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杂志》的叙事结构及其精神意蕴

2017-03-10 17:01付建舟
雨花·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层精英知识分子

付建舟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权力寻租,原有的价值体系轰然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眼花缭乱,不知所向。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经济转型走在前列,而政治转型与文化转型则相对滞后,大家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摸索前行,中国新的价值观会是什么面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炜的茅盾文学奖新著《你在高原》的全面问世,意味着作家的精神探求。其中的《人的杂志》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围绕着主人公宁伽不断地探究父辈以及自己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在极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在张炜的笔下,不同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業家和艺术家,还有众多的农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汇成绚烂的人物画廊。”①简单地说,《人的杂志》主要是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主要是写给知识分子的作品。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各色人等均融合于作品的结构之中,作品的结构与社会的精神结构密切相关,社会的精神结构是社会利益集团的精神反映,二者具有同构性,小说《人的杂志》中主导型精神结构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守望,而社会的主导型精神结构却是各种利益集团的经济诉求或者说物质欲望诉求,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也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一、作品外在结构及其意义

所谓作品的外在叙事结构,是指叙事性作品中内容的存在形态,或者说是叙事作品中各个成分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在作品中,笔者发现,作家试图用“四个一工程”来营造这部长篇小说,即一本秘籍、一个酒厂和一本杂志、一个打印手抄本。如果把“一个酒厂”和“一本杂志”合二为一的话,就是“三个一工程”。这“三个一工程”,严格地说,是“一本秘籍”与“一个酒厂和一本杂志”这“两个一工程”,二者形成作品的基本叙事结构。小说《人的杂志》的基本结构的上层是现实结构层,下层是历史结构层,中间是与故事情节相关的话题争辩层。现实结构层以宁伽及其伙伴在东部平原的创业为线索,以开辟葡萄园、创办葡萄酒厂、主办属于自己的杂志为核心;历史结构层以宁伽如获至宝的关于自己家族历史的一部“秘籍”为线索,以宁伽探索自己的家族或者说自己所属部落的胜败兴衰的历史为核心;中间结构层以手抄本打印件《驳夤夜书》为线索,以与现实故事层密切相关的话题的争辩为核心,这三者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实结构层又与历史结构层相互融合,其融合处有不少,如宁伽为了破译难解的“秘籍”,试图寻找相关的资深学者,从而与现实相融合;体现“秘籍”中历史之谜的“活化石”、宁伽的文学讲习班学生、与宁伽一样属于莱夷族后裔的淳于黎丽,同宁伽一起探索自己家族的历史之谜;宁伽及其伙伴创业之地与宁伽的家族迁移居住之地正好都是东部平原;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全部怒视东方(莱夷族)与秦始皇试图剿灭莱夷族相结合,等等。中间结构层紧贴现实结构层,其话题几乎全部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并展开争辩,在争辩中显示出作品的批判意识。

这“两个一工程”的叙事结构,既包含着技术成分,又包含着精神成分。技术成分是指作家创作时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思想所采用的一些手段,是“由社会-文学群体的各部分工具装备组成的、具有一体化的社会技术系统”,包括“各种作者群体藉以创造作品和文学经历、通过一体化过程适应其时代和社会的技术手段”。简言之,就是“促使文学家群体和读者群体跟上时代和社会步伐的手段”②。就信息化社会来说,当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网络论坛异常活跃,许多网民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关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见解;同时,主流媒介也自动跟进,对一些网民的意见展开争辩,更多的是批驳。作家张炜试图把这种现象纳入小说中,根据小说构造法,巧妙机智地把它进行了技术处理,这就是呈现在作品中的夹心层《驳夤夜书》。现实结构层与历史结构层也都作了技术处理,为了使小说更像小说,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作家把现实结构层聚焦于创办酒厂与杂志,并由此纳入各色人等,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把历史结构层聚焦于那本“秘籍”,主人公不断探索秘籍的内容,由此揭示宁伽家族的历史。这些技术成分不是玩弄创作技巧,而是与精神成分密切相关。精神成分涉及“作家和读者的精神装备和意识形态装备所构成的系统”,是指作家和读者的思想和观念,是指孕育于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是读者从作品中获取的精神内涵。就小说《人的杂志》而言,历史结构层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体现,现实结构层是作家现实追求的体现,中间结构层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介入的体现,这三者的有机融合是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型作家的体现。

