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背景下的阜南柳编艺术文化特征研究

2017-03-10 11:46李向兵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柳编柳条非遗

李向兵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非遗”保护背景下的阜南柳编艺术文化特征研究

李向兵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从安徽省阜南柳编艺术的文化特征展开,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阐释阜南柳编的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特征,作为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追忆,在视觉艺术上呈现一张代表安徽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名片,为阜南柳编的再次腾飞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阜南柳编;民间艺术;文化特征

阜南柳编是以杞柳为编织材料,在编织上采用了多种手法的实用器物和装饰工艺品。在阜南柳编发展早期,编织工艺和制品仅仅只是从实用性出发,多是农业盛装用具和家用容器,造型简单、编织手法缺少变化。随着经济和多元化文化的飞速发展,在实用的同时,对于柳编制品普通大众更加侧重于艺术美的追求,在一代又一代柳编艺人的辛勤努力下,通过编织工艺继承与创新,使得柳编制品在造型和审美价值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其文化艺术价值不断上升。阜南柳编艺术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造型、自然原生态的质地,错落有致的优美编织纹理,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展现出人类对于朴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追求。

一、阜南柳编艺术发展的历史渊源

对于用柳条编织而成的各种实用生活用品的雏形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在通过对考古发掘出来的陶制器皿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因此在制作和烧制陶器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柳条编织物来固定器皿的内部和外围。因此,在出土的大量的陶制器皿的底部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有粗犷风格编织物的印迹,从这里可以大胆推测柳编制品在当时的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甚至可以从编制痕迹看出,由于编织工艺简单,直编和斜编是当时主要的编织技法,但这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编织手法一直沿用至今。柳编制品也曾一度被开发出军事用途,出现了柳制或藤制的铠甲。

阜南柳编是传统柳编技艺经过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和变革逐渐形成的,“淮蒙盛产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1]它起始于周朝,盛兴于明代,沿袭于清代,在当时沿淮一带的每家每户都从事柳条编织,使得柳编的市场繁荣发展,产品遍及全国。在阜南县黄岗镇西的“贺胜台”就是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在庆贺击败金兀术时,擂土筑台,让百姓编筐以示庆贺。在以后重大的民俗节日时,黄岗百姓都以柳条扎龙编凤,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据传说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时,淮河柳编作为礼物赠送给沿途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新的历史发展契机下,淮河柳编技艺与柳编产品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与创新变革。围绕在阜南黄岗一带成立了近百家柳编企业,主要有安徽华宇工艺品公司、万家和、永兴、腾祥等龙头企业,生产的柳编工艺制品有近万个品种,柳编工艺品远销欧美。2008年,阜南柳编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中国工艺品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的荣誉称号,阜南县柳编在2010年被文化部批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阜南柳编工艺的技艺特点

在阜南地区,由于地处淮河流域,因此喜水、耐水涝的杞柳被广泛种植,它柔韧度高,材质可塑性强,不仅有保护和加固岸堤的实用价值,还为阜南柳编制品提供原材料创造经济价值。杞柳每年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收割,如果收割过早则其韧度不够,过晚收割很难剥皮,在编织前的柳条要经过湿水、防腐防虫蒸煮、清漆上色、药水浸泡、编织、二次熏蒸、再经过晾晒和包装等一系列完整的工序。

阜南柳编制品最常见的是各种工艺柳篮,阜南柳篮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为椭圆形、圆形和长方形,柳篮的大小和尺寸不定,一般是根据实际用途进行编织,有提手的常用于携带一些随身以及其他物品,没有提手的则被用于盛装家用和生活物品。阜南柳篮的造型简洁、古朴而又典雅,是阜南柳编的典型代表工艺品。下面以阜南柳篮的篮底和篮身为例介绍阜南柳编的编织工艺。

阜南柳篮篮底的编织技法具有自己的造型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点,大致可以分为排心编织技法、缠心编织技法和串心编织技法三种,

