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理论剖析

2017-03-10 12:30林丽英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能源环境

林丽英

生态现代化理论剖析

林丽英

作为生态资本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生态现代化企图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技术革新、市场生态化转向、生态政治变革等举措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为目标。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这三个举措对实现目标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生态现代化理论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局部地区缓解生态问题,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

生态现代化;批判;生态技术

伴随资本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严峻,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愈演愈烈的生态环保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理论上反思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在实践中尝试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这些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机制共同组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架构下,以经济技术革新为主要手段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渐进性解决思路与实践,可以整体概括为生态资本主义。”[1]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生态资本主义可以具体划分为四个主要流派,即生态现代化派、绿色国家派、环境公民派权和环境全球政治派。其中,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最大,它认为“通过市场经济竞争和有能力国家推动下的绿色革新就可以不必对现行的经济社会制度结构和运作方式做大规模或深层次的重建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兼得或共赢”[1]。因此,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前提,一个目标和三个举措。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和共赢的目标以及发展生态市场经济、生态技术革新和生态政治变革等三个举措。生态现代化理论经过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现今已成为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环境治理与环境变革的理论基础,在全球范围得到推广和应用。生态现代化理论能否在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前提下通过三个举措来实现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做出了否定了回答,本文将集中论述。

一、批判市场手段的有效性

市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历来备受推崇。市场经济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以价格的高低向市场主体发出信号,让生产者据此做出决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近代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时,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部可以利用的经济手段和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方法”[2]、“只要在经济决策中赋予环境以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3]这是一个用市场杠杆修复被破坏的环境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现代经济制度按照生态理性进行改革的过程。将外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做法包括通过排污收费、征收环境税等实现产品生产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防止污染、回收利用等。不可否认,发展生态市场经济的这一举措明确肯定和赋予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及其组合以“资本”的价值,并试图在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体现与实现“生态资本”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中防止污染、节约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希冀通过市场的生态化转向就能解决环境问题,明显高估了市场的作用。

(一)市场不能合理衡量出自然界的价值

从横向来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而且某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人类至今并未完全辨识。从纵向来看,自然资源的维持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环境价值,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本身很难进行估价,更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尺度进行分析。显然,生态现代化的支持者只看到了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他,而且在对资源环境进行经济分析时,也只是从当代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做出判断,这必将导致极大低估资源环境的价值。市场经济的时间视野具有有限性,自由市场的价格“只能反映当前存在的消费者对相对估价所发出的信号,而无法反映那些还没有出生的消费者对相对估价所发出的信号。”[2]153因此,市场的价格机制衡量商品价格的功能是短期有效的,它更加看重商品现在的而不是将来的价值。归根究底,“自然不是商品,任何试图把自然看作商品和让自然从属于自我调节的市场规律的做法都是非理性的,都会由于自然赖以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即再生产能力的丧失而导致生物圈的严重破坏。”[3]33生态市场主义试图用价格机制去衡量自然界的价值,这无异于尝试量度不可量度的东西,是非常荒谬的。

(二)市场不能将外在成本内在化

市场既然不能合理衡量出自然界的全部价值,那么,市场机制当然就不能从根本上将环境成本内在化。而且,希瑟·罗杰斯还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复杂分工和整体性也决定了将外在成本内在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想通过把所有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纳入商品成本的办法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定价,我们无法想象它们会有多么昂贵。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成本的界定。假定要计算一袋烤薯片的成本,我们从哪开始?是从薯片厂呢,还是从红薯地?仅仅考虑农夫生产红薯所用拖拉机的环境成本就够了,还是要考虑美国为支配全球石油市场而开辟的战场(以便为拖拉机供油)的环境成本?谁有权威来确立或监管这一计算成本的复杂过程?要是把地理因素考虑进去,就更加复杂了。全球市场日益联为一体,如果美国的政治家决定把环境的外部成本纳入产品中去,而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家不打算这样做,美国企业会接受吗?所谓通过市场将外在成本内在化的观点听起来似乎在理,实际上却是不可行的。”[4]

