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

  • 宋朝的“深夜食堂”
    京读书的福建李姓士子带了几个朋友来樊楼饮酒。直饮至下半夜,樊楼即将打烊,这位李姓士子才猛然想起,日间在樊楼隔壁的茶肆喝茶,落下一包金子。他记得,喝茶的时候,自己将那包金子搁在桌面上,因为朋友招呼他到樊楼欢饮,走得急了,竟然忘记带走。但此时已是深夜,李姓士子心想,茶肆中往来者如织,金子肯定已被人拿走,寻不回来了,于是没有再去询问。过了几年,李姓士子重游东京,又跟友人到樊楼边的那家茶肆喝茶,想起往事,忍不住向友人感叹道:“某往年在此,曾丢失一包金子,自谓狼狈冻

    读者 2023年9期2023-05-26

  • 唐代下第别诗的弃逐母题考察
    第3期]关注下第士子出路选择问题、滕云《唐代落第举子李山甫的科举历程与心态探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以及沈文雪《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关注下第士子情感态度等。此外,叶伟等人的硕博论文亦关注到唐代下第诗的创作概况、情感内蕴、艺术手法等诸多侧面。不赘述。。近年来,少数学者关注到唐代下第别诗的特色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2)如程瑞丽的《唐代落第诗中的送别情》(《鸡西大学学报》 201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12-17

  • 古代“高考”之全体验
    唐朝至北宋初年的士子,在科举考试之前,你应该干啥呢?埋首案前,苦读诗书吗?当然不是。此时的你应该拿着自己的诗词文章到处拜访达官贵人,希望以此得到赏识。这是在早期科举制度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行卷。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唐人行卷》记道:“唐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录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行卷为啥这么重要?主要是因为假如你的诗文受到某位达官贵人的喜爱,那他就有可能帮助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曾向顾况行卷,拿的诗文就是现如今妇孺皆知的《草

    北方人 2022年13期2022-07-21

  • 从《儒林外史》的第一章看士人在科举制度面前的主动性
    即“不事生产”的士子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依靠朝廷的俸禄来保证自己生存的需要,这是其“利”的一面。士子作为儒家所谓“道”的承担者,在通过考试进入国家的权力系统后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其“义”的一面。“利”是交易的筹码,“义”则是拿到筹码后需要履行的责任,这是科举制度实行的本意所在。而现在只将八股取士同“利”的一面(荣身之路)划等号,忽略其本身“义”的要求,显然失于偏颇。其次,对于荣身之路和文行出处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将“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0期2022-04-24

  • 从《夷坚志》看宋代科考士子的更名习俗
    完善,一代又一代士子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梦想,热情地参加科举考试,科考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活动。然而科考是艰难的,无数士子为得一第可谓是终身求之,至死不悔。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艰难困苦,人人都曾面对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窘境。而这也直接催生了不少科举投机行为,形成了一些科举习俗,如考前更名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南宋著名文人洪迈历六十时间编撰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作了真实的记录和生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7

  • 论洪迈《夷坚志》小说的科举批判*
    ,记录了宋代文人士子参与科考的人生经历,而批判科举,也是这些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科举制度异化文人士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举制度的实行使科名成为文人士子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生目标,广大士子为得一第可谓是终身求之,至死不悔。而一旦及第,也确实荣耀异常,正所谓 “十年勤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支庚》卷六《汪八解元》)。[1]1184可以说,科考左右着广大士子的人生、命运,异化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夷坚志》乃至历代小说进行科举批判最常见、最重要、最沉痛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2-26

  • 好名之累
    说,有位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 后来,听其语有破绽,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士子“高谈阔论”,无非是傍“名士”之“名”,来抬高自己。其逐之“利”,也只是为了多占小床上一点地方,自己睡得舒坦些。没想到,正是自己“好名”的显摆,才在满腹经纶的僧人面前出尽洋相。

