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2017-03-09 20:46陈楠楠
高教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达国家创新驱动

陈楠楠

摘要:在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和发展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特别是高校科研评价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内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科研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尚处于发展中状态,在探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借鉴与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如加大事中、事后评价力度,转变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分类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标准等。

关键词:高校科研评价;创新驱动;发达国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科学地评价科研项目及其成果,建立并完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成为了高校开展科研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医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事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是业界,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也将视线集中到科研评价问题上,进一步思考究竟该如何评价一项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成果价值,如何客观地评价科研工作者的成绩和贡献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作为科研学术孵化地的高等学府,高校科研评价问题更值得分析思考。长期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才能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应有的价值认同和经济支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并在长期发展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尚处于发展中状态,合理地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解决完善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促进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2]

一、高校科研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高校科研评价是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为实施有效管理、监督而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往往与资源配置、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有关政策挂钩,具有很强的指引性及应用价值。[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导向。高校科研评价对科研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既体现在制订科研评价的方案、建立評价指标体系上,也体现在科研项目的确立、评价结果的运用上,甚至还体现在对科研的发展方向、科研质量的提高的影响上。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人员会根据评价建议,对科研工作的进度和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

2.价值研判。科研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手段来获取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也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处理,并对得出的评价结果给予科学的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包括指出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科研活动或进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科研评价对科研管理工作、科研项目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可以推动科研工作向良性、合理化、符合价值主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3.人才甄别。高校科研评价不仅是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与引导,还包括对科研人员的选拔与甄别。科研评价对于人才选拔的作用,建立在对科研工作评价的基础之上。被评价科研人员满足科研工作要求的程度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通过比较、考核、选拔,甄别出完成科研工作最佳的人员对象。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的科研人才,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也只有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才有可能为科研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激励功能。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评价,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荣誉、职称、资金等方面进行评优与认可,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推动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同时,科研评价也可以激励和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以此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和更高的声誉,从而不断提高其科研质量。

5.信息保障。科研评估本质上是解决科研项目执行者与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过科研评估,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决策依据。科学规范地进行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者制定科研计划、监督科研进度,特别是分配研究资金的有效途径和提供最后决策的依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高校科研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国外经验与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发展

(一)国外科研评价发展情况

科研评价发端于美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科研领域制度化的经常性工作。目前,很多国家的科研评价特别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评价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但也有一些国家仍只采用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进行评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科研评价活动目前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英国和瑞士的科研评价活动以定性方法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瑞典则基本上是定性分析。在评价范围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基本涵盖各个科研领域,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在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上,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特点。下面对主要发达国家科研评价体系进行简单介绍。

1.美国

作为世界科研强国,美国的科研评价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三等评价模式,即由国会的科研评价机构进行评价,由州政府的相关机构进行评价,由具体的研究机构、研究所及一些大学的科研机构来进行评价。在科研评价标准的制定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注重从基础实力、投入产出视角出发,科研投入包括科研平台、科研人才、科研项目,产出涉及论文、专利、人才培养、获奖情况等等。美国的科研评价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科研成果、成果数量、科研环境与科研影响力等方面设置了较为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

依据其科研评价标准,决定了美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与事后评价的结合,这也是大多数欧美国家科研评价的共同特征。在评价伊始即召集学科专家进行综合评议,同时引入风险分析师,对项目的风险程度进行分析。为了确保机制的顺畅运行,每一个项目的评价设立一位适当的负责人,依靠负责人的专业素养、丰富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为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在负责人的带领和组织下,评价小组需要制定具体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相关标准,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程度给出明确的答案。同时,为了保证项目的价值和时效性,评价小组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国际相关进展情况,跟进国际前沿。在完成以上工作后,评价小组需要完成评价报告,并将之提交至前述三等的评价机构,通过听证会对外确认消息。在科研项目进行中,评价小组会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并进行周期总结和反馈,以指导科研项目向良性方向发展。项目结束后,评价小组依旧针对成果数量、影响力、论文转载数量等指标进行考察和监控,并形成书面报告,对项目进行事后评价和反馈。这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2.德国

作为欧洲经济和科研强国,德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较具有代表性。在德国,具体的科研评价工作由高校和相关机构来直接负责,政府并不直接参与。2000年之前,德国主要的评价机制是国家级别的德国科学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缩写DFG),主要目的是对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级,以此衡量这些机构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价值。DFG每三年进行一次,虽不直接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分析和资金支持,但也能够对其施加强有力的间接影响力。

2000年至今,德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了较大改良。由于一直被质疑呆板保守,自2003年开始,DFG开始将科研评价专家纳入评级范围,随后又陆续加入了国外专家、第三方机构和高校合作单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DFG的内容,提高了DFG的价值和意义。同时,DFG的透明公开度也在不断提升,具体的评级信息和评价结果均向外界公开,以此保障DFG的公信度。

另一方面,除了国家级别的DFG之外,德国各州政府和各科学委员会也在科研评价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也担负着组织相关团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工作,对其领域内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州政府和各科学委员会在评价机制中的存在和发挥的作用,使得德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备,构成以DFG为核心的多层次评价机制。

3.日本

日本是目前亚洲地区科技创新强国,其科研评价体系独树一帜而又颇具成效。日本的科研評价层次不同于欧美普遍流行的三等级制,而是以评价机构为主导的四级制。具体而言,第一级科研评价机构主要是由国家政府单位和大型专业评价机构组成,负责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第二级机构是专业评价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也负责评价政府资助的次级科研项目;第三级机构是为日本所特有的企业评价机构,由相关企业创立和主导,主要负责为该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和分析;第四级机构是日本各研究机构内的评价机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其内部的科研项目。

