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阈下健康人格建构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2017-03-09 20:52王育霖唐婷
高教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审美教育

王育霖+唐婷

摘要:审美教育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塑造完美人格、锻造优美灵魂的规模巨大的人类工程学。它对于人格的建构和人格的提升负有重要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健全人格所需要的敏銳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审美想象力、丰富的审美情感、深刻的审美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的目标,使人们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构建完美人格。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格建构;协同关系;现实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空前提升,人们对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从而审美教育在人们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大的信任和更多的资源,让具有审美功能的健康人格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审美教育语境下,从学理层面厘清健康人格建构的内在逻辑,分析其发展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创新健康人格建构的基本路径具有突出的实际意义。

一、审美教育中健康人格建构的内在逻辑

“审美教育,又被称作为美育或是美感教育,促使人们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变、由愚昧向文明进步。”[1]即,审美教育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塑造完美人格、锻造优美灵魂的规模巨大的人类工程学。它对于人格的建构和人格的提升负有重要的使命。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就有对“诗教”“乐教”关于人格方面的论述。被称为“现代审美教育之父”的席勒阐述了关于审美教育对人格建构的重要性,认为理想的人格应是感性和理性自由完美的融合,是“优美的灵魂”实现,其必经之路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彻底地释放人的思想和精神,使其重新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享受以及人格的完善。[2]

要理解审美教育的实质,还得从美学的根底说起。美学是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它包涵了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同时又是对实践与认知的制衡与超越。所以审美教育不仅是实践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而且是一种超越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主体审美人格的塑造,实现人性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人辨别美丑,更在于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格境界,使和谐的人在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中获得解放和发展。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距”、席勒的知解力与想象力协调运动以及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均包含了这一追求。

由此我们对美育做如下界定:审美教育不限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和美学理论的普及,它以养成健全的理想人格为旨归,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多元的超越教育,它通过富有情感的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培养能够包容和超越知识与实践的审美心胸、人生态度和人格结构,使知解力与想象力和谐发展,从而趋向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境界。

广义的人格就是个性,它包括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总和,而狭义的人格是指个性的最高层次的结构与价值,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3]而人格建构是人格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建立积极健康、与社会发展交流充分的匹配的人格。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最健全的人格应该具备如下特征: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现实社会的变化;坦然接受自己、别人和现况;简单自然、善良纯美;以问题为中心,注重他人感受;具备超然的品格和享受独处的状态;独立自主;充满新鲜好奇的心态;能够得到更多的经验;具有广博的爱心;对亲朋好友具有浓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不跟从,能够独具匠心地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不一样的改变。在关于人格建构的这些品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格建构品质,例如“简单自然”能够对审美能力和范围提出更高的要求。[4]人格建构需要在特定的审美环境和审美能力中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格构建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人的任何活动,对现实的任何掌握,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所以审美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反之,已成人格对人的审美层次、情趣也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通过提倡加强审美教育,来建构高尚的人格。

人格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智能、道德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智能属于科学研究的对象( 古典哲学认为智能为逻辑学的对象);道德意志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情感则主要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教育致力于提高人的情感感受力,而且由于知识的认知活动和道德的领域也有情感参与(如“ 理知情感”“ 道德情感”),审美教育同样也对提高这些“ 知” 和“ 意” 中的情感能力起作用。因而在整个人格教育中,审美教育对人格的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中健康人格发展的演进机理

审美教育是建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具有穿透力和持久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审美教育的主要塑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性发展,另一种则是情感发展。良好的人格树立,既包括感性的内容也包括理性的内容,同时还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主要原因是美育不仅包括情感品格特征,同时也可以加强感性与情感的深层次培养,更为关键的是,它属于人的理性与情感之间的枢纽。美育的这一特征,在很多领域都被谈及过。席勒这位著名的德国美学家就提到:“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本身并不完全决定我们的见解或信念,不会因此而否定智力和道德的价值……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路径。”[5]此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我们理性与感性得到有效结合。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出现和谐的话,就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能力,同时在规定的状态下达到理想中的整体完美。美育不仅属于感性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理性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可以促进人的感性化,减少因为理性增加造成的蜕化情况出现;第二个方面,它可以促进人的理性化,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理性化情况的发生。理性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感性的支撑,而感性的出现是因为理性的正确帮助。由此看来,美育不仅仅可以提升人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人的理性,最终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因此,美育既包括了感性的特征,同时也包括了理性的特征。由于美育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所以,在健康人格的塑造过程中离不开美育。美育和其他教育方式一样融入到了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在进行健康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审美教育和人格的生成