    杂文月刊 2022年1期2022-02-05

  • 浅析晚清江南贡院士子入闱规约
    晚清江南乡试应考士子数量有两万余人,为全国之冠,如何使士子在规定时间内进入考场,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点名入闱是考場管理的关键环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和《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两件文物,是规范这一时期乡试点名入闱环节的重要文献。文章通过对两件文物内容的释读与分析,试图还原晚清江南贡院士子入闱的历史情境,以加深我们对乡试考场管理细节的认识。关键词:江南乡试;《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监临部院刊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2021-11-27

  • 论蒲松龄对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
    多意图考取功名的士子,有时斗志昂扬,有时却落魄失意,这不难看出作者蒲松龄对八股取士制度表现出十分矛盾的态度。从情节以及各方评价当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大体上有三点表现得最为明显,首先,他对于八股取士这种考察方式,是持支持态度的,他还曾规劝士子通过修行积德来换取功名。其次,对于八股取士主考官的考核态度,他表现得异常不满,抨击其“目不识丁”,导致真正具有才华的人才无法入其门。最后,他对于在科举考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系列徇私舞弊之事感到十分愤怒,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2021-11-19

  • 说说《伸脚录》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哈,原来《伸脚录》这一书名,即是由此而得。而金性尧先生不但从这儿得到了这一书名,更在那后记中还由此阐发了“文章要不使小僧伸脚大非易事”这一为文的心得,并“趁势顺情”地说:“我这本书是存心等待高僧伸脚的,便将它顺手牵来作了书名,

    书屋 2021年9期2021-09-22

  • 俗态、学态、考态与心态:晚清底层士人科举活动状态研究 ——基于《退想斋日记》与《朱峙三日记》的考察
    于科举之上。底层士子寒窗苦读数十载,以科举为生业,多数士子终其毕生沉浮于科场生涯,只为一朝中举实现“博禄养亲”的美好愿望。科举入仕是几乎所有士子读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无论是教书先生还是求学者都是如此,比如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两位底层士人晋中乡绅刘大鹏和湖北县城士人朱峙三,就是底层士子典型。由于底层士人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从科举活动对士人日常活动的影响,更能反映科举以及科举教育的真实情况。本文以两位底层士人日记作为重要考察资料,对晚清底层士人的科举活动状态进行研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3期2021-09-13

  • 浅析《儒林外史》中“痰”的象征意蕴
    痰”字表现了儒林士子特有的两种气质,一是“痰迷心窍”,即“疯”症,二是“痰气”,即“佯狂玩世”。“痰”症的实质是儒林士子内在精神自我与外在世界的高度冲突,对功名富贵的极致追求乃至疯癫,“天”与“人”的关系彻底失衡,所谓“人”也就得了“疯”症。作者笔下之“痰”带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一、“痰”即“痰迷心窍”《儒林外史》中关于“痰”的描写极为丰富,儒林士子如周进、范进、严监生、鲁编修、牛布衣乃至于王太太等,无不由一“痰”字点出疯魔之本质。“气郁生痰”以致郁结在心,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2021-09-05

  • 余秋雨散文中的士子情怀
    端余秋雨散文中的士子情怀赵端端(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士子情怀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传统礼乐制度之下培养教化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体现在醉于山水田园、好于至美至善、忠于家国天下这三种境界。余秋雨站在他个人的文化历史角度,展现了他的文化历史观和研究的心得,深入地挖掘着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在山水和情绪的转换中述说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文明的生存状态,裹挟着知识分子的思考,渗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展现着知识分子笔尖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09

  • 《三言》中士妓交往与商妓交往之比较研究
    度柳翠》。其中,士子和商人为妓女主要交往对象,但其受制于身份和阶层,在与妓女交往时,交往动机、交往特点、交往结局等呈现出不同特点。一、交往动机妓女是城镇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消费者提供色、艺服务是妓女的基本职责。对美色的渴望、性欲的追求,是士子、商人在与妓女交往最初的基本动机和诉求,这一层面,士子和商人并无差别。而士子和商人出于身份、阶层的不同,在交往的其他层面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士子这一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在中国古代,许多妓女自小也会受到相应的文化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02

