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2017-03-10 22:57伍志燕
理论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等七个方面。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是,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不能扩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范围、不能在封闭中发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应避免教条化和简单化。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国家政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有效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围绕这一任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又为我们今后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风风雨雨,既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马列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化的产物,为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保障。党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加强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首先是通过各级党校和干校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使他们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如《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1951年)规定了各级党委宣传部的职能,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展开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1952年)规定了学习的内容、政策及对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纠正及批判;《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1998年)对“三讲”教育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作了明确规定。其次是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不断清除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如《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1950年)要求严格整顿全党全军的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进一步巩固干群关系;《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1951年)提出以三年的时间进行一次整党,要求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形势下,亟需提高党员的素质,加强党建工作,以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明确规定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出了重要部署。再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围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活动进行了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又相继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开辟了党的政治生活新常态和社会主义教育新篇章。另外,党和政府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1952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等文件,强调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首要地位,要求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关注当今国家形势和政策作为政治学习的重要任务,等等。这样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队伍,为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方向和目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常抓不懈。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党的内部就存在不同的党派、不同的路线的论争。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进行谈判,在本质上则是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建国伊始,党为了组织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清剿,消除旧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肃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思想残余意识。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党的宣传工作要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传播的奴化思想、封建主义长期残存在人民中的剥削思想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买办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人民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1950年)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消除奴化的、买办的、封建的思想残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不复存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得以确立,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余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依然存在,不同政治派别的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甚至有时是激烈的。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这根弦仍然松不得,否则各种反动的意识形态就会死灰复燃,从而削弱或动摇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所以,“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从1951年到1955年,党先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对封建主义文化毒素、资产阶级唯心思想的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等等。在上述批判中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同于一般的阶级斗争,“这种批判,应该是充分说理的,有分析的,有说服力的,而不应该是粗暴的、官僚主义的,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对错误思想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始终保持警惕态度并对之进行有力批判,这对于防止各种资产阶级流毒的传播和封建主义的复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认识的偏差和学术见解的分歧也上升为政治问题,动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使得意识形态泛化,导致了这种批判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进行公正的评价,恢复了党的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进入21世纪,国内学界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针对上述思潮,党的重要刊物(如《求是》、《红旗文稿》)和重要媒体(如人民网、党建网)及时“亮剑”,对上述思潮的历史渊源、主要观点、理论实质及现实危害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

(三)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政党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意识到“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执政党的基本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要体现在党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改造旧学校、兴办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舆论媒体机构。严格禁止私人创办新闻媒体,一些专业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必须接受党的统一领导,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顺利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1949年8月,中共中央将《人民日报》正式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同年12月,将新华通讯社调整为国家通讯社,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强调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出了“党校姓党”、“文艺‘二为’”、“讲好中国故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一系列观点。此外,党中央通过新闻、报纸、网络、广播、电影电视、学校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明显增强。以上措施确保了意识形态阵地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遏制西方各种思想流毒的渗透、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识形态必须既要反“左”又要反“右”

建国以来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曾经存在“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所谓“左”是指“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其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盲动主义;而所谓“右”是指那些“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的东西,它的倾向主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全盘西化”,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来改造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自上而下解放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也出现了空前繁荣,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中心工作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中,邓小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需要反“左”警惕“右”、防止“右”。正如其言,“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党的十二大之后, 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党采取的方针是反右防“左”为主,同时警惕以“左”反右。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左”的倾向有抬头之势,于是果断地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110页。其实,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码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较有许多的不同点”*刘建武:《中国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梦》,《东岳论丛》2016年第1期。,说到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都有计划和市场。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党的十四大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出了深刻的总结,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坚持以“三个有利于”判断是非得失,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所有制崇拜”、姓“公”和姓“私”的问题上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要防止“左”。此外,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所谓“四个如何认识”,是指“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82页。以及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所谓“三个解放出来”,是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体现,又是防止“左”警惕右的思想武器,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和观点。为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以及封建残余文化的污染,党中央在1986年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年之后,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是处于不同步状态,两个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110页。。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我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将“两手抓”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涵和深刻寓义,涵盖了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领域。例如,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政治建设;一手抓思想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反腐败;一手抓发展生产,一手抓教育人民,等等。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党汲取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深刻教训,再次强调“两手抓”的重大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59页。这一论述直接把精神文明进步看作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四大前后,针对“所有制崇拜”、 姓“公”姓“私”的问题,党中央果断地提出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一全新命题。进入新世纪,我党进一步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而且还要抓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抓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还要抓生态文明建设,等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实质,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六)以人民为中心,“破”“立”结合