在整个社会活动实践过程中,主要需要两个要素来完成,一个要素是能力,另一个要素则是需要。需要的来源是人身机体的主观体會,也就是发展与生存,它需要以多种形式为前提来满足心理与生理的基本需要。个体也是在达到人基本要求的过程中,完成了人格特征的形成。这属于人格基本理论的基础。需要属于生命力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它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来源之一。人有各种不同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不同的层级,第一个层级是生理需要,第二个层级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级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个层级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先满足低层次需求以后,再向高层次发展,人格水平也趋向更高的层次。马斯洛谈到:“自我实现属于较为完满较为成熟的容易满足的前提,还可以满足更高的个人需要。”[6]马斯洛提出这类超越性需要属于最佳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属于塑造个人人格的一个重要的高级环节。在健全的人格里,最好的人格就是在不同层次完成自我的实现,这里面最高的地位就是满足真善美的需要。可以这样理解,人格能否正确生成,前提条件是真善美的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讲,人的最高目标或者要求是完成真善美的人格统一。审美的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完整地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来在最高层次里审美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审美需要目标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因此,审美教育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在整个人格塑造过程中审美起到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

人格建构的正常发展建立在环境的影响和基础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格建构都是依附在外界环境之中的,这就需要审美教育的功能作用。审美教育与知识传递、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个体而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进行,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实现价值的统一。

健康完善的人格是“心理定向”的终极目标。审美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世界的变化组成一个整体,使之能够获得更多的需求和社会认可。能够在美育中获得关于个体人格建构的模式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教育实现的空间,审美活动是整体性的参与活动,充分说明了其与事物本身的参与性和过程重要性有关。主体参与审美过程,使其充分地感受到审美过程的愉悦,能够充分地建构出个体的人格特点,使得人们的情感和理想得以沉淀和升华,同时对于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感知能力等都造成一定的影响,能够达到心理和身体较为平衡的状态。这时候人们的人格特征尽显无疑,同时也不缺乏人们对现实的考量。每个人生存的环境都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当人们所处的环境受到一定的变化或是破坏的时候,需要健康健全的人格去适应它,甚至是改变它,这对于人格建构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也是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宗旨,能够充分地明白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的联系。根据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就能够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关于人格建构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真正做到人格的构建,需要上升到情感,通过审美的方式进行完善和修正,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氛围。因此,只有通过培养人们有机整体的审美教育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人格的统一和建构。

2.从人格结构看审美教育的地位

人格结构是人们心理能力的统称,通过感知、意识和情感三大部分组成。众所周知,感知、意识和情感是每个人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自己生存的空间实现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对热门话题和焦点的强烈意识能力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能力,需要建立审美的视角,让世界的事物和生存环境得到更加完美地呈现。这也是人类与动物世界最为基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人格建构的基础。通过美学和心理学有关感知、意识和情感的相互关系理论,审美能力在道德意识和认知能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连接其重要支点。然而,对于健全的人格而言,这三种功能都要同时具备,并且能够相互运用和转换,审美能力在认知、道德和意志能力的判断中的功能更加的突出。如果失去审美能力,整个心理结构和心理认识以及认知能力都会遭到破坏,导致人格结构的失衡,丧失健康的人格。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是由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并且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相应的认识和认知能力,达到人格建构的完善。就每个人适应外界规律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而言,审美教育对人格建构的意义是长远的,并且具有前提性,能够充分地考虑事物发展的规律。

审美能力能够有效地连接认识能力和情感意志能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并且能够从认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进行完善。

审美还能够培育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从古自今,都有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事实。在古代,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如文学、音乐教育等,称为“诗教”、“乐教”。例如汉代的《毛诗序》就很直白地表明诗歌与道德伦理的紧密联系和影响。“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审美教育的辅助才能够养成好的道德意志行为。意志行为与道德存在递进关系。并非有了良好的道德之后就会有意志行为,当道德认识提高到自觉认识的情感体验之后,道德认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付出实际行动,并且在道德意志的高点得到体现。针对情感需要层次,审美教育能够把主体的道德意志认知与行为表现归于一致。审美教育对人的低级情欲的净化和对高级社会情感的塑造的功能,促使道德教育将重心转移到道德意志培养的轨迹中来,能够有效地提高道德意志作用,使得个体的意识与行为能够有效的统一,做到言出必行、诚实守信。这也是审美教育在人格建构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完善的人格往往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没有个性的人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成体系的。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走出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重拾信心和信任,能够让失落的人们找回自己,建构新型的人格,能够带给人们光明和幻想,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摆脱困境,重新站立在社会的顶端,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人们接受的目光,这也是审美教育功能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关系的最终目标。

美的事物和完美人格都是充满魅力的,能够让人忘记痛苦和带来愉悦,甚至可以让坠入深渊的人们获得再来一次的机会,让人们更多的是看到其积极的影响和带来的灵魂价值。审美带来的外物之生灵的美感,能够更好地鼓励和带动人们向着更美好的事物,并且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快乐和快感,使其能够充分地展现审美教育的价值。健康完善的人格也是审美教育成果的最好呈现。人格建构的完善才是真正体现审美教育功能的价值所在,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求状态下的体现,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体现正能量。充满积极导向的人格建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体现个性化人格的诉求,因此,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的关系犹如建筑物与基石的关系,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塑造更完善的人格。

