].四川蚕业,2017,45(2):15-16,20.

[5]周逸斌,黄凌霞.浙江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丝绸服装产业的必要性研究[C].//“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5:210-217.

猜你喜欢
蚕茧蚕桑丝绸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