二、作品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

所谓作品的内在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各个因素相互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我们跳出作为作品形态的外在结构,去追寻非形态的内在结构,即作品世界的意义结构。所谓“意义结构”是指作品中“诸个体——以及他们所组成的各种社会集团(诸个体构成的集团,其中,诸个体发现他们或在某些时候或多或少重要的方面,或在相似的环境内处于相互的关联之中)——寻求统一一致的方式,处理那些有关他们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问题聚合体”,或者说,“他们试图通过他们的行为(实践),在他们自己与这些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③。张炜在创作《人的杂志》时,其想象力取决于精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或者说世界观,这种价值立场与时下社会精神结构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张力。精神结构是某些社会集团的精神框架和系统性的有规律性的精神表现,正如戈德曼所言,“精神结构仅仅以趋向于我称之为世界观的一种连贯(coherence)的趋向形式而存在于集团之中,因此这种世界观并非为集团所创造,它只是使集团有可能将这些趋向集合起来的动力,集团只是阐发(单单集团就能够阐发)世界观的组成因素而已”④。在小说《人的杂志》中,至少存在这样三种意义结构,即主导型精神结构,如宁伽以及宁伽的好友吕擎等人所体现的世界观;正衬性精神结构,如全权力知识分子阶层所体现的世界观,以及宁伽的好友阳子、宁伽的妻子“梅子”等人所体现的世界观;反衬性精神结构,如画家万磊、书商李大睿、以及闵副市长等人所体现的世界观。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内容与集体意识的内容之间在精神上具有同构性,即“作品世界的结构与某些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是同源的,或者有着可以理解的关系”⑤。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说:“在文学批评领域内,社会学方法必然把个别艺术作品同某种更大的社会现实形态并列起来。这种社会现实形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视为艺术作品的源泉或本体论的根据,被视为它的格式塔场,而作品本身则被认为是这种形态的一种反映或一种征象,一种典型表现或一种简单的副产品,一种进入意识或想象或象征性的解决”⑥。小说《人的杂志》中主导型精神结构与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集团的精神结构相对应;正衬性精神结构的前者与权力知识分子集团的精神结构相对应,后者与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相对应;反衬性精神结构的前者与渔利知识分子集团的精神结构相对应,后者与地方利益集团的精神结构相对应。作品以主导型精神结构为经,以其他各种精神结构为纬,编织出一幅斑驳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

三、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知识分子有许多种定义,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分子又分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的知识分子两类,前者是指老师、教士、行政官吏等,后者是指被一些阶级或企业用来组织利益,赢得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控制的那些知识分子⑦。这是意大利葛兰西所定义的知识分子,具体地说是指“在与知识生产或分配相关的任何领域工作的每个人”⑧。狭义的知识分子是指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代表人类良心,站在公众立场上说话行事的知识分子。狭义的知识分子又称为真正的知識分子或精英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⑨。精英知识分子是“超个人主体”,纯属个人的或纯属公共的知识分子是不存在的。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宁伽及其好友吕擎就是这样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宁伽(即宁伽)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作为个人的知识分子,宁伽在捍卫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利益时,表现出知识分子的鲜明立场,勇往直前,而不胆怯退缩;作为公共的知识分子,宁伽在自己行事的过程中,显示出公众场合促进自由、正义等理念,如创办杂志就是这样的一种举动,表现出为公众利益代言的立场,如抨击市长好大喜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错误行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向社会宣扬的理念或观念,并不意味主要为了强化自我或颂扬地位,亦非有意服侍有权势的官僚机构和慷慨的雇主。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于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而这使得个人被记录在案并无所遁形。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⑩