三、审美教育中健康人格构建的现实路径

建构完美人格,需要在人们的审美教育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启示。审美教育的作用,对于个体审美结构的创意方面具有极高的要求。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方面的情感因素,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震撼效果,同时对个人的学习和感悟带来很好的动力。在美育的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展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培养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和理解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完善人格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功能效果,促进完美人格的建构。

1.增强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以美悟真

“以美悟真”,就是能够使得人们通过审美教育的功能,体验社会的真理和真知,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真是美的基础,所以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审美感知由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组成。感知能力对于人们内在感情的丰富和积累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人们内在感情的体会通常都是根据感官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具有自然和艺术形态的感知。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完成有意识的生活体验模式,人们在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模式中利用审美对生活模式和生活规律做出更加完美的解释,同时对于增强自身的感知能力具有很好的开创作用,要求在审美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到增强感知力的效果,实现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体验。例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作者的描述,自己想象秋虫的吟唱、落叶的伤感;看到大雁南飞、溪水荡漾,晴空万里、孩童打闹都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其意境之美,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自己享受到感知力的功能效应,提升自己的感知力,并且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善美。审美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和创造真理。例如读屈原需要理解其九死一生的斗志和无限的批判精神,读陶渊明需要理解其追求田园自由的人生态度和具有绅士风骨的人生理想、读杜甫需要理解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等,这就是审美意义带给人们的想象的功能,认识更多的生活真理和乐趣。

2.培养独特的审美想象力:以美启智

“以美启智”,是指用美育的方法或通过审美的途径,启迪人的智力,或者说借助美感的功能使人的智力得到激发和开掘。黑格尔曾经说过:想象力是最有力量的艺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极大的力度提高被教育者对于事物的想象能力,使得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人们智慧之门的开启也是具有极大的益处。创造出美好的事物首先需要无尽的想象力,只有想象空间足够丰富,才能够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事物。培养人们的想象力是发挥审美能力的体现,也是发现智慧必要的前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对周围事物的想象能力,提高自身对事物的敏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具有开放模式的想象力的基础之上。”[7]只要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读懂更多具有美感的诗词歌赋,能够充分地理解古人的想法和表达的意境。能在万物之中读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生哲学,就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于世界充分的想象力,帮助人们在对待周围事物中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想象力的发挥,达到超预期的效果。因此,审美教育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能够在体验生活的乐趣中找到审美教育的意义,构建完美人格。

3.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以美怡情

“以美怡情”,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净化人们的情感,愉悦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心灵。审美情感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占据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审美教育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同时也能够发挥其动力功能。审美需要情感的注入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重要性,否则也只是空壳而已,失去真正的灵魂,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更不会有生动和美感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难以形成大气候。人们的情感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重要性,在审美教育中能够渗透性地发挥其重要功能,使得审美教育在现实的情感中得到充分地展现,并且能够在美感的世界中获得更高的审美效果。

以美怡情能够帮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审美状态和接受更好的美学功能和观念,让情感力得到释放和升华。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一切资源和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学识等,对于所要表达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美学的探索,让更多的美学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力和对古文、古代文人以及现代社会的遐想,充满更多的情感需求。教育者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联想和想象,让更多的人发挥自己的情感力,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和纯净世界的幻想,促进审美教育功能的显现。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强化人们人格的完善,能够促进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好感。”[8]通过审美教育的怡情养性来培养人的优美情操,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夫进行修炼。

4.培养深刻的审美理解力:以美扬善

“以美揚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人们心灵趋向善,走向人格完美,并且弘扬善意和善美的品质。席勒说:“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去寻找。”[9]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10]这说明了审美教育对于道德的重要性。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以及反馈出来的态度无疑是对审美教育功能的表达,能够在更多的美育中发挥其中最为潜在价值的东西,这是美育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对深刻理解力的最高赞赏。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都是人性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人格完善与否的真实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琐事以及周围事物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表现出人格的善良,同时揭发和批评人格丑陋的一面,让更多的人格不健全的事态得到应有的惩罚,并提升自身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力,建构更加完善的人格。例如欣赏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不仅表达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人格缺陷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更多的弱者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这也是以美扬善的有力表达。这种情感体验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不仅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空间,同时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人们通过审美教育,能够让更多的自律性趋向完善。当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对周围事物更深刻理解的时候,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使得自己能够建构更加适合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人格,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完善自身的性格缺陷,达到更加完美的人格。培养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力,是人格建构在审美教育中的最为实际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夏威.审美教育与人格培育协同的理论实践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3):19-22.

[2]赖勤芳.席勒《美育书简》的汉译[J].美育学刊,2014(2):33-41.

[3]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1.

[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

[5][9][德]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92.

[6][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07.

[7]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10]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审美教育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简论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