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反日伪“三年治安肃正讨伐”的策略研究

2017-03-10 22:57王广义
理论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联军伪军抗联

王广义,张 宽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东北抗联反日伪“三年治安肃正讨伐”的策略研究

王广义,张 宽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东北抗战掀起新高潮。为此,日伪军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以军事讨伐、政治诱降、经济封锁对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相应地,东北抗日联军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讨伐”斗争,给日伪军以打击,配合了全国抗战的发展,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东北抗联;“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反“讨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各个反满抗日组织的主体力量和领导力量,尤其是进入1936年后,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掀起新的高潮,严重威胁着日伪当局在东北的殖民统治。迫于此,1936年3月,日本关东军发布《治安肃正三年计划》,企图在此后三年内彻底肃清、镇压“在满共产党”和抗日联军等一切反满抗日力量。与之相呼应,伪满洲国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要纲》,企图“以三江、滨江、吉林、间岛四省及安东、奉天两省部分地区为重点”*《満洲国治安粛正計画大綱案》(昭和11年4月-14年3月)、《満洲国内治安粛正目標预定表》(昭和11年4月-14年3月),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档案。,从军事讨伐、政治诱降、经济封锁等方面对抗日联军展开疯狂“讨伐”。相应地,东北抗联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讨伐”斗争。

一、武装反抗日伪军事“讨伐”

日伪“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期间发动了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和三江“特别大讨伐”两次大规模“讨伐”。抗日联军以游击战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反“讨伐”,打破了日伪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的企图。

(一)灵活使用游击战术

就战略战术而言,抗日联军曾一度采取非常不利的阵地战,“以我们非常落后的军事技术与物质条件与敌人的优越军事技术与犀利的武器相碰”*李延禄:《论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奋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华美》1939年第47期。,因此遭遇很多失败。经过长期实践和汲取失败的教训,抗日联军开始掌握和灵活运用游击战术。

日伪在“讨伐”抗日联军时,将“军队分为守备队与讨伐队,守备队专门守城市、铁路、汽车路及各种重要军事之点,依凭着工程,不出发或很少出发的;讨伐队则专门出发,去打抗日义勇军,并且利用自己运输上技术上的优势,对各地游击队采用各个击破”*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面对分工如此明确又装备精良的敌军,抗日联军采取“最优秀,最巧妙,最神奇的战术——游击战”,“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利用自然地理及气候等条件和广大民众的力量”*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之抗敌战术》(一),《战线》1937年第8期。,展开反日伪斗争。作战时,抗日联军“主要的是灵活,不是以力取,而是以智袭,出奇制胜的把敌人打退(绝不是硬碰的战法)。如改变交通路线,利用地形决定最适合的阵势等;不用正面冲突的方法,而利用敌人的弱点,用袭击、侧击、夹击、散击埋伏等法以战胜敌人”③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之抗敌战术》(一),《战线》1937年第8期。。对此,一位负责担任北满方面“讨伐”工作的日伪将领曾这样描述:“吉林省的‘匪徒’讨伐工作,实在是困难已极。例如当我们据报某处某村发现‘匪贼’的‘党徒’地踪迹,我们当然马上派‘讨伐队’前往,可是既至,则所谓‘匪贼’或其‘党徒’的踪迹,竟渺如黄鹤。他们大概听到‘讨伐队’将要来临的消息,一部分立刻即不知隐到什么地方去了,一部分则早已摇身一变而成为和平的乡民,令人真伪莫辨。可是待到‘讨伐队’撤退的时候,就必然会受他们突然的袭击”*马古城:《八年来的东北抗日战争》,《东方战友》1939年第5期。。东北抗日游击队灵活地在东北大地上同日伪军斡旋斗争,“敌人来我们走开,敌人退去我们回来”*中共北满省委员会、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节录),《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