在建国初期,革命性和批判性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社会主义就是“红”和“正”,只有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及搞平均主义才是社会主义。其实不然,这种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极不相符的。为此,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一光辉论断,破除了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极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破”、“立”结合的原则,破除了消极、落后的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新思想新理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入,我们党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人民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等客观事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党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找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密切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方略,重视意识形态“破”“立”结合,根据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正确的纲领和政策,进而教育并引导人民群众,使他们认识到党的政策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七)建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防止“和平演变”

建国以来,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阵地。邓小平同志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实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舆论战。西方国家企图从思想领域打开突破口,以瓦解社会主义阵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在苏东剧变之后,出现了一股“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的狂潮。这种狂潮的意图无非就是以西方资产主义为轴心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告诫全党,要识别和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抱有忧患意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党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战略,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这些思想都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水泥”黏合剂的作用,抵御了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在十八大报告中,党初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又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总之,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挫败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代启示

建国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建设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给我们今后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悬空的,而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这句话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它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分配交换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我们曾经将经济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后来在一段时间里却逐步片面地夸大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作用,只要意识形态而不要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片面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批特批“唯生产力论”,这些观点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204页。这种夸大和扭曲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的复杂局势,光靠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是不行的,必须要用坚实的物质基础作后盾来证明社会主义比其他社会制度优越,“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204页。。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关注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内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调整以及和谐利益关系的构建。

(二)不能扩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私有制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国内敌对势力还企图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进行颠覆,意识形态领域空前复杂。社会主义新生政权与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社会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所以,时刻警惕各种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好意识形态建设中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只能耐心地进行引导、说服,通过典型示范、激励机制、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一方面,如果把纯学术性的东西当作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来抓,把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不同理论和观点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就会导致“左”的错误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片面地强调意识形态的学术性而忽视政治方向,就会让敌对势力钻空子。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原则问题。同时,意识形态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在开放的、变化的大环境中接受考验和检验,从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封闭中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被教条主义化,许多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被当作“毒草”、“毒瘤”被拔除,曾经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怪论,“两个凡是”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关于姓“资”姓“社”、姓“公”姓“私”问题的争论,都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思想领域受“左”的影响,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探索创新。显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能够体现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众多的意识形态中谋取一席之地,必须积极防御其它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但这种“防御”并不等于禁锢自己、封闭自我。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交流上,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视同洪水猛兽,唯恐它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什么危害,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既不请进来,也不走出去”的策略,意识形态完全是在封闭中发展的。此外,以前我们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种全盘否定、完全抛弃的批判,没有双方的正面交锋。这种缺乏正面交锋的批判,既不能完全击倒对手,也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阵地。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来不固步自封,都是在与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并要在对一切非社会主义或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四)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应避免教条化和简单化

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普遍化、人民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是抵制西方反动意识形态入侵、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存在教条化及行政化等严重问题,片面化、抽象化、口号化等倾向也比较严重。一说学习,无非就是开会念报读文件;一说宣传,无非就是贴标语喊口号抓典型;一说教育,就是自上而下的“填鸭式”灌输;一说加强建设,无非就是多组织几场文娱活动等,不敢接触雷区、盲区、敏感区,对政治敏感的话题不敢正视矛盾、正视现实,不善于做思想工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了说服力,也失去了受众。这种宣传教育往往是教育者居高临下,官腔十足,说教意味浓厚、语言生硬呆板、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亲和力,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者缺乏对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状况的了解,缺乏对人民群众的需求的了解,也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明辨是非能力的了解 ,致使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事实证明,科学理论的实现程度,与人的价值需求密切相关,“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因此,意识形态建设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回应人们的现实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需要对人民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无情的打击和批判。只有这样,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才能站稳根基,超越并最终扬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责任编辑:魏 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KS058)、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寓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ssd09)的阶段性成果。

伍志燕,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D616

A

1002-3909(2017)03-0054-0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