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2017-03-08 03:45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鲜茧蚕儿结茧

赵 毅

(阆中市蚕桑局,四川 阆中 647300)

栽桑养蚕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优质、高产的蚕茧,为缫丝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同时,蚕茧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着蚕农的收益,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蚕茧质量对蚕桑丝绸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须进一步分析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重点分析了上蔟和采茧售茧环节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家蚕品种、饲养环境和技术、蚕病危害等因素外,上蔟和采茧售茧环节对蚕茧质量的影响如下:

1.1 使用蔟具不良

有的蚕农使用草笼或竹签蔟上蔟,蔟枝过稀过密或过长过短,甚至有的蚕农还使用谷草、油菜杆、青杠枝等上蔟,增加柴印茧、畸形茧、黄斑茧、双宫茧等下茧,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1.2 上蔟方法不当

不适时上蔟或上蔟稀密不匀,有的熟蚕没及时上蔟,有的上蔟青蚕较多,有的上蔟头数过多过密,有的又过少过稀,造成双宫茧和黄斑茧增多。

1.3 蔟中通风不良

许多农户重复使用旧草笼,又不加强通风换气,门窗紧闭,蔟具潮湿,蔟中环境高湿多湿,光线明暗不匀,严重影响蚕茧色泽,造成黄斑茧增多,下足茧比例增大,解舒率下降。

1.4 采茧售茧不适时

不少蚕农采茧过早,甚至采毛脚茧,加之采茧售茧粗放,装运不合理,造成鲜茧堆积挤压,甚至发生蒸热,死笼茧、内染茧、伤蛹茧、蝇蛆茧增加。

2 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2.1 大力推广优良蔟具

蔟具是蚕儿营茧的场所,蔟具的优劣直接影响蚕儿吐丝和结茧的好坏。如柴印茧、畸形茧、黄斑茧、双宫茧等次下茧,就是因为蔟具不良而产生的。所谓优良蔟具,就是结构合理,蔟枝分布均匀,疏密适当,有利于蚕儿吐丝营茧,结茧方便,不易产生柴印、黄斑、双宫等次下茧,能使蔟中空气流通,上蔟采茧方便,便于消毒,蔟具体积小,有利贮藏保管。多年来,蚕桑业务部门积极推广塑料折蔟、纸板方格蔟等优良蔟具,但由于使用方法不当,蔟具的优良性能不能全面发挥;加之优良蔟具一次性投资较大,成本增加,蚕农接受慢;特别是售茧时不能真实体现优茧优价,严重制约蚕农使用优良蔟具的积极性。因此,推广优良蔟具,一是要强化上蔟技术培训,让蚕农真正掌握上蔟的关键技术;二是售茧时要推广仪评收茧,按质论价,体现优茧优价,劣茧低价。据东兴镇大堰口村11组何发定、何发文两户蚕农采用不同蔟具进行上蔟对比试验调查,其结果是纸板方格蔟为最佳蔟具,方格蔟茧上车率最高,下茧比例最低,鲜茧色泽最好。见下表:

表1 不同蔟具与茧质成绩调查

2.2 着力改善蔟中环境

加强蔟中管理是提高蚕茧质量,提高上茧率的重要环节。改善蔟中环境主要是加强蔟中温度、湿度、气流三个方面的调节管理。

2.2.1 蔟中温度。温度对熟蚕吐丝结茧速度和茧丝质量的影响最大。熟蚕的吐丝速度除蚕品种本身有一定规律外,随上蔟吐丝时的温度而变化,温度高吐丝快,温度低吐丝慢。由于温度高蚕儿吐丝加快,因急于营茧易产生双宫茧,造成茧丝纤度编细;在高温多湿时茧丝间的胶着力增强,离解困难,落诸增多,解舒下降;高温过于干燥(如风吹、日晒)时,茧丝的胶着力小,缩皱不明显,呈浮松状态的绵茧;温度特别高时蚕的生命降低,蔟中死蚕、死笼茧和烂茧增多。反之,若温度低蚕儿吐丝缓慢,结茧时间延长,易产生黄斑等下脚茧,蚕茧色泽差,茧丝纤度粗;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如10℃以下),蚕则从缓慢吐丝转为停止吐丝,易产生不结茧蚕或形成畸形茧,茧丝强力变弱,缫丝时容易造成落绪,故蔟中遇到高温时应通风降温,低温时应及时升温排湿,促使蚕儿正常吐丝结茧。