“东北抗日联军所以能够在强敌长期包围之下,未被消灭,反而能够经常取得胜利,击败敌人,并且得到很大的发展”,“灵活的运用游击战术,在军事上是有决断的意义”⑥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之抗敌战术》(一),《战线》1937年第8期。。在日伪发动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时,抗联第2军主力及1军2师与日伪军2.7万余人,作战百余次,毙伤俘日伪军8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419页。。在1938年秋冬反“讨伐”作战中,抗联一路军与日伪军警察部队1.5万余人,在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战斗15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警1200余人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419页。。其间有许多英雄故事产生,如小孤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十二烈士、“八女投江”等。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反“讨伐”

抗联在反“讨伐”作战时,通过袭击敌方集团部落、公路铁路、金矿煤矿和日伪军据点等,以打破日伪“讨伐”计划。

袭击“集团部落”。日伪以坚壁清野的方式对集团部落居民发放居民证和通行证,对无证者处以刑罚,从而切断共产党同民众的接触,使得抗日联军很难保证生活物资,特别是粮食以及衣物的供应,这是其“扼杀抗日武装力量的特别措施”。但日伪力量较为薄弱的“集团部落”也成为东北抗联获得武器和粮食等物资的重要来源地。抗联事先将政治工作深入到“集团部落”中,利用各种方法将群众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在攻打“集团部落”时,内外结合,仅在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三江省、牡丹江省“集团部落”被袭79次*《三江省地方ニ於ケル匪賊ノ活動ト其ノ対策》(后编),1938年2月,第40~41页。。

袭击铁路公路。据统计,1937年9月末,三江省各县警备道路、桥梁架设共完成588公里,完成率达72.9%*《一九三七年九月末三江省各县警备道路、桥梁架设进行状况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附录二,1995年版,第212页。;到1939年,警备公路的建设总数达到了168052公里。“敌人则用铁路网与公路网的政策对付抗日联军,他能很快的调动兵力,增援各地,并不感觉困难并且缩小了抗日联军的活动范围”*杨松:《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华美》1939年第47期。。为克服困难,抗日联军不断破坏这些交通线。据记载,从1935年到1939年,敌方铁路“共受到抗联袭击76次(地方人民武装除外),日军被打死73人,重伤57人;伪军被打死45人,失踪14人,重伤65人;被俘日本军17人、伪军5人。放走中国劳工426人。烧毁工地房屋6栋,缴获武器、粮食、食品、衣物等物资32批”*《吉林省志·交通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此外,还有袭击敌方煤矿金矿、日伪据点等,如1937年3月龙门炭窑伏击战斗,抗联第3军1、5师及少年连150余人,毙日军町田少佐以下20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1具、步枪10余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379、391页。;1937年6月庙岭据点进攻战斗,抗联第2军军部教导团和4师150余人,俘伪军2营全部,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步枪120支、手枪10支、子弹数万发,军需品若干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379、391页。。在反军事“讨伐”中,抗日联军对俘虏也是区别对待的。他们对汉、鲜充当日军翻译官的问完情况多杀之;对警察、伪军士兵教育后释放;对土匪改编或缴械*《磐石抗联记录:1958》,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页。。

二、反抗日伪政治“讨伐”

日伪意识到“对于共产党是无法以武力消灭的,要对共产党的社会基础——贫苦农民和反日民众一起实施政治、经济、思想的各项工作来破坏社会基础”,使“民众背离共产党,视共产党为敌”*《國内治安對策の研究》,1937年,第11~12页。。甚至日伪军警试图借鉴蒋介石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所谓经验来“围剿”共产党,企图通过建立“集团部落”,设置无人区,修筑警备道路和通信网、收缴民间武器等,切断抗联与民众的联系;企图通过普及保甲制度、建立伪自卫团、建立固定密探网等,“挑拨离间、以华制华”*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与之相对应,抗日联军通过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 巩固和扩大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第一, 建立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在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中,中国共产党就在东北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同时,要保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1934年2月,中央给满洲省委指示信中指出:为胜利开展满洲反日民族革命战争,“满洲党必须积极的参加―切群众的反日运动,广泛的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把散漫的自发的游击队在无产阶级政策的基础之上组织起来,成为尽可能统一的真正反日的武装,……只有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也就是真正实现在游击运动及各种革命群众运动中共产党的独立的领导,能够使满洲反日民族革命运动得到澈底的胜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123页。。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成立全国的抗日联合政府和抗日联军。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1936年2月20日,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等联合发布《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标志着全党、全国第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形成。“东北大多数抗日武装队伍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在各地变成中心的政治军事领导力量,抗日部队与人民的关系部分改善了,游击区域比较普遍的发展而不死守某个根据地,在不断和敌人作战中学会了游击战术的经验,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并锻炼出一些民族英雄”*吴平:《全国对日总抗战与东北抗日民族革命运动》,《救国时报》1937年第166期。。最盛时抗联正规部队达3万余人,为反“讨伐”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作战力量,严重扰乱了敌方的“治安肃正计划”。