  • 基于科举考试的清代徽州宾兴价值研究
    专门用以称谓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公益基金,此文所述宾兴即取此意。本研究通过对清代徽州各属县宾兴出现前后中式人数的情况加以分析,以期从量化角度厘清宾兴对徽州科举考试成绩的影响。一、科举考试开支与宾兴资助(一)科举考试的开支从读书到应举,一路开支甚巨,贫寒士子根本无以承担,因此经济实力成了士子能否顺利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前提。在徽州各属县地方志中,均有关于士子因路途遥远,艰于资斧而难以应试的记载。如休宁县李蟠根在《捐输乡试旅资记》中提到:“盖邑之殷富已非昔比,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2020-12-11

  • 时代洪流中的晚清秀才
    他才忽然醒悟天下士子纷纷学习洋务知识是“时势使然”。但他仍认为抛弃“经世”而捧“西学”是舍本逐末,所以当山西于1902年率先创办以西学为主的大学堂并聘请外籍教师时,他很不满,并夸几位因不愿与外籍教师为伍而辞职的老师有志气。但有趣的是,刘大鹏抱定孔孟经典,却让儿子报名应考大学堂。传统儒学教育让他很难跳出旧式士子的思维,却并不妨碍他观察时局变化的眼光。这正是当时士子的矛盾心态——既想保持传统情怀,又不得不对变局妥协。刘大鹏仍将举业视为成功的最高标准,至少在民国

    百家讲坛 2020年8期2020-09-26

  • 古人写书能赚钱吗
    说,说的是明朝某士子,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出嫁,他陪送的嫁妆很丰厚,导致二女儿不满,埋怨这个士子:“您把咱家的财产都给了我姐,我将来出嫁怎么办呢?”士子安慰二女儿:“别怕别怕,为父自有办法。”然后呢?这位士子把自己關在屋里,开始写书,用几年时间写成一本大部头的小说。二女儿出嫁时,他就用这本小说当了陪嫁。二女儿更加不满,恨老爹偏心,不给钱不给地,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不给,只给她一本破书,能有什么用?哪里知道,二女儿的丈夫将小说出版发行,竟然非常畅销,版税滚滚而

    读者·校园版 2020年13期2020-07-04

  • 简论洪迈《夷坚志》对宋代士风的批判
    向上、进取有为的士子群体,有健康良好的士风——士子群体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1]只有士风健康时,社会才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士风堕落时,也就意味着社会的衰朽没落。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代重视文化教育,科举昌盛,重文轻武,由此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读书士人群体。但至北宋后期,这个群体中的许多人在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污浊糜烂的社会环境的薰染下,变得品行不良,行为奸邪,私欲膨胀,导致士风堕落、变异、扭曲。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2-27

  • 晚明士人士风流变原因考察
    理想形象。但晚明士子与儒家传统士子理想标准却相去甚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分析的问题。晚明士人与先贤所谓的理想之“士”可谓天壤之别,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有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亦有时代特征的濡染。本文以晚明士人士风流变为考察对象,探索晚明“实存层面”的士人与“名理层面”的士人产生反差的深层次原因,以此为视角,揭示晚明之时代特质。一、体制的痼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专制政体是永远解决不了合理地使用人才的问题。统治者出于维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2020-02-11

  • 浅谈《杂抄》书目对当时科举考试的迎合
    对这一点,为科举士子提供科举考试参考书,为应试服务。唐代考试有常科与制科二科,常科为每年分期举行,制科时间不定,因此常科是大部分科举士子的准备对象。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童子、道举八科。明法、明书、明算三科专业性较强、考取较难,且在当时重道轻器的社会风气下,考取这三科的人不多;秀才科在贞观后因事废绝;而明经与进士两科与当时重视儒道的思想相迎合,所以逐渐受到重视且成为科举考试中较重要的科目。故在科举考试中,士子们更倾向于进士、明经两科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2019-12-26