宁伽的精神追求贯穿作品的始终,不管是宁伽以那本“秘籍”为中心探索宁伽家族的历史,还是宁伽及其伙伴创办酒厂,尤其是创办属于自己的杂志,都是宁伽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体现。同时,宁伽的精神追求还在与作为实利知识分子的万磊的对比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也在与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好友阳子、妻子梅子等人看待周围事物,特别是看待怪异画家万磊的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明确。宁伽曾经是一个地质工作者,是地质部门一家杂志的编辑,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宁伽辞职后自己创业。万磊是一位青年画家,一度走红,凭着自己独特的才能赢得许多中产阶层成员的青睐。由于经济社会的特定环境,他十分火爆,其画作受到文化市场的扭曲而备受推崇,他从中获得很大益处,包括大量的物质利益以及人欲的满足。阳子、梅子二人可以说是万磊的崇拜者,他们对万磊的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宁伽的另一好友吕擎则是万磊的批判者,对绘画界狂人、整个城市里百年不遇的怪杰万磊不屑一顾。

宁伽与吕擎一样,对万磊不屑一顾。宁伽认为,万磊的才华是一种无根的才华,一种在消费的天空飘动的花花绿绿的才华。宁伽觉得,不辨万磊的才华,这是普通知识分子盲视的体现,“无数这样的天才在当今应运而生,称王称霸,走在人堆里从来不正眼看人。如果有谁敢于对这样的天才吐出半句不恭,立刻就会有另一些人大声呵斥:‘呔,这是嫉妒!”11阳子、梅子对万磊的推崇,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万磊的画作,在这个大肆炒作的社会,万磊的画作被炒得十分火爆,得到万磊的画作,既能满足作为中产阶层的普通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又能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他们对万磊的缺点,甚至是致命的缺点,如性欲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宁伽对万磊则保持高度清晰的头脑,认为万磊是一个色鬼。“他的一张画要卖一个吓人的数字,尽管生前的许多时候是有价无市,但毕竟还是卖出了一些。他用这笔钱来置豪宅、找女人,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他只要看上了一个女人,不管对方是有夫之妇还是未婚少女,总是千方百计地缠磨下去,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他对宁伽的妻子梅子垂涎欲滴,他把那些喜欢附庸风雅的大大小小商人和官员轻易地玩弄得得心应手,把不少浅薄的女人糊弄得晕头转向。在与好友阳子、妻子梅子的对比中,宁伽表现出精英知识分子的独特眼光与精神操守。

作为处于中年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吕擎不可能完全超越其时代,不可能完全隔绝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也一度迷惘,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可怕的时代疾患,可怕的时代流行病,这是他在经济大潮中的沉浮与思考。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经常沉思、沉默,要么不发表见解,要么与众不同。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者,母亲也是学界的知名人物,他具有父亲的遗传基因,深思笃行,颇具有思想性。他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不接受母亲让他重走父亲道路的建议,愤愤不平地说:“我父亲是被一拨年轻人捆在树上打死的。”母亲说:“可是时代变了啊!”他摇头:“时代没有变。”“你这个孩子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啊!”这里母子的对话,好像母亲说得很对,吕擎说的明显不对,其实这不过是表象,“睁着眼睛”一词告诉我们,他母亲判断的依据是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一切表象;而儿子吕擎判断的依据是自己的理性思维,是对各种现象归纳总结后的断语,这是精英知识分子敏锐洞察力的体现。他反对母亲的建议,坚持自己的主见,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的体现,是批判精神的体现。