第二,动员群众支援抗日。东北抗日斗争之所以能够在日本法西斯的严酷统治下坚持14年之久,根本原因“是有军民合作,精诚团结的深厚基础”*涞莎:《东北通讯——东北抗日联军怎样在斗争着》,《抗战儿童》(重庆)1940年第6期。,为此,抗日联军还将组织动员群众作为反“讨伐”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36年7月7日),《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76页。。

首先,在群众工作方面,抗日联军坚持“既着重抗日,同时也要在不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条件之下,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强调要“了解在反日区域居住的民众,为反日救国已经有了许多负担(例如派捐、特捐、食粮、供给等),如若对他们再课以五十元的金额车捐,不但过重,且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的记事》译文(1937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第7集,1955年版,第226页。,不把自身的困难强加到百姓身上。抗联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打死压迫人民的贪官汉奸等”*国:《战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解放》1937年第13期。。在打了胜仗之后将日伪从群众处掠夺的物品返还给群众,如夜袭前刁翎屯取得胜利后,抗日联军“把日寇和伪军向民间征集的春节‘礼品’——‘年份子’,即猪羊鸡鸭、白面大米都发还群众”*周保中:《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概况(草稿)》,《周保中文选》,昆明:云南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其次,加强宣传,争取群众的支持。抗日联军每“攻陷或巧占了任何一个村镇或城市,政治部必定马上召集民众,除去调查他们的生活情形而外,必得派一位最善说话的人登高讲演……原则上都是在指示民众们,怎样才能脱离这种亡国奴牛马不如的悲痛生活,怎样自卫,怎样帮助联军,有时演讲日寇的暴虐兽行如何残忍,于是常常讲的民众们痛哭流涕”*克辛:《东北抗日联军的非武器战》,《战线》1937年第10期。。在战争的间隙,抗联战士“常深入民间,帮助农民们挑水,打柴,带小孩,做杂物,更帮他们一起种田,借此常与农民谈论日军之一切暴行”*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与民众》,《华美》1938年第22期。,“尽可能的传布着‘只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才能得到安适的生活’的意义,‘都是日本鬼子,不然怎么会弄到我家破人亡唉!’‘总是中国自己人才能这样亲热,义勇军可以说是为咱们老百姓才在冰天雪地之中整年的和鬼子斗,咱们自然要尽力帮助的,也是帮助了我们自己’”*克辛:《东北抗日联军的非武器战》(二),《战线》1937年第11期。。经过不懈努力,民众加深了对抗日联军及抗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抗日联军的帮助也很多,如当侦探,送给养,买军需品”⑩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与民众》,《华美》1938年第22期。。

再次,将群众纳入统一战线中。不分民族和阶级,“只要对日本帝国主义表示不满和反抗的,就应该组织和团结他们到对日作战基本纲领的周围来(反日会、抗日救国会),必须提出更多具体的口号与要求来补充这个纲领;在农民中,要提出反对‘集团部落’,反对强制‘壮丁征兵’,反对‘十家连坐法’等”*《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决议》译文(1935年3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第7集,1955年版,第33、40页。,这些符合群众意愿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同时,为了从日伪军的魔掌中解救人民群众,抗日联军又提出“要用各种方法潜入‘集团部落’中,大胆明确的提出有指导性的具体斗争纲领,利用种种方法,发动他们的斗争”。在城市中“抓紧广大群众对日满匪贼的一切不满与愤恨的情绪,……大胆的运用统一战线,将各界真诚抗日救国的民族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动员群众,进行武装暴动。