  • 裴度辞恩
    旦)赵 群 寒门士子,二十多岁。(小生)唐宪宗 大唐皇帝,四十多岁。(须生)张 武 兵部侍郎,四十多岁。(二花脸)李 文 工部侍郎,六十多岁。(三花脸)丁文昌 中书侍郎,五十多岁。(花脸)钱 森 礼部侍郎,四十多岁。(须生)长安县令 三十多岁。(文丑)(以下简称县令)王 义 裴度随从,十五六岁。(娃娃生)官员、贵妇、太监、狱卒、士子、丫鬟、家将等若干第一场【长安城边,慈恩寺。【裴譔带小莲上。裴 譔 (唱)长安三月花怒放,春风送我过曲江。杏林宴罢意未尽,翩翩

    戏友 2019年3期2019-07-10

  • “良知”的颜色
    士子跟随王阳明学习,他头回听到“良知”这个词,不知是何意,突然起来问道:“‘良知是什么东西?是黑的?还是白的?”弟子们都哑然失笑,这士子惭愧得面红耳赤。阳明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顏色正是红色。”一句话说得众弟子都笑起来,而士子稍一愣怔,明白过来宗师的意思,也搔搔头跟着大家笑起来。诚然,知道惭愧,就代表还有“良知”啊。

    领导文萃 2019年4期2019-03-11

  • 宋代科举取士的阶层分析 ——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视角
    益成为宋代各阶层士子实现上升性流动的最佳途径,而科举取士人数的大肆增加更是刺激了平民士子的读书欲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读书做官的热潮。(一)宋代登科人数统计张希清学者曾根据《宋史》《宋会要辑稿·选举》《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太平治迹统类》等多部史书,对两宋的登科人数进行了极为详细的统计。按照他的统计及推算,宋朝时期科举取士的总人数应为115 427人[1]106,见表1。表1 宋代登科人数表宋代平均每年的登科人数是361人,如表2所示,与其他朝代相比较,这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11-17

  • 我是著名的某某某
    的事。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后来听其语有破绽,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個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给著名的某某某提了个醒儿,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时,别忘记了,自己的言语也免不了让别人“且伸伸脚”。(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图/子依)

    特别文摘 2018年7期2018-08-14

  • 简论明代科考用书的出版
    方面:一是有利于士子应考;二是为失意士子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有助于明代社会的知识传播。【关 键 词】科考用书;出版;种类;正面影响【作者单位】周阳,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7.020科举考试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士人博取功名富贵最常见的方式。为了提升科考的成功率,应考技艺便大行其道。最为常见的应考技艺就是全力钻研官方相关规定的

    出版广角 2018年7期2018-07-12

  • 我是著名的某某某
    的事。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后来听其语有破绽,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给著名的某某某提了个醒儿,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时,别忘记了,自己的言语也免不了让别人“且伸伸脚”。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幸福·悦读 2018年5期2018-06-27

  • 计中情义、士子丹心
    】历史剧;计策;士子;情境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24-02凡用计,大都有情境,“戏剧情境是促使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是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重要条件,这样的情境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环节。”①这些情境中具体冲突的解决是最突显戏剧性的地方,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很多是关于计策使用的剧目,这些计策的使用,强化了矛盾冲突,鲜明了人物立场,使人物的道义取舍跃然纸上。在《浣纱记》中,春秋时期,吴越交恶。

    戏剧之家 2018年15期2018-06-08

  • 我是著名的某某某
    的事。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后来听其语有破绽,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给著名的某某某提了个醒儿,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时,别忘记了,自己的言语也免不了让别人“且伸伸脚”。

    幸福 2018年14期2018-06-02

  • 科举壅滞与明清徽州弃儒现象
    途日渐壅滞和大量士子落第的现实。不同于及第士子的风光无限,落第士子往往较为落魄,故而不易引起时人乃至今人的关注。但事实上,这些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落第士子往往沉浸地方,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更直接,也更明显。因此,对徽州落第士子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深化徽州科举史、教育史乃至徽州地方社会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从“弃儒”的角度,对明清徽州落第士子作一初步研究,关注徽州落第士子的职业选择,探究徽州落第士子弃儒现象与科举之途壅滞的关系。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批评指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3-08