四、精英知识分子与权力知识分子的话语交锋

《人的杂志》中并没有直接描绘权力知识分子,权力知识分子的形象是缺席的,但这并不影响作家对他们的批判,作家只不过间接地表现他们的立场、观点,从而与精英知识分子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二者的交锋中给予自己的褒贬与爱憎。作家采用“拟社评”的形式,让作为潜在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吕擎等人表达自己关于社会问题的见解,然后配以作为潜在的“权力知识分子”声音出现的“批驳”。“社评”一般是那些大报针对当前一些重要社会问题发表的具有一定权威的意见,赞扬与反对的态度与立场十分鲜明,并且不容分辩,具有权力知识分子引导社会舆论的鲜明倾向。《人的杂志》就模拟了这一现象即“拟社评”,在立论与批驳的过程,作家让潜在的精英知识分子与潜在的权力知识分子同台竞技,从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这个竞技平台就是吕擎向宁伽出示的那个手抄本的打印件《驳夤夜书》。

在宁伽看来,《驳夤夜书》的作者显然都是化名,全是一些片断,而且涉及的内容十分芜杂。书的主体是一个人的杂议,然后由不同的观点批驳。“这个手抄本被李大睿盯上了,他想用它狂赚一笔,可惜内容过于尖利。结果这小子忽发奇想,就打印出来开了座谈会专门批驳,然后准备将手抄本与批驳一起印出来……”在作为叙述主体的宁伽看来,《驳夤夜书》的“驳”字是后来李大睿出于商家技巧加上去的,原来它只是一个长夜无眠的家伙随手划下的痕迹,是零碎思绪,是一些夜声。根据综合信息分析,它的真正的杜撰者最可能是吕擎自己,尽管内文里无数次改换口吻,角度偏颇,足够诡谲,宁伽似乎还是能从中嗅到某种熟悉的气息,窥到一点吕家胎记。《驳夤夜书》中诸多立论表现了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吕擎对社会一些现象的深入思考,他或赞扬或批判,发出在经济大潮中微弱、难得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声音。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指“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的个人,对他而言,不管世间权势如何庞大、壮观,都是可以批评、直截了当地责难的”12。吕擎和宁伽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吕擎在《驳夤夜书》(《驳夤夜书》的主体部分姑且认为是吕擎所杜撰)中讨论了十三个话题,即论勤劳、不得入内、傻子算账、论崩溃、爱情研究、论娱乐、论浪货、论腐败、社会公平之我见、论明天、论嫉妒、论体育、爱猫者说等,通过立论与批驳显示出精英知识分子与虚拟的权力知识分子之间的激战。如论勤劳,立论者认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靠勤劳创造并积累了大量财富。“我们关于勤劳的例子说也说不完,什么节衣缩食啊,没白没黑啊,勒紧裤带挑灯夜战啊,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啊,诸如此类。令人费解的是,就这样要死要活地干了好几辈子,直到最后,直到今天,还是没能摘掉‘第三世界这顶老棉帽子……我们多勤劳啊,我们日积月累该创造出多少财富啊!”中国人太勤劳了,连正常的精神生活都没有了,“这些人没有信仰,把发财当成了信仰;这帮家伙为了钱可以不知疲劳,永无厌倦,千方百计投机钻营,不辞辛劳。他们没有节假日,不读书,不上教堂,顶多有一些低俗的娱乐。一句话,这些人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没有精神生活,一心只想着赚钱。结果整个社区都给他们搅乱了套,延续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安宁生活被悉数打破,以往的闲适不复存在。更为可怕的是,当地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和他们竞争,结果是弄得苦不堪言,人也变坏了。”由于劳累过度,由于分配不公,勤劳的中国人“贫病交加,灾难频仍,人祸滔天,民不聊生。”而“用万千生命挣得的一点物质财富,由于没有公平和正义的看护,结果这些粗鄙的财富要失去只在朝夕之间——一眨眼又成了穷光蛋。”在吕擎看来,勤劳是必要的,但要适度,不能因为勤劳而丧失精神生活,不能因为勤劳而彻底摧垮人的血肉之躯;同时勤劳积累的财富也要公平分配,不能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之大肆挥霍。在这里,吕擎作为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他站在公众的立场发表自己见解,体现出精英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吕擎的立论招致不少批驳,有人批驳说:“第一感觉,就是担心那些排斥我们的人士正好找到攻击的借口!可见这是为敌张目,为排华分子制造口实!”有人批驳说:“该文貌似一种人类主义国际主义,以提倡文明生活为掩护,实则是活脱脱一副列强买办心态。”有人批驳说:“该文几次让我愤而忘言。试问中华之伟大复兴谁会嫉恨?谁会夜不能寐?”有人批驳说:“类似狂谬并不鲜见。月亮也是外国的圆,这在我辈早已见怪不怪。依他所讲,不是越勤劳越光荣,反倒成了閑散懒惰光荣,看闲书光荣,岂不太过荒唐以至于此?”有人批驳说:“对一些反动言论,今天实在是过于宽大了。要在昨天,早就没这么多臭毛病了。一顿砸巴归了局子算完,少跟这样的贱物五啊六的,啰嗦起来没完!”