(一)排心编织

排编首先要打底,底部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等,底部形成的图案分有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等。比如以“米”字桩为例的编织技法,首先是在用四组两至三根的较粗柳条根据中心对称的原则编成一个“米”字造型,然后用细柳条从中心不断向八个方向发散穿插编织,每一组构成“米”字造型的柳条会根据柳篮尺寸的不同,再分为若干的编织小“米”,这又被当地人称之为“巴”,“巴”越多柳篮尺寸越大。平编还可应用于柳条与榉树木皮、蒲草、金属等材料结合,或将柳条削成木片,创造新的编织花纹。

(二)缠心编织

它与排心编织技法恰相反,首先是将单独的几根粗柳条均匀地分成两份,然后垂直于地面放置,再用细软柳条将其中心缠绕固定,形成中心柱,细柳条通过上下的穿插和调整每组粗柳条的距离,均匀地向四周编织。如果需要调整柳篮的尺寸大小,还可以在边缘再续接几根粗柳条,按照同样的编织技法使得柳篮变大。

(三)串心编织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柳篮篮底编织技法,首先要固定一根相对较粗的龙骨柱,龙骨柱是由多根粗柳条或和其它材料组成,并与几组粗柳条与龙骨柱垂直然后相互均匀间隔以便固定,在脊龙骨上同时固定其他交叉细柳条或其它编织材料,形成柳篮篮底骨架。编织出的柳编制品特点是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形象古朴大方。

篮身的编织技法主要以传统为主,并加以现代创新的各种技法,使得篮身花样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目前编织的技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1.实编。首先编好经线,经线由几根粗柳条组成,在纬线上以一根或几根为一个单元,根据挑压编织柳条数量的不同进行编织。挑和压都是以经线为中心,用柳条从经线中一挑一压穿过,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二压一、挑一压二等,不断重复地挑压编制,经纬交织。同时还可以树皮、金属条制品、蒲草等材料混合进行编织,从而形成不同的经纬交叉编织纹样,完成最终编织造型。

2.花编。又被称为左右编或者绞编,主要是以经纬相互编织的技法,与实编不同的是经线与纬线的柳条粗细一样,而且经纬线都是可以活动的,编织时两手将经纬线柳条朝上下左右相反的方向同时进行挑压编织,经纬线上的柳条相互反向挑压穿插,经纬线柳条结合比平编紧密,不露经线的柳条。只有纬线的柳条可以看到,工艺复杂,不便操作,但是编织出来的纹理美观大方、造型多变。

3.勒编。勒编也是传统的柳条编织工艺,又被称为“扎编”,使用勒编编织而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以麻绳作经线,柳条为纬线,编织技法是一压一起,编织的花纹呈现为菱形。麻绳交错穿行于纬线的柳条之间,穿一次就绕扣勒紧再穿再勒,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其优点是质地紧密结实,美观耐用。此外,用该技法编织成的器物边缘,需要缠以花边,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

4.乱编。它是最近几年才创新的编织技法,编织技法主要是用金属材料做好框架,柳条之间并无固定的经纬线之分,也没有固定的穿插编织技法,相互之间依据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和编织艺人的审美意识和灵感即兴编织,看似胡编乱造,实则编织出来的柳编制品花色新颖、造型独特,趣味性强,富有一定艺术美感。

阜南柳编经过了长久的多元化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和编制工艺的传承创新,吸收了大江南北的优秀编织技法,正在向着一个成熟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编织技术已经从传统编织技艺向柳条与各种木料、蒲草以及金属材料的混合编织,并且开发出了柳制品外表的植绒技术,集艺术观赏性与实用美观性为一体;色彩也实现了从简单的原料灰白色向多种环保色彩的转变;同时融入现代绘画技术,例如柳编制品与油画、国画有机结合的挂件,用柳条采用多种编织技法创作的大型壁画,提高了阜南柳编的声誉与知名度,使得阜南柳编焕发了新的生机。

三、新的历史时期下阜南柳编的文化特征

阜南柳编艺术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它深深扎根在乡土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受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观念和勤劳、善良的精神品质。阜南柳编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涵义记录了当地的民俗生活。阜南柳编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流传至今,在于它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造型优美;自然环保,纹理朴素大方,“具有古朴素雅之美。作为民间手工艺,背后所隐含着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发着永不消逝的民间文化气息。”[2]