(三)实施举措有失公平

为了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生态现代化的支持者坚持“污染者负担”的原则,针对部分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征税。例如征收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这些征收环境税的举措看似非常公平,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在生态环境自净能力范围的排污行为并不会破坏环境、对环境构成威胁,只有当人们向自然环境倾倒的污染物超出其自净能力时,才会表现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根源是企业的逐利行为。它们作为当前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环境污染的主要负责人,在其中攫取了巨额财富,本应该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当中承担主要责任。而对于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已经需要承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身体的伤害,如果还需要和资本家集团负同样责任,承担生态治理的成本,那这些举措就是有失公平的。环境税也就沦为了表面上公平,而实际上保护企业家既得利益,并谋求环境治理资金的好听的谎言。

“生态现代化理论”只关注改善已经出现了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而不思考生态环境破坏背后的动机,也拒绝或不接受环境保护动机的道德追问与批评。它们忽视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采取一种简化主义的方式对待自然,“自以为一切事物都有价格,或者说,金钱是所有价值的最高体现”[3]25,这种情形即是马尔库塞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的“商业化的自然”。它指引人们用商人的眼光看待自然环境,仅仅用交换价值来看到动植物,导致大自然越来越屈从于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大自然的地位和作用极大地缩小了。正是这种从商人的角度看待自然界的行为,最初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如今又成为了庸俗经济学家保护自然环境的手段。生态现代化的提出从某个层面上说明了资本主义极度功利、商业化和反生态的本质。针对这种将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给自然资源定价的行为,马尔库塞很明确地指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经济理性肆虐的地方,生态理性很难发扬光大。所谓“商业化的自然观”,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届时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支付更高的费用来合法地污染更多的环境”[2]151。

二、批判技术手段的有效性

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提升、能源利用方面的革命和经济的迅速腾飞。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资本主义的政客和技术官僚们很自然地将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的改进上,认为通过改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同时,现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能通过技术应用得到处理和改善。也就是说,在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时,“技术的魔杖最受欢迎,似乎可以提高改善环境又不影响资本主义机器顺利运转的可能性”[3]86。那么,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摆脱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开能源危机的死结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一)技术运用存在杰文斯悖论

“杰文斯悖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描述的一种奇特的现象,即技术的改进虽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对该种资源的需求会有所减少。杰文斯论述这一悖论首先是为了反驳他生活时代一些人对煤炭使用情况的美好设想。在《煤炭问题》中第七章“论燃料经济”中,杰文斯指出:“任何制造行业的进步都会刺激其他许多行业的需求,并最终直接或间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蒸汽机的每一次成功改进都进一步加速了煤炭的消费。”[3]88-89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杰文斯悖论在今天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仍旧存在。在美国近五十年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位总统都努力寻求实现能源独立。例如尼克松在就职宣言中提出生产几乎无污染的汽车,承诺到1980年实现能源独立;福特的独立蓝图计划指出1985年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并发起了重新发明汽车的计划;克林顿宣布实行新一代汽车合作项目;小布什资助氢燃料汽车和插入式混合汽车的研究课题;奥巴马实行能源新政等。这些计划或项目的实现依赖于通过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并提高其使用比例。几十年间美国在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方面进步明显,甚至“美国光伏太阳能发电成本已能与火电比肩”[5],但能源独立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相反到“2007年美国石油进口已经增加到1250万桶/天”[6]。而且,“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发布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从全球角度看,自1999年以来,美国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中国位居第一,高达每日1890万桶。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需求日增加40万桶”[7]。“对此,BP首席经济学家ChristofRuhl的解释是:(美国能源)消费增速是由美国工业扩张所引发。”[8]

