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比较研究

2017-03-10 10:41
环球市场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资产会计准则

李 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金融工具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比较研究

李 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是IASB和FASB联手启动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引入了一套更具逻辑性的分类和计量方法,一套单一的、具有前瞻性的“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以及一套发生了实质性变革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而中国财政部于2016年8月也先后发布了金融工具等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意在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预期损失模型脱离了会计传统的发生观念,试图预计未来,是向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要求靠拢。

金融工具;预期损失模型;寿命周期法

一、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把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尤其是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应对外界压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底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改善财务报告质量。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从而完成了综合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个环节。改进后的IFRS 9引入了一套更具逻辑性的分类和计量方法,一套单一的﹑具有前瞻性的“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以及一套发生了实质性变革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IFRS 9将替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在2018 年1月1日及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主体可以提前采用该准则。而中国财政部于2016年8月也先后发布了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会计﹑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意在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本文将着重研究和比较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变化。

二、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

对于金融工具减值,此前IAS 39以及我国尚未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已发生损失法,而新的IFRS 9则使用预期损失模型。

1、已发生损失模型

该方法确认的是由已发生减值迹象,即触发事件(triggering events)导致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损失,在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证据显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将减少,并且损失能够有效估计时才可确认减值,不具备已发生证据的未来可能损失则不包括在减值范围内。

已发生损失模型体现了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观”,以客观证据为基础,除减值迹象和历史数据的选择等少数方面外,整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相关资料的获得也相对容易,在经济衰退时则倾向于多提准备而低估资产和损益,存在较为明显的顺周期性。

2、预期损失模型

该方法提出,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应该在初始确认时即估计其未来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并据以确认减值。此后的每个计量日需要对预计现金流量的估计进行修正,由此产生的金融工具账面金额的调整应在初始确认时或以在寿命期内分摊的方式计入损益。

在具体操作上,IFRS 9将减值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时,仅需就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估计并确认,利息收入的分摊暂时不必考虑信用损失调整。第二,当信用风险显著上升时,需要对金融工具整个寿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估计和确认。第三,当信用风险进一步上升,达到信用损失级别时,对这部分金融工具,不仅需要确认全周期预期信用损失,利息收入也要按损失调整后的金额进行分摊。

这一方法在相关减值迹象发生之前,预先估计并确认损失和提取相应准备,因此称为预期损失模型;并且在初始确认时即预计金融资产整个寿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未来损失,因此也可称为“寿命周期法”(over the life)。这一模型试图消除延迟确认损失的弊端和会计信息的“顺周期”效应,根据各期对预期损失估计的变化调整减值,可以使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更为平滑。但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主要因素皆由报告主体自行确定,因此该方法内含较强的主观性,也易被用于盈余操纵,且在使用主体内部的不可观察输入值时尤为明显。

三、预期损失模型的政策含义

IA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试图对未来做出预期,实际上是向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要求靠拢。IASB建议将IAS 39范围内的所有金融工具分为两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中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此要求会计信息相关(Relevance)和真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而符合这一目标的会计信息也可以满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概念框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更强调市场的价值决定作用和会计信息的中立性(Neutrality)。金融监管虽然也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与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立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保护消费者(存款人)利益,因此格外强调审慎性(Prudence)。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出现矛盾时,金融监管通常要求审慎性优先。

IASB不支持对金融资产全部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适用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等金融资产。预期损失模型偏离了会计“已发生”的传统观念,根据对未来做出的预期估计减值损失,目的是为了降低金融资产计量的顺周期性,偏重于监管要求的审慎性,但在预计损失的方法上体现了对几种预期损失模型的折中。

四、结论

通过研究预期损失模型提出的背景及其计量方法,表明预期损失模型放弃了根据已发生损失模型中的触发事项来确认减值,损失的确认时间提早。目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后的外界压力,降低金融资产计量的顺周期性,偏重于监管要求的审慎性。预期损失模型主要考虑了银行等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操作上的复杂性和由此导致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在一般企业中的应用。以预期未来作为确认资产和损益的基础,与会计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和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基本观念冲突。

[1]杨海峰.2009.IASB与F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联合改进项目的背景、进展及评价.会计研究,8:24-30.

[2]郑伟.2010.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基于对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的分析.会计研究,5:17-24.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金融资产的分类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