第三,与国际共产主义者并肩作战。流亡在中国东北的朝鲜共产主义者肩负着光复祖国和民族解放的重任。“韩国共产党人,和爱国主义者,深知自己祖国的解放与中国及东北的解放是不可分离的。中韩人民,只有建立起来一个共同抗日统一战线,去反抗共同的敌人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侵略,方能有出路”*冯仲云:《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简史》,北京:青年出版社,1946年版,第18~19页。。因此,朝鲜共产党人踊跃参加中国东北的抗日运动,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同时,一些中国抗联战士也经常帮助朝鲜革命者,“将优良的枪械子弹分给朝鲜的优良射击手,将服装用品也尽先分给他们,并尽可能的用教育方法使他们切实的明了联军内的政治纲领,使他们觉得联军爱护他们胜过自己的兄弟”。也正因如此,在反“讨伐”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居然增加了大批英勇坚决的生力军,力量马上雄厚起来了。到了民国廿五年五月,抗日联军第二军中竟有半数的战士完全是朝鲜人”*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朝鲜战士》,《战线》1937年第2期。。他们在抗日斗争中贡献出了相当的力量。另外,苏联政府与人民也在日伪“讨伐”期间支持中国东北抗战,如默许抗联战士在不利情况下潜入苏联境内。在三江地区,苏联飞机曾轰炸了萝北、抚远、饶河以及同江等日伪占领各县,使日伪统治不断陷入巨大混乱中*《三江省国境情报》(1938年3月7日),《満洲国政況関係雑纂匪賊動静並討伐状況関係》,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甚至一些苏联人加入抗联队伍协同作战。

第四,争取伪军反正。东北抗联开展的争取伪军的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伪军、伪军家属及其亲朋好友等关系密切的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及对伪军的政策,打消伪军的顾虑。二是通过散发传单等方式培育和强化伪军的抗日意识。三是阵地喊话,在同伪军作战时,尽量避免直接作战,开展喊话。如1937年秋,抗联十军汪雅臣率领部队在五常县小南门至九十五顶子的行军途中,与日伪“讨伐队”相遇,抗联十军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并向伪军大声喊道:“没有满军的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最终,伪军回避战斗,消极应付,使部队得以全力攻击日军,最后歼灭了全部日军。李兆麟指出,针对伪满士兵问题,“不能轻举妄动,尽量争取大批哗变”*《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篯给抗联第三军第四师负责同志的信》(1937年),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3,第127页。。在抗联部队及各地方党组织宣传的策动下,一些具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伪满官兵开始起义倒戈,起到了良好的范例效果。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对党的忠贞不渝,是东北抗日联军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期间,受日伪军的封锁及全国抗战形势发展的影响,中共与东北抗联的联系被切断。1937年5月,吉东省委与中共中央代表的联系也被最后隔断,此后,东北抗联各军受所在地省委领导。在艰难地反“讨伐”环境中,东北抗联坚持寻求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络的机会。如1938年2月、6月,周保中曾经委托过Биплин(彼布林)同志转交报告和文件给驻海参崴的中共代表关系人Стаганнов(斯达甘诺夫)同志,第一次曾得到Стаганнов(斯达甘诺夫)书面回答。1940年3月,吉东省委代表周保中与北满省委代表冯仲云共同向中共中央作简单报告信,由Хабаровск(哈巴罗夫斯克)转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207页。。

1940年后,东北抗日联军逐渐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修整和训练。苏联军区远东代表王新林曾表示东北抗联应放弃中共的领导,建议抗联与中共党组织分离,与苏军合并。周保中等抗联领袖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他们认为中共党组织领导自己的武装力量是不可改变的原则底线,东北抗联是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尽管当时抗日联军的处境异常艰难,且迫切需要苏联的援助,但面对重大原则问题时,以周保中为代表的抗日联军没有妥协。否则,东北抗联将无法以中共为领导组织参与光复东北的斗争。

