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

2017-03-10 06:08杨国文
关键词:化用士子文选

杨国文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6)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

杨国文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6)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朓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朓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朓的诗歌。

应试诗;谢朓诗歌;接受;文选

谢朓创作的诗歌以山水诗为主,作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诗讲究格律,注重辞采,音调和谐。对于唐代诗歌与谢朓诗歌的相似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谢朓之诗与唐人的诗颇为相似的观点。探究其中的缘由,不可忽视的就是唐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唐代诗人对谢朓的推崇。

1 谢朓诗为何受到应试诗命题的青睐

据徐松《登科记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记载,谢朓的诗歌被多次化用为科举应试试题。从贞元九年(793年)年开始,之后的五十多年谢朓的诗共九次被化用,分别是:风光草际浮(《和徐都曹》)、日华川上动(《和徐都曹》)、玉绳低建章(《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窗中列远岫(《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风动万年枝(《直中书省》)、春色满皇州(《和徐都曹》)、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天际识孤(一作“归”)舟(《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日暖万年枝(《直中书省》)。①其中“日暖万年枝”化用的“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故出自《直中书省》。谢朓诗受到唐代应试诗命题的如此青睐,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唐代诗歌在科举中地位的确立,为谢朓的诗歌受到重视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永隆二年(681年)八月,唐高宗《条流明经进士诏》的颁布,诗歌成为了科举考试所试杂文之一。科举取士在唐代得以完善,士人多以科举视为改变命运、参与政治的阶梯,诗赋也逐渐在科举取士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朓诗歌的多次被用为应试诗命题,是政治因素使然,这客观上推动了唐代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接受。其次,《文选》作为谢朓等诗人诗歌的流传载体,经典化过程中被科考士子奉为圭臬。《文选》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在进士科注重文学修养的背景下,其书中的诗赋原句被试题所采用,此外还有化用李善注为题的情况。今人张鹏飞先生整理《文苑英华》中唐代试律诗,发现命题源自于《文选》诗赋原句,谢朓诗句用了十次,谢灵运诗句八次,曹植诗文句七次,鲍照诗句四次,而陶渊明的才用了三次。从命题情况来看,其中山水诗题材得到了关注。《文选》在唐代被视为经典,与儒家经典一起成为了科考士子备考书目,其中《文选》中所选的谢朓诗歌被重视的程度尤为突出。最后,谢朓作为山水诗歌的集大成者,以其诗歌的独有韵味吸引了命题者的关注,这也正是谢朓诗歌受青睐的内在原因。其创作摆脱了玄言的尾巴,开唐诗之先风,对唐代应试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应举士子为适应科举试题,需潜心钻研谢朓诗歌,这也就间接成为了谢朓诗歌传播的媒介。可见,唐代科举对应试诗的重视,客观上推动了唐代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与接受。

2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的接受

科场试诗的限时限题限韵,加大了应试士子在考场作诗的难度。为了博取功名,科考士子在备考阶段学习谢朓诗歌颇为用心,从应试诗歌中可窥一斑。谢朓的诗句被九次化用为应试诗命题,其中《和徐都曹》被使用三次,其中的诗句分别为:风光草际浮、日华川上动、春色满皇州,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李善注《文选》中所记载原题名为《和徐都曹勉昧旦出新渚》,这是一首纪游诗,原题简单地说明了创作缘由、具体时间和地点,为理解这首诗提供了可靠依据。新渚,原名新亭渚,位于都城建康城外。这首诗整体完全符合唐代科考命题者的口味,此诗中的“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句尤为著名,并且被两次化用为科举试题。

贞元九年(793)科举考试,以“风光草际浮”为题,《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三存诗的有:刘禹锡、裴杞、张复元、陈璀、吴秘和陈祜。六首诗为同题而作,加之以科举考场限时等条件限制,促使这六首诗具有诸多共同特征。

其一,对谢朓诗歌及李善注的主动接受。其中裴杞诗中“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中的“崇兰”出自李善注:“《楚辞》曰:光风转蕙泛崇兰。”刘禹锡所作的《风光草际浮》中“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惠”中的“崇兰”与“转丛惠”,化用“光风转惠泛崇兰”的全句。陈祐诗中“稍稍移蘋末,伟伟转蕙丛”中的“转蕙丛”,陈璀诗中“况被崇兰色,王孙正可游”中的“崇兰色”,都是出自李善注。这四首诗是对李善注的接受。其他两位士子则是直接化用“风光”。张復元诗“几几春草长,迟日度风光”,吴祕诗中“草色春沙里,风光晓正幽”,这两句都自然地将“风光”融合到自己的诗句中,照应了诗题。这六首应试诗的创作不是考场上的即兴发挥,而是日常积淀的体现。从他们对谢朓诗以及李善注的熟悉程度可以看出,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有意而为之的。这种接受不仅体现在对诗歌的接受,而且也表现在对李善注的学习,也就说明了士子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以《文选》为载体的。

此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曾说:“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②这些不是宋代所独有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唐代科举应试诗上初见端倪,并且成为了后人学习《文选》所共同追求的意象。陈祐的《风光草际浮》的“清晖谁不挹,几许赏心同”中“清晖”即为山水,还有陈璀诗中“况被崇兰色,王孙正可游”,可见《文选》对唐代科举士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二,都表达出了渴望及第、大展宏图的愿望。裴杞诗中末句“谁知揽结处,含思向余芳”,“揽结”用的是“结草”的典故,“结草”典故为受重恩虽死犹报之典。裴杞诗末句用此典,则是为了昭显自己誓死报答皇恩的决心,凸显出自身渴望及第的心情。张复元诗尾联“好助莺迁势,乘时冀便翔”,“莺迁”为登第之义。除此之外,还有陈祜诗中的“清晖谁不挹,几许赏心同”。可见唐代士人的积极入仕的心理,同时可以折射出文人欲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希冀。这样的政治愿望是前后贯通的,只不过作为前人的谢朓虽有政治抱负,空叹时运不济;唐代大兴科举的文化背景下,士子多由科举进入仕途,甚至有官居高位者。