  • 我是著名的某某某
    的事。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后来听其语有破綻,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长衫的不一定是书生,也可能是草包;也给著名的某某某们提了个醒儿,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时,别忘记了,自己的言语也免不了让别人“且伸伸脚”。【原载

    杂文选刊 2018年2期2018-02-08

  • 试论《儒林外史》中的士子形象
    民的晋升都壮大了士子队伍,士子既入世又出世,修身养性又积极追求功名,科举制度是士子跨越门第实现荣身进阶的重要制度。只是,八股取士制度造成士子精神退化、文化滑坡,这在《儒林外史》提供的士子群像中都可以得到窥探。士子们地位不高,无稳定收入,一头钻进了八股的牢笼,士子举人化实属整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士子们因此人性扭曲,可悲可叹。关键词:士子;八股取士;鲁翰林;马二;杜少卿士子一般指古代知识分子,中国士子对中国文化得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想入世,世道沦落时又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2018-02-01

  • 算命到底准不准?
    ”。有一天,三个士子结伴赴京赶考,便想算算命运,卜一卜应考的吉凶,只见道士掐指一算后,伸出一根指头,士子好奇,问道:“此中何意?”道士说:“此乃天机,不可道破,届时自有分晓。”三人走后,道士的侍者忍不住好奇,问道:“道长,刚才三位士子,究竟谁能考中呢?”道士说:“此中奥妙,不言而知。一根指头,中一个,也对;中两个,表示一个不中;中三个,就是一齐中;三个都落榜,表示一个也不中。不管任何一种结果,答案不都全部显示在这里头了吗?”人,到底有没有命运?有!因为有善

    饮食保健 2018年17期2018-01-28

  • 我是著名的某某某
    的事。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以为大儒,拳足而寝。后来听其语有破绽,便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是两个人”。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长衫的不一定是书生,也可能是草包;也给著名的某某某提了个醒儿,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时,别忘记了,自己的言语也免不了让别人“且伸伸脚”。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3期2017-12-04

  • 一枕黄粱梦初醒
    的书生,享尽万千士子梦寐以求的富贵功名,却终究是幻梦一场。刹那浮生,尚不及黄粱饭熟的光阴。唐人沈既济书下一篇《枕中记》,后世流传下黄粱一梦的慨叹,三生浮屠,一瞬光景。可人生与梦,又孰真孰假?卢生遇见吕翁时,还是个郁郁不平的少年。他风尘仆仆地骑着青驹往田间去,途中路过旅舍,恰好与吕翁相逢。天涯萍聚,同席而坐,功名未就的士子和身怀仙术的道士,在茶水氤氲的雾气里谈及大江南北、世上人家,极尽欢畅。议论之间,卢生瞥见自身一袭短褐,不禁长叹,忆起那些挑灯夜读的岁月。娴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7年2期2017-11-25

  • 一枕黄粱梦初醒
    的书生,享尽万千士子梦寐以求的富贵功名,却终究是幻梦一场。刹那浮生,尚不及黄粱饭熟的光阴。唐人沈既济书下一篇《枕中记》,后世流传下黄粱一梦的慨叹,三生浮屠,一瞬光景。可人生与梦,又孰真孰假?卢生遇见吕翁时,还是个郁郁不平的少年。他风尘仆仆地骑着青驹往田间去,途中路过旅舍,恰好与吕翁相逢。天涯萍聚,同席而坐,功名未就的士子和身怀仙术的道士,在茶水氤氲的雾气里谈及大江南北、世上人家,极尽欢畅。议论之间,卢生瞥见自身一袭短褐,不禁长叹,忆起那些挑灯夜读的岁月。娴