(一)拥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与独特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阜南柳编制品丰富多样,造型优美,有经济耐用、装饰美化空间的特点。它的编织工艺和柳编制品既有很高的实际使用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件产品都包含了当地鲜明的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化内涵。以常见的生活用品笆斗为例,笆斗是用柳条编成的底为半球形盛装粮食的容器,形如斗,质地紧密结实,在当地又被称做栲佬。“栲”在民间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义。在当地的民俗中,闺女生孩子后的第九天,当地称为“做九”,寓“长久”之意,娘家人一定要挎用笆斗(家庭和睦)装有染成红色的鸡蛋(男孩99个,女孩101个)、红糖和一把豆芽(寓意生根发芽)去看闺女和孩子。

(二)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与自然环保理念相结合

阜南柳编从古至今一直是当地劳动人民创业创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高了千家万户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当地其他附属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阜南柳编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协调了人类与居住环境的和谐关系。首先是种植杞柳可以固堤防岸,防治水土流失。其次收割的杞柳并不是连根拔除,而是从土壤上面的部分隔断,保留根部的完整。最后柳编制品为纯手工制作,编织制品是绿色无工业污染的环保产品,迎合了对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

(三)精巧的编织工艺与深厚的人文积淀相结合

阜南柳编在其编织工艺的精巧性、质地的柔软度、制品的光泽度以及造型美观度上有着其它地区的柳编产品不可相比的技术优势,而这些精巧的编织工艺正是阜南沿淮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文化发展中沉淀的智慧,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人”的文化的重视和独特的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每一件制作巧妙的柳编制品的背后都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积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勤劳、善良、勇于创新的阜南人民又赋予了柳编新的文化内涵。

1.勇于创新、奋进有为的“农民工精神”

阜南柳编的编织艺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展现出了信念坚定、敢闯敢试、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农民工精神,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柳编工作者在对柳编干一行、爱一行的同时,没有裹足不前,继承和发扬传统编织工艺,不断学习最新的设计和制作理念,在产品的外观、门类以及编织工艺上做出了变革和创新,在创业上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部分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百姓增加了收入。柳编企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华宇集团、万家和公司以及其他企业都出资资助贫困学生和当地生活困难的群众,捐资修桥筑路,回馈社会。阜南柳编蕴含的这种农民工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美好乡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的“王家坝精神”

阜南柳编主要集中于黄岗、中岗一带,而黄岗、中岗地理位置处于蒙洼蓄洪区,当地人民为淮河下游城市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2010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到安徽阜阳检查防汛抗洪工作时,高度概括并充分肯定了“王家坝精神”并作出了完整的表述。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百度百科.“王家坝精神”词条:http://baike.bai du. com/view/4030837.htm)。王家坝精神不仅包含着牺牲与奉献,蕴含着坚强与拼搏,更凝聚着雄心与壮志。阜南柳编人也把这种精神深深贯穿到他们的企业文化中,同时也是阜南柳编新的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一个生动诠释。

四、结语

阜南柳编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是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编织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同步于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它起始于劳动生活,服务普通的劳动人民,它是阜南社会发展和文化进程的活化石。

[1]刘节.颍州志(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17.

[2]刘峰.刘国峰.阜南县柳编产业发展及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0(5):50-51.

Study of Funan Willow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 Xiang-bing
(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Anhui 236041)

This article begins from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province Funan willow art,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terpretation of Funan willow origin,production proces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s a remembrance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s a representative of Anhui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rt in the visual arts.The Funan willow agai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Funan willow;folk art;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J523.4;TS935.5

A

1671-9743(2017)04-0013-03

2017-01-20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阜南柳编工艺美术创新研究”(SK2015A130);阜阳师范学院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rcxm201703)。

李向兵,1981年生,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美术教育等。

猜你喜欢
柳编柳条非遗
柳芽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拔河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非遗柳编展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