蔟中合理的温度一般以24℃(750℉)为中心,上下差1.5℃(30℉),初上蔟时,温度可稍偏高,但必须注意不可忽高忽低或日夜变化过大。

2.2.2 蔟中湿度。蔟中湿度不仅对蚕体健康有影响,对茧丝品质影响更大。湿度大上茧率减少,茧层率降低,双宫茧和死蚕增加,茧色差、丝长短、丝量小、解舒不良。在多湿环境中,熟蚕吐出的丝不易干燥,丝胶粘着力强,胶着密紧,加之丝胶在多湿环境中易于变性,因此在缫丝时离解困难,解舒下降,若加上高温多湿解舒更易恶化。一般蔟中环境极易造成多湿,除了受大气中湿度的影响外,更多的来自蚕体本身。蚕儿吐丝结茧时从体内排出的粪尿、水分约为熟蚕体重的一半,所以,上蔟后不能关闭门窗,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通风换气,以便排出水分,保持蔟室干燥。

蔟中适宜的湿度一般为干湿差2.5℃(50℉),即湿度74%,以保持湿度在65%~75%之间为宜。

2.2.3 蔟中空气。蔟中空气的成分和流动速度,对熟蚕结茧和茧质有极大影响。熟蚕在吐丝结茧时进行呼吸,同时排泌大量粪尿,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造成蔟室空气污染和多湿。如果气流不通会增加不结茧蚕和死笼茧,在高温闷热情况下更为突出,故上蔟后必须通风换气,以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分,以提高蚕茧质量。蔟中通风换气以1m/s左右的平稳气流为宜(用小纸条贴在蚕箔边缘上,小纸条能飘动),切勿强风直吹,因熟蚕有背风性,在上蔟初期熟蚕尚未定位结茧,若遇强风必向无风一方密集,在结茧中若强风吹动蔟具,会使蚕儿停止吐丝,影响解舒和产生穿头茧、多层茧。

2.3 强化采茧售茧管理

采茧售茧是养蚕过程中提高蚕茧质量的最后环节,往往被忽视。鲜茧中的蚕蛹是活蛹,要进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量,鲜茧也易出蛆出蛾,鲜茧含水率高达60%左右,经不起碰撞、挤压。由于鲜茧具有上述特点,在采茧售茧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否则会影响茧质。

2.3.1 适时采茧。不采毛脚茧、嫩蛹茧。嫩蛹茧在采茧、选茧、倒茧、运茧、售茧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蛹体皮肤易破裂形成血蛹茧,蛹血渗入茧层变成黑褐色的内染茧,影响上车率。因此,必须适时采茧,以蛹体呈黄褐色为采茧适期。一般春季上蔟后7~8d,夏秋季上蔟后5~6d为宜。

2.3.2 分类售茧。鲜茧出售应做到:一是选茧出售,按照鲜茧的分级标准,对蚕茧进行选茧分类,首先必须选出死笼血疤茧,以防止污染好茧,其次再选出双宫茧、黄斑茧、柴印茧、畸形茧等下茧,确保售茧优茧优价,保证蚕农合理收益,促进蚕茧质量提高。二是不售毛脚茧,不售夜茧,不售过潮茧。三是鲜茧运储的装茧容器要透气,不能装得太满,中间要插气笼,不能盖得太严,不能使用麻袋或塑料袋装运;同时在搬运和堆倒的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压瘪茧层和损伤蛹体,造成人为下脚茧的增加。

猜你喜欢
鲜茧蚕儿结茧
难题
蚕宝宝的魔法
难题
趣味问答
可爱的蚕儿
日记一则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鲜茧缫丝质量问题的几点探讨
向学生赔“蚕”
中国丝绸协会“鲜茧缫丝专题研讨会”在苏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