    恋恋中国风 2017年2期2017-11-14

  • 科举不公正?闹闹更健康
    起于隋唐,但隋唐士子靠科举出头的不多,所以李白想当官,就说“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低声下气地到处干谒、跑关系。唐朝民谣说“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可谓当时科举的悲情底色。到了宋朝,士子们围绕科举更是闹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建隆元年(960年),宋朝第一场科举便闹得够呛。有个讲《左传》的孙兰是民办学校校长,招收了好几个班,其学生参加科举,估计有舞弊什么的,被黜退了。孙校长咕噜噜喝了几瓶老白干,跑到考试中心大吵大闹,大耍酒疯。他有理吗?理看不出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期2017-09-08

  •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要: 五代时期士子是晚唐、五代至宋初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由前朝入宋为官,编修文籍的同时为大宋朝廷出谋划策,自然而然地将五代时期的文风注入到宋初文牍撰写之中,使宋初公文文风为之倏变。而徐铉是五代时期入宋的一代名士与文臣,撰得一手好文章,其文章与韩熙载齐名并称“韩徐”。是以,他的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篇文章将对这一时期公文文风的变化试作探讨,并以徐铉公文为例作具体分析。关键词: 五代时期 士子 宋初 公文文风 变化 徐铉北宋吞并中原地区之外的十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2017-04-17

  • 清末壬寅癸卯科陕晋合闱乡试探析
    地方政府还有广大士子,又与科举改章有着必要联系,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事件,但是学界对此事件却并无专门研究。*研究清末科举的著述要么是基于全国性的考察,如石焕霞《20世纪初士人心态研究——对1902年乡试为中心的考察》(《考试研究》2005年,第5卷第3期)和《1903年末科乡试透视》(《教育与考试》2010年第2期),以及刘海峰《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要么重点研究会试,如范沛潍《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述论》 (《历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2

  • 清代科场案屡禁不止
    屡有发生的考官和士子通同舞弊的行为,统治者尤为憎恶:“士子及试官等,俱身列衣冠,乃通同舞弊,罔顾廉耻。今防范诸法,亦已无微不至,在知愧知奋者,自当痛改前非。若不肖之徒,冥顽无耻,即多其条目,日事防闲,而防弊之法有尽,舞弊之术无穷,或仍思行险侥幸,希冀苟免。此不在增设科条,而在严示创惩也。”可见,清代统治者认识到,立法固然重要,但严格执法同样重要。“夫繁设科条以杜弊窦,不如严饬法纪以绝弊源。”于是,清代几次大规模的科场案中,惩治了一大批官员及应试者等相关人员

    工会信息 2016年8期2016-03-15

  •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变迁与传承
    生活、能够表现出士子的哲学思想并以此区别于他族别国的思想与价值特质。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关键词:传统核心价值观;士子;社会转型;传承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5)06020505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在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6-02-16

  • 浅析近代乡村青年士子对科举停废的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以南方乡村士子朱峙三为实例
    达的南方乡村青年士子的反响、态度与境遇。朱峙三,湖北人,清末秀才,其日记至今留存比较完整。对于乡村青年士子中“乡村”的概念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清代行政区的划分是没有城乡之别的,因此大部分士子都属于乡村士子的范畴。在近代科举学的研究中对于科举废止对士人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举制的废止导致了士农工商的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士人被边缘化。一种是科举废止,绅权上升社会更加平等化。本篇论文仅就一人研究部分群体以及某些业已存在的影响和事实。一、科举停废与青年士子的平静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2015-12-07

  • 论宋代的科举梦兆 ——以《夷坚志》为中心
    会的产物,折射出士子心态与科举风尚等重要信息。近些年科举梦兆受到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关注*陈振祯在《中国科举徽兆文化研究》中将“科举梦兆”作为中国科举谶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较有见地地指出了科举谶兆的内涵和外延 (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并以福建为中心对科举谶兆进行了考察,指出梦兆相较于其他兆应对当事者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浅述中国古代的科举谶兆类型——以福建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第4期);张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2期2015-08-28

  • 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亮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刘 亮科举制废止距今已有110年之久,科举时代的多数应举士子也早已随科举的湮灭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竞争严酷的选拔性考试与规模甚巨的考生群体照样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面对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不论是科举时代的应考举子,还是当今社会的应试考生,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早已为学界所探讨和熟识,而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科举士子因应举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与个性心理活动和现象则尚待发掘。由此,研究士子在科举场域中的考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6期2015-03-31