(二)新技术的运用与普及存在能源赤字

能源赤字是指生产新能源或者将不可直接利用的能源转化成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的过程中消耗掉的能源远远多于它能够生产出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的情况。能源赤字的存在意味着没有能源利润。至今为止,能源赤字的现象在利用新技术开发和使用新能源以及环境治理时都普遍存在。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随着人类将容易开发的能源开采殆尽,不容易开采的矿藏的净能源值是在下跌的,继续开采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为此所耗费的能源会更多。由于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循环利用是必需的,而且减少原材料的数量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但循环再利用的过程需要花费能源、劳动力与其他原材料(如果增加使用人力和畜力,可以做的更多)。对于可再生的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情况也是一样的。核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资产阶级所推崇,人类也能够通过技术的改进降低它的危险性,但铀却是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时间有限,而且随着铀矿的开采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铀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当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大量优惠政策以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和普及。但这些补贴和优惠来自于整个经济体系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大部分又是靠传统能源创造的。此外,由于技术的改进,一些国家的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在即使没有政府补助的情况下仍旧能够以较有竞争力的成本价格与天然气和火力发电形成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建造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站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能源,又如何指望前者能够完全替代后者呢?至于将海水变为淡水、将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则更由于能源赤字而只能是美好的幻想而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同样存在能源赤字。在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技术并没有根本解决环境问题,而只是实现了一般的、局部的和有限的转移。例如,温室效应催生了所谓碳捕捉和储存技术,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却又面临着寻找适合的山洞和岩石来封锁液化二氧化碳的难题。再如,某些广告鼓吹使用燃料电池的汽车无排放物,现实情况是在其他的地方存在为生产氢和燃料电池而产生的大量的有毒物质,信息通讯技术也是类似的情况。这就使得在环境治理方面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等人们把一种污染物控制住了,另一种污染物又成为问题。

(三)技术政治化导致唯有符合资本主义利润的技术才能得到推广和运用

技术政治化是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受到政治的限制、制约、影响和改变的现象。虽然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产生,但国家一旦出现,技术便开始被意识形态化,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交织在一起,成为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目的、转移和后果都与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利润有关。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技术的命运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带来利润和经济增长。如果能,那么资本家阶级就会鼓励和支持;相反,则会打压和抑制。当然,何种技术会被选择成为维护统治和获取利润的工具则会不断改变。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21世纪伊始,核能具有绝对的威慑力,同时也是一种能够带来高额利润的硬技术,因此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支持的技术类型之一。而近十多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出现导致绿色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成为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大力投资和支持绿色技术的发展。“据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首席顾问专家技术支持组统计,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奥巴马政府在其提出的‘绿色振兴计划’中,将建立15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研发基金’,在未来10年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使整个社会经济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增长。”[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绿色技术方面的大量投资不是由于向往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是出于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获胜的考虑和对经济利润的追求。这进一步说明,科技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它究竟给人类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祸,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这正如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所认为的:“仅仅依靠科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消除公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现代的所有人,都必须在自己生命的内部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10]

三、批判政府手段的有效性

生态现代化主张“参与—治理”型的生态政治模式,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肯定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不可或缺性,当然,他们反对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极权主义和环境管制。政府应该采取更加分散、灵活、交互的行政模式实现环境治理,实现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制向分权式、灵活性的协商民主的行政管理的转向。而且他们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在实现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人力投入,达到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和环境难题的目的。国家可以通过大力投资和发展生态技术和生态工业,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吸收大量就业。例如,奥巴马的能源政策就可以清楚看出其刺激经济和增进就业的意义。我们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8年主持撰写的《打破气候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中也能看到通过投资发展新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增加就业的计划[11]。

(一)刺激经济不能解决生态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2008年次贷危机,尽快实现经济的复苏,对国内经济政策和制度运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其中就包括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革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掀起再工业化浪潮,将再工业化的重心放在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特别是“绿色经济”的发展上[12]。但这些新变化和新举措不可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的是经济萎缩的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刺激经济只能带来消费社会和滞涨等现象,这本身就是生态问题的元凶之一。

