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理论基础
——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分析

2017-03-10 06:08曾云珍
关键词:阶级矛盾农民

曾云珍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理论基础
——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分析

曾云珍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深入社会调查的坚实开端,通过分析,力求找到支撑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研究方法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种独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它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体现在毛泽东的众多著作中以及把它成功运用于每一次的实践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深入基层,对湖南的农村情况,特别是农民运动进行的实际调查的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任务,清晰地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农民这个最可靠的同盟军的重要问题。这一报告流传甚广,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斗争的士气,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此外这篇文章使共产国际关注到了毛泽东,并由此改变了对中国农民的看法。这一报告写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形成的萌芽阶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摇篮,因此,剖析其中的思想精髓对于了解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历史主体的真正体现者,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坚持这一观点,并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群众的密切结合,依靠群众的力量,可以说这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毛泽东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可见,毛泽东工作方法的第一条就是在人民群众中调查研究——要解决问题必修深入调查研究,这是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桥梁和办法;而要做好调查研究的工作,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

1927年,为了回答国民党右派和豪绅地主阶级对农民运动的攻击以及陈独秀等人对农民运动的责难和对土地革命的阻挠,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这三十三天的考察,不仅是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的表现,也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基础。为了纠正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毛泽东以实地考察的各地农民革命情况来说明农民运动的强大,甚至列举了具体的数目和分析了不同的情况:在湘中、湘南两县的调查中,“农会会员激增到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增加到一千万。因为农民入会大多数每家只写一个人的名字,故会员二百万,群众便有约一千万”。在回答“糟得很”和“好得很”“过分”“痞子”等问题时,毛泽东都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给予了充分的分析。对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毛泽东更是直接总结了农民运动情况,列举了农民协会领导之下的十四件大事,给予了有力的论证。

2 坚持矛盾分析法

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贯穿于一切具体革命实践中。矛盾分析法,即是说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社会各种矛盾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中占有核心地位,甚至可以说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是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2.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特有的矛盾,矛盾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总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的:“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以此为根本原则,形成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1927年对湖南的五个县进行考察,并做了总结,形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根据报告,再具体地运用于解决农民运动问题中,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证明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过程中,毛泽东说道:“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压抑不住。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舍。”这是对农民运动普遍性的概括,具体到湖南五个县的农民运动上,毛泽东将其概括成“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政治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等十四件大事,并对每一个贡献作了具体分析。

2.2 矛盾分析的具体方法

2.2.1 两点论的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在毛泽东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都是不同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在认识不同的问题时,只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农民在乡里造反,对这一情况,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糟得很”和“好得很”。毛泽东认为,前者是站在地主阶级利益上的理论,农民造反必然会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便形成“糟得很”这一看法;后者是农民及其他革命派的理论,农民运动正是他们所倡导的,必然出现“好得很”这一看法。毛泽东认为一切国民革命都需要一个很大的农村变动,通过 “一分为二”的阶级分析法,得出了“糟得很”是反革命的理论,“好得很”则是革命派的理论,从而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支持农民运动这一观点。

在对“农会”的评价上,出现了所谓“过分”的看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中间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右倾主义者纷纷指责农民运动“过分”,是矫枉过正了。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认为,“农会”触及到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所谓过分问题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而且革命应该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动。他提出了“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要终结旧的封建秩序,必须用群众的革命方法,而不能用改良的方法。毛泽东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力地痛斥了貌似有理的中间派、妥协派,为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2.2.2 重点论的方法

毛泽东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毛泽东湖南考察的背景是,当时社会各界都在责难农民的革命斗争,包括国民党和土豪劣绅反对派以及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责难农民运动,归根结底是对农民运动的态度问题。因此,毛泽东在报告开头便提出了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批评他们。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到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认为造成反农民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运动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抓住了主要矛盾,并迅速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详细地论证了他们矛盾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3 坚持阶级分析法

列宁认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划分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经济关系。毛泽东同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和划分。他认为,阶级分析的目的是要了解各阶级的相互关系,了解各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出各阶级的正确力量评估,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从而制定最佳的决策和方针。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把社会分为六个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对阶级进行了正确的划分后,毛泽东制定了相适应的阶级政策,为革命找到了最可靠的同盟军。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发现:“据长沙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民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毛泽东对农民作了详细的划分,他认为,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富农多和小地主阶级站在一边的,中农指的是自耕农,属于小资产阶级,贫农是农民的主体,属于半无产阶级。根据实地考察,毛泽东发现富农大多不愿入农会,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对于中农来说,革命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好处,他们的态度是游离的:“办农会,晓得天意顺不顺咧?”对于贫农来说,他们大多一无所有,是革命中最中坚的力量,是最可靠的同盟军:“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4 结语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成功地把它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各种分裂主义思潮加快了传播的步伐,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的精髓,对于我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汪永祥: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李景源:毛泽东方法论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李增华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f Mao Ze-dong’s Survey Research Method ——On the basic ofTheReportonHunanPeasantMovement

ZENG Yun-zhen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Guangzhou 510000, China)

Mao Ze-dong’s survey research method takes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guiding ideas and basic principles.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And i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TheReportHunanPeasantMovementis a solid beginning of Mao Ze-dong’s in-depth social survey. In this paper, we strive to fin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basis of Mao Zedong’s survey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zation.

Mao Ze-dong;TheReportonHunanPeasantMovement; survey research method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53

2016-03-28

曾云珍(1988—),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4

A

1674-6341(2017)02-0138-03

猜你喜欢
阶级矛盾农民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