  • 瀑布效应
    都认为平原君尊重士子而鄙贱女色,所以,士子们都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请您为我做主。否则世人会认为您爱色而贱士,从而离开您。”平原君被说得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忍痛斩了那个说话没有分寸的小妾。小妾在临死前说的一段话定也让赵胜纠结不已:“妾只是无意说了一句对人不恭的话,就要被定死罪;而那些心怀叵测、暗中行恶的人却能继续在您身边享受荣华富贵……”平心而论,这个小妾死得有点冤。一句“无心之言”刺伤了别人,偏偏对方又是个不依不饶、锱铢必较的人,最终给自己

    意林 2014年19期2014-10-21

  • 论唐代落第士子省亲诗
    或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不能“忠孝两全”,因此省亲便是解决忠君侍亲矛盾的重要途径,省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诗人把省亲作为重要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省亲诗。唐代士子们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举者欣喜若狂急于归家将好消息告诉父母,产生了许多擢第省亲诗。相反,落第的士子要回家侍亲,寻求安慰的心理也催生了一批落第省亲诗。目前,学界对省亲诗的研究多集中在省亲现象、省亲群体、省亲制度以及省亲体现的忠孝观念上,对落第省亲诗研究较少。本文从唐代士子省亲、落第省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2014-08-15

  • 考场作文“经典”:《项羽拿破轮论》
    ,唐宋之时,要请士子写策论,其实是考士子的时事政才,兼考文章。本来嘛,科举是公务员考试,务实为主,又不是选拔文艺创作青年。所以考场好文章,就殊为难得。韩愈这种继往开来、博古通今的大才子,其实也有“黑历史”。他老人家考完后,回身一读自己的考场作文,甚为羞臊,“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几个月都羞羞答答,简直想否认那是自己写的东西,但回身一想,还是要怪考场作文这体例太没劲了嘛!他还特意搬出司马迁、孟夫子、司马相如、扬雄、屈原这些心中偶像申斥道:“这5位如果蒙了名

    读者·校园版 2014年13期2014-05-14

  • 瀑布效应
    都认为平原君尊重士子而鄙贱女色,所以,士子们都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我不过是有些残疾,却无端遭到你小妾的讽刺、讥笑。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请您为我做主。否则世人会认为您爱色而贱士,从而离开您。”瘸子尽管身残,但口才很好,平原君被说得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忍痛斩了小妾。小妾临死前的一段话也让赵胜纠结:“妾只是无意说了一句对人不恭的话,就要被定死罪。而那些心怀叵测、暗中行恶的人却能在您身边享受荣华富贵……”平心而论,小妾死得很冤枉。她只是对市井之事好奇,对人情世故不太懂

    知识窗 2014年10期2014-05-14

  • 殿试的语境
    策问,感觉皇帝对士子设问很推心置腹,问的都是自己最关切、最焦虑的问题,并把自己的困惑一一道出求解还是读明代礼部尚书丘浚的诗文集,见其中有“一首”他代拟的殿试策问,顿生兴趣。殿试是考进士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以自己的名义策问于贡士,其试题与答卷是了解古代政治机微的珍贵资料。被称为“抡才大典”的科举本身就是很关键的政治环节,而皇帝亲命的策问、士子对皇帝的对策也多涉及当时的治国要务。我的藏书中恰好有上下两册的《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翻出来读读,注意到很多有意思的细

    公务员文萃 2013年3期2013-12-20

  • 从元杂剧的上场诗看元代的士子形象
    杂剧中,写到元代士子的就有约五十种,几乎占了元杂剧的一半,而这五十多种杂剧中有士子的上场诗约有三十种,另外二十来种虽也是写士子,但没有他们的上场诗,且不论。元杂剧中大量关于士子的描写说明士子跟元杂剧的创作以及艺术特色有着深刻的联系。一、 元杂剧上场诗中士子的类型化描写元杂剧上场诗的内容,根据人物的身份、行业、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但几乎每一类型都各有几句照例的、公式化的句子, 甚至在不同的杂剧作品中字句完全相同, 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特点。这个特点在士子的上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4-02