(二)顶层设计的“绿化”与“资本主义”维度不相容

人口的增加、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价值观、科学技术、人的需求或观念、工业主义等只是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因素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后才成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变革,零打碎敲并不奏效。当前,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严峻及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导致资本主义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一定的变革是完全可能的,现实的情况也的确如此。美国、日本、瑞典等都颁布了系统完整的环保法律法规,欧盟、美国等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经济,巨额投资于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研发项目。这些变革和项目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共赢,不如说是为了资产阶级垄断集团服务,以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利益。对此,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曾指出:“列入奥巴马计划之内的庞大绿色支出,是用于长期技术项目的。这在促进就业方面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奥巴马的上述支出主要是用于产业补贴的。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被提出的举措与其说是绿色凯恩斯主义,不如说是‘绿色熊彼特主义’,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新技术刺激投资。”[13]刺激投资的结果仍旧是服务于经济增长和满足垄断集团的利益。一旦这种绿色发展与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性相矛盾和冲突时,他们就会立刻放弃它。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新一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巴黎协定》的态度表现得尤为充分。“特朗普打算推翻奥巴马政府的环保政策,认为这阻碍了经济,退出巴黎协议是计划的内容之一。此后他又表示,如果协议条款能变得对美国有利,他也不反对留在协议内。”[14]可见,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等环境问题上,美国并没有表现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担当,而是怀揣着自私自利的心思来做出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资本运行的逻辑就始终存在,就不可能进行政治经济的彻底绿化。由此,弗雷德·马格多夫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断定:“考虑到商业利益对经济、国家和媒体所施加的权力,要产生他们所反对的根本变革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要拥有一个合理的、生态理性的能源政策、卫生保健制度、农业和粮食制度、工业政策、贸易政策、教育等等是不可能的。”[15]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生态现代化并不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克服生态危机,为什么“生态现代化理论”颇受欢迎呢?首先,“生态现代化理论”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它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空不均衡和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有关。它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工业化之路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反思,更是其适应世界绿色发展潮流的集中体现。其次,“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出现有一定的积极性。它看到了市场、政府和技术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于促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颁布绿色的政策并进行相关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实践借鉴。因此,它对于实现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性是有选择的。或许生态现代化能够减轻资本主义某些地区生态危机的程度,但这种局部的生态美好是通过“帝国式生活方式”的霸权,使其他一些地区成为污染“重灾区”的代价获得的。很明显,在当前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资源获取、环境管理和治理制度和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它的后果常常是发达资本主义的令人欣喜的“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可悲的“垃圾场”。此外,“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西方,不可避免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由此产生了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总之,作为生态资本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生态现代化理论”有一定的有效性,却不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对这一理论进行反思与借鉴的同时,需要剥离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注入环境破坏的伦理道德考量,并注意其理论的适用性。而对于包括生态现代化在内的生态资本主义的未来,乌尔里希·布兰德指出:“它只是漫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或许是一个我们目前很难预测其时间长度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既要正确认识其反生态和社会不公正的本性——就像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早已阐明的那样,又要在这样一种历史性进程中积极寻求综合性的‘社会生态转型’的机遇或可能性。”[16]

[1]郇庆治.21世纪以来的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2).

[2]〔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48

[3]转引自〔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

[4]转引自刘珍英.生态资本主义及其根源[J].理论视野,2014(4):32-35.

[5]美国光伏太阳能发电成本已与火电比肩[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4(4):11-13.

[6]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会成功吗?[EB/OL].人民网-市场报,2009-04-06.

[7]克里斯托夫·鲁尔,第二十一世世界石油大会BP公司发布《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通过客观的能源市场数据、对全球能源市场变化及发展动态给予了评述[J].世界石油工业,2014(4):12-19.

[8]BP:全球原油市场大变美国消费量15年来首超中国位居第一[EB/OL].华尔街见闻,2014-6-18.

[9]大国抢占绿色经济竞争制高点 [N].经济参考报,2009-09-03.

[10]〔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

[11]管清友,应如何看待美国奥巴马能源新政[OL].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energy/news-337549-1.html.

[12]邢文增,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及其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27.

[13]John Bellamy Foster.Marx’s Ecology[M].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14]特朗普称巴黎气候协议对美国不公两周内将宣布决定[N].路透晚报,2017-04-28.

[15]Fred Magdoff,John Bellamy Foster.What Every Environmentalist Needs to Know About Capitalist[J].Monthly Review,Vol,61,2010.

[16]张清俐.让谁吃下污染:“绿色资本主义”的回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13(737).

Critique of the Theory of Eco-modernization

LINLiying

As one ofthe main schools ofEco-capitalism,the theoryofEco-modernization attempts toachieve the win-win result of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aintainingthe capitalist systemthrough innovation in ecological technology,as well as change in market and politics.Because ofthe limitations ofthese aims within the capitalist system,though Eco-modernization theory can eas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 local area,it cannot overcome the ecological crisis fundamentally.

eco-modernization;critique;ecological technology

X-0

A

1003-1502(2017)04-0048-06

林丽英(1986-),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讲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邮编:510275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能源环境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环境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