其三,引经据典,有意提升自身作品的文化底蕴。裴杞诗中“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白芷”与“崇兰”都出自《楚辞·招魂》。张復元诗中“迟日度出风”中“迟日”指春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吴秘诗中“耐可披襟对,谁应满掬收”,“披襟”为敞开衣襟之义,见宋玉《风赋》的“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陈祜诗“稍稍移蘋末”中“蘋末”出自宋玉《风赋》“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其中对宋玉的《风赋》的熟知,也正是来自对《文选》的有意学习。唐代士子以引经据典来增加创作的文学底蕴,同时也博得了主考官的青睐。

六首《风光草际浮》诗与《和徐都曹》相比较可以看出,这六个应试士子对谢朓这首《和徐都曹》以及李善对此诗的注释都是十分熟悉的,这六首诗的形成并不是科场的突发灵感,而是备考时学习积淀的结果。士子应试诗引经据典,不仅能体现自身的文学才能,也会博取主考官的赏识。通过应试诗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的雄心壮志,增加了登第的可能性。

3 谢朓诗歌于中唐被广泛接受

以谢朓诗歌为题的科举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谢朓诗歌于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谢朓诗歌原句被命为科考试题主要集中在中唐,这一现象的出现受到了主考官、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白居易参加宣州省试,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写下了《宣州试窗中列远岫》,此题出自谢朓的《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第二年贞元十六年(800年),中书侍郎高郢下试,白居易以《玉水记方流诗》与《性习相近远赋》登第。从中可知,“窗中列远岫”为考题是在宣州省试,谢朓曾出任宣城太守,被后人成为“谢宣城”。宣城文化深受谢朓的影响,唐代宣城改为宣州,并在省试中采用谢朓的诗句,这是一种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关照。白居易此诗中的尾联“宣城郡斋在,望与古诗同”更是对谢朓的缅怀与追忆。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因不徇私情,遭到了宰相段文昌的憎恶,弹劾钱徽取士以私。《鸟散余花落》乃为重试之题目,《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五存有窦洵直、孔温业、赵存约的应试诗。其中重试的主考官白居易就曾作《宣州试窗中列远岫》,足见此次试题仍以谢朓诗句为题,与主考官有颇为密切的关系。

贞元十八年(802年)中书舍人权德舆知贡举,以“风动万年枝”为题,《文苑英华》第一百八十七存有韦纾、樊阳源、许稷同题诗。权德舆身为台阁体的代表,其文学偏好影响了科举命题。元和十年(815年),礼部侍郎崔群知贡举,崔群是贞元八年陆贽门生。科举考试命题以《和徐都曹》中“春色满皇州”为题,《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二载有沈亚之、裴韦、张嗣三人的《春色满皇州》诗。崔群作为曾经的应试士子,可以说对科考命题再熟悉不过了。并且贞元九年(793年)顾少连知贡举,曾以《和徐都曹》中的“风光草际浮”为题,时隔二十三年之久,又以此诗中原句为题,足见崔群对于历代科考试题的关注,也表明其对谢朓诗歌的重视。

以谢朓诗命题的科场试诗,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贞元九年(793年)到长庆元年(821年)之间。谢朓诗歌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朓的诗歌。所以说谢朓的诗歌在中唐前后被广泛地接受,对唐代乃至其后的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谢朓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这一事实说明唐代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命题的科场试诗,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息息相关。谢朓诗歌在中唐里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朓的诗歌。同时谢朓诗歌对唐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唐代律诗的形成过程中,谢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唐代田园山水诗的盛行,且唐代山水诗对谢朓诗歌不遗余力地加以借鉴。

注释:

①需要指出的是,今人张鹏飞先生比勘唐代试律诗67题,其中谢朓诗句为10次,其中有一误:“海水不扬波”被归为谢朓诗句,遍检谢朓诗句未见此诗句,此题应为反用曹植《野田黄雀行》中“海水扬其波”句。故谢朓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唐科考试题。

②[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0.

[1][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7]罗积勇,张鹏飞,校注.唐代试律试册校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8]王士祥.唐代应试诗赋对《文选》的接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责任编辑:李增华

The Acceptance of Xie Tiao’s Poems in the Exam-oriented Poems of Tang Dynasty

YANG Guo-we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6, China)

The acceptance of Xie Tiao’s poems is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exam-oriented poems of Ta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ang Dynast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poetry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aminati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WenXuanwas regarded as a standard. The study of Xie Tiao’s poems is out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to Xie ’s poems is reflected in the original sentence of Xie Tiao’s poems, which was used nine times. From the examination of the poems, examinees learned Xie Tiao’s poetry with an active attitude. And Xie Tiao’s poems, as the titl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mainly focus on the mid-Tang dynas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aminer’s literary preferences. Xie Tiao’s poems got wide acceptance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and received official recognition, which made the scholars to study Xie’s poems.

the exam-oriented poems; Xie Tiao’s poems; acceptance;WenXua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54

2016-05-30

杨国文(1993—),女,河北保定人,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7.2

A

1674-6341(2017)02-0141-03

猜你喜欢
化用士子文选
赶考步履不停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良知”的颜色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