这些批驳者是虚拟的权力知识分子,文中说,“建议印此文于小范围分发,可掌握副处以上为度”,这句话就流露出批驳者的立场。作品中类似的立论与驳论表现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社会矛盾尖锐的体现,表现出不同知识分子的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的利益立场。从《驳夤夜书》看来,精英知识分子的声音坚定而弱小;而权力知识分子的声音坚定而强大,但尽管弱小,毕竟显示出精英知识分子的存在。班达认为,政府把那些知识分子充作仆役是多么重要,“把知识分子召来不是为了领导大众,而是为了巩固政府的政策,发布文宣来打击官方的敌人,制造委婉圆滑的用语”,创造一些新词汇,更大规模地设立种种体系,以体制的“权宜措施”或“国家荣誉”之名来掩盖真相。13虚拟的权力知识分子运用不少新鲜词汇给精英知识分子(即立论者)戴帽子,打棍子,如“为排华分子制造口实”“一副列强买办心态”“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反动言论”等,通过反击来掩盖社会矛盾,以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作为叙述者、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宁伽则通过这些驳论,戳穿权力知识分子的阴谋。萨义德曾经指出,“知识分子属于他们的时代,被资讯或媒体工业所具体呈现的大众政治的代表簇拥同行;愈来愈有力的媒体流通着形象、官方叙述、权威说法(不只是媒体,而且是要保持现状的整个思潮,使事情维持于现实上可被接受、批准的范围内),而知识分子只有借着驳斥这些形象、官方叙述、权威说法,借着提供米尔斯所谓的揭穿(unmaskings)或另类版本(alternative versions),竭尽一己之力尝试诉说真话,才能加以抵抗”14。吕擎着眼于立论,宁伽着眼于揭露,使作为权力知识分子的所谓权威说法遭到严厉批判,从而表现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守望。

当然,作品中复杂的叙事结构不是本文简单的论述所能穷尽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守望也不是本文有限的论述所能完全概括。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作品在表现精英知识分子与各种力量较劲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一丝亮色,同时又表现这种亮色的微弱。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在当今经济大潮中,精英知识分子精神守望是何等艰难,这仅有的一丝亮色是逐渐灿烂,还是逐渐暗淡,确是令人十分关注。

注释:

①《编后记》,张炜:《人的杂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442-443页。

②[德]阿尔方斯·西耳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于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③[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④[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183页。

⑤[法]吕西安·戈尔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5页。

⑥[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⑦[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页。

⑧[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5页。

⑨[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3页。

⑩[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3页。

11张炜:《人的杂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19页。其他出自该作品中的引文不在一一注明。

12[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5页。

13[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3-14页。

14[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5页。

猜你喜欢
结构层精英知识分子
它们都是“精英”
道路结构层整体抬高加固方案在S20大修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基于疲劳寿命的高模量材料结构层适用性研究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防排水结构层对铁路基床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沥青路面结构层参数对路表弯沉盆影响分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