综合分析日本的科研评价机制,其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之处。首先,日本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立场以监督为主,主导地位交给各专业机构。其次,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非常注重事前评价,且在这一方面更进一步,在其科研评价机制中甚至没有专门评价科研成果的相关制度,只有对科研项目的课题评价制度。[4]

(二)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与高校科研评价起步较晚,大致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议等几个阶段。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校科研评价以行政为主导。这一时期,科研机构与行政部门挂钩,科研工作人员往往享有行政级别和待遇,相应的科研工作也由政府主导和评价。由于时代背景与环境的制约,当时的科研工作很难反映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独立意识,科研评价也很少能对科研工作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反映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

随着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我国开始引进同行评议机制。即同一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对该行业内的科研成果进行共同评议,从学术的角度对该成果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广泛推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科研质量的提升。但也对评议专家的构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无法保证评议专家权威性和公正性时,同行评议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指标量化评议方式也开始逐渐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行评议的弊端。以计量的手段,考察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业绩,作为资金分配、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重要参考标准,在定性评价基础上,提高了定量评价的比重,在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中受到广泛推广。该体系不但是衡量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等主要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体系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推动了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原有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逐渐落后于现有的科研创新模式,并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不仅未能完全达到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目标,而且引发出如下问题。

第一,过分注重形式和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我国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在考察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以及分析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时,往往过分注重形式,即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等,导致科研人员更多地关注科学研究的形式化,对科研团队形成困扰,导致科学研究舍本逐末,与知识创新、科研精品相背而驰。同时,在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定量评价的地位远远高于定性评价,科研唯数字化倾向十分明显,论文著作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量化指标成为了评价科研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导致科学研究质量低下重复、粗制滥造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术界对学术素养的忽视,导致功利化的倾向,诱使科研工作者注重成果数量而非质量,追求耗时短、见效快、成果多的项目,放弃有难度、高尖端的项目。这与科研评价机制本身存在的意义,是相悖的。

第二,存在“行政化”、评价主体错位、结构错位等问题。在我国,科研评价的评价方多为政府相关机构或科研机构的相关评价单位,科研评价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行政化”影响,自评和第三方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安排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容易造成两种不利倾向,一是非专业指导专业,二是专注学术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对于前者,由于政府机构主持评价,在专业知识领域毕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科研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的分析,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隐患。至于后者,高校或科研机构自身主导的评价活动,自然不会忽视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但可能会出现忽视科研项目社会价值的倾向。同时由于科研评估机制存在问题,导致科研项目在基础性、公益性和应用性的资源分配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由于经费不足难以吸引一流人才。

第三,对于应用性成果重视不够,或缺乏渠道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我国大学迄今为止仍然是科研成果的供应主体。但相比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评价往往更注重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而忽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渠道的缺乏,产学研之间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产业化方面仍存在相互脱节、协调不足等问题,亟待重视加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同时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人员晋升的必要指标,这就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大量进行“为完成任务而科研”“为科研而科研”的研究,不关心能否取得实际的应用效果,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作用微乎其微。[5]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估的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应该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进行改良。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科研评价机制的分析,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事中、事后评价力度。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对于事前评价把握比较严格,而对于事中、事后评价力度不够。我国科研项目一般采用课题制的形式,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同时根据项目级别拨付科研经费,而科研项目中期审查、项目结题标准相对宽松,导致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耗费在撰写申请书、申请立项等环节,而立项后反而有所放松,影响研究产出绩效。

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经验,完善事中、事后评价,量化标准,将经费与科研水平挂钩等。同时,设立阶段性考核措施,加强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完善奖惩措施。这种重视质量,并将质量等级与科研经费挂钩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更具有激励效能,能够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

第二,转变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我国科研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行政命令”往往会影响科研评价的公正性与效绩。欧美等国,政府在科研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除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外,并不直接参与评价过程,更多的是扮演科研评价的资金提供者和法律监督者角色。

我国应借鉴相关经验,下放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权力,转变政府职能,让其他评价主体更自主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的评价职能,使其在宽松有序的评价环境中激发自身的科研实力。

第三,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通过分析欧美等国的科研评价机制不难发现,各国的科研评价机制都是多层次的,评价主体涉及政府部门、专业评价机构、科研单位和企业,且不同层次的科研评价主体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科研评价体系。

多元的评价主体赋予了各国科研评价机制以更强大的活力,以及更丰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我国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多层次的评价模式,丰富评价主体,突出以同行专家为主导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相应研究成果受益者参与的评价机制,使我国科研水平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有序成长。

第四,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种类,建立分类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标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更倾向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对于应用性成果缺乏科学客观评价。一些研究虽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往往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应根据不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标等建立不同的科研评价分类标准。在评估周期、评估方法等评价指标上,予以区别对待。

四、結论

在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评价这一领域目前尚处于发展中状态,在探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主要体现在科研评价标准不足,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错位,对于应用性成果缺乏科学客观评价等问题。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研评价机制,借鉴与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如加大事中、事后评价力度,转变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分类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标准等。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

[2] 许梅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 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

[4] 蒋玉梅.全球科研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四国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

[5] 丁宇.基于国家主导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6] 范文耀,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黄长著,黄育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 夏文莉,史红兵.从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科研间接成本看大学可持续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9] 蒋星宏.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4(34).

[10] 林继志,张向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理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

[11] 魏海燕,李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12] 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8).

[13] Mansfield.E.Academic Research 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1991(20):1-20.

[14] Garfield E.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ce,1972(178).

[15]D.Francescato.A Multidimensional Oerspective of Organzizational Change[J].Systems Practice,1992,5(2).

猜你喜欢
发达国家创新驱动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及完善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不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