  • 浣女、漂母之渺无其人——从清代宣统元年四川优拔考试请发宾兴说起
    有低级功名的下层士子。科举的废除,不仅切断了他们向上递升的管道,还可能夺走他们所享有的一系列特权,甚至有可能断送他们的生计[1](P20-44)[2](P293-297)。早在议停科举之时,朝廷诸位大员就已经在考虑士子,包括拥有低级功名的下层士子和拥有高级功名而未获得官职的上层士子的出路问题。各省举贡人数不下数万人,生员不下数十万人[3](P193-195),如此庞大的人群,“其不能为师范生,贤而安分,则困穷可悯。其不肖而无赖者,或至为非生事,亦甚可忧”[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3-20

  • 道光帝“学雷锋”
    个好职位。清制,士子一考中进士就得到了候任官员的资格,相当于今天的“后备干部”。不过,清代的“后备干部”实在太多了,每年考上进士的、捐钱获得候任官员资格的,加上举人“大挑”(没考中进士,通过皇帝遴选取得候任官员资格,叫大挑)过关的,少说也有两万人,而当时全国只有1900个县,一个士子获得候任资格之后等上10年、20年才被授予实职的比比皆是。你想早点做上官,就得给吏部主事官员送钱弹、肉弹,不想送的,就必须有过硬背景。而这背景除了有位居高位的近亲属,或者遇到偶

    百家讲坛 2012年17期2012-02-11

  • 至爱至悲 千古绝唱:《华山畿》爱情悲剧美赏论
    。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名作欣赏 2011年31期2011-08-15

  • 青衫
    ,“青衫”便成了士子的标志。一袭青衫,不蔓不枝,简简单单,便将一身儒雅之气,向四周徐徐蔓延开来。夕阳下,一位窈窕的女子站在城阙,望着远方的小路,急切地盼望着那身着青衫、佩戴青玉的心上人,她着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仅不赴约会,连音信也不曾传递。望眼欲穿中,她唱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而这痴情女儿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著名的《短歌行》里,曹孟德则诗意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而省略的“纵我不

    河南电力 2011年3期2011-04-09

  • 《华山畿》至爱至悲之意蕴审美
    。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棺应声开,女遂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1]520《古今乐录》关于《华山畿》本事内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小僧伸脚”的后续报道
    ,在我写《僧人·士子与首长》那篇短文时,援用过晚明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序中那个著名的“小僧伸脚”的故事。说的是僧人与士子同宿夜航船,见士子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就有些自卑,只好“本足而寝”。过了一阵子,僧人听出士子的言谈中有破绽,便起身大着胆子提了两个常识性的问题。没想到那个自以为是的士子竟将澹台灭明说成是两个人,将尧舜说成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许多年来,对于《夜航船》里讲的这个故事,我一直是当作文人虚构的警示小品来看待的,没有

    杂文选刊 2008年1期2008-05-14

  • 华山畿
    号鲨鱼一个南徐的士子,偶然在华山畿遇到了一位女子,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结局却是悲剧,士子终于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山脚下,突然拉车的马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

    意林 2007年24期2007-05-14

  • “伸伸脚”以后
    ,看到所引僧人与士子的小故事,忍俊不住,独自笑将起来。接着又想:僧人“伸,伸脚”而后,若甘作“一字师”、“一事师”,岂不美哉?忽然联想起日前辽宁人民出版社总编室的一封复信来了。数月前我曾致函该社,指出他们出版的《美学浅谈》一书第63页中“曾几何时,大概不到两天,……”这句话,从语法上来看有累赘之嫌。在“曾几何时”这个表示短暂时间消逝的句子后拖一个“大概不到两天”,既别扭又有叠床架屋之感。前数日,该社总编室复信云:《美学浅谈》一书已再版,83页上赘词已照我提

    读书 1983年4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