(三) 加强抗联自身队伍建设

“干部是推展革命工作的杠杆,是解决问题的枢纽”⑥《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207页。。为了培养和训练干部,抗联各军普遍采取了开办政治军事学校、组织临时训练班、举办政治研究班等形式。1936年春季,抗日联军在汤旺河地区开办北满反日联军总部政治军事学校,学员“都是从各军、师、团调来的连排级干部”,三军和六军的大部分军队负责人在此学习过。学校主要开设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主要讲政治经济学常识、中国近代史及毛泽东著作;军事课主要是讲解游击战术和人民战争思想等。这所学校“共办了三期,培养了近300名军政干部,在那峥嵘岁月里,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王明贵:《踏破兴安万重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同时,东北抗联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34年,东北抗日部队对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即:“实施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教育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政治教育,使人民革命军的战斗员和指挥员了解其民族的阶级的政治责任,与敌人战斗的意义,以及对于地方民众之民族的和阶级的友爱与仇恨,使每个战斗员成为最有纪律的自觉阶级战士。”*杨靖宇:《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节录,1934年6月16日),邓来法、贾英豪:《杨靖宇纪念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1936年9月,根据吉东特委的指示,抗联五军、七军普遍开展了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以政治讨论和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革命理论,教育战士“不抗日就只有世世代代做奴隶,牛马不如的亡国奴隶”,“抗日的工作是艰苦的,长期的,可是,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克辛:《东北抗日联军的非武器战》,《战线》1937年第10期。。此外,抗联各部队还时常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如抗联各部队经常利用行军战斗间隙时间教唱抗联歌曲、组织小演唱等活动以活跃气氛、鼓舞士气。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抗联的斗争,记录了抗联的生活,而且更主要的是它鼓舞了当时抗日军民的斗志”*李延禄:《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序言)》,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页。,比较著名的有《露营之歌》、《中朝人民联合抗日歌》等等。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抗联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这时期,抗日联军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号召群众加入抗联队伍,建立妇女会、儿童团、少年营、自卫队等抗日组织,执行作战、通讯、串联、送情报、散发传单等斗争任务。另外,在抗联队伍中,对地下工作和反间谍方面也有其方法。如一些队伍不准称呼姓名,互相称呼代号、报号或叫首长级别(如营长、连长等称呼)等,在敌占区地下工作和对已反正的伪军的政治工作都有特殊交流情报方法*《磐石抗联记录:1958》,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122页。。

三、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日伪“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期间实施的集屯并村、保甲连坐,不仅是对东北抗联的军事隔绝,更是经济封锁。“在临近游击区,(日伪)实行粮食统制,并限制布、鞋、盐等商品大批的买卖”*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严格限制商品的购买,对每个购买者用各种复杂的手续加以限制,“以免人民替义军购买”*克辛:《东北抗日联军与民众》,《战线》1937年第4期。。日伪规定:凡是以枪支弹药、粮食衣物等物资供给抗日联军或代为采购者,均以“通匪”论处。通过保甲连坐、“蓖疏山林”、“铁壁合围”等手段强化军事“讨伐”和经济封锁。另外,日伪一旦发现抗日联军贮存的粮食和物资时,立即将其全部烧掉,妄图以此消灭抗日联军。为了生存和斗争,抗日联军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第一, 依靠群众支援。为了将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东北,广大群众积极支援抗日联军,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联军送粮送衣。如抗联部队西征至汤原老游击区时,“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粮食送给我军。许多人还用肩扛、牛驮的办法载着粮食送了部队一段路程。当群众知道我军要通过小兴安岭时,便把驮粮食的三四十头役牛送给部队当给养”*《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等等。“便是穷到家,也愿意准备(其实是节食)了十天半月的粮食送给联军”,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支援抗日联军,“有的在收割庄稼时,将粮食留在地里,标上记号,让抗联去取。有的进城卖粮时,在路上偷偷扔下一袋子,让抗联的人带走。有的不顾风雪严寒往山里给抗联送粮食、衣物。有一年冬天,第7军战士棉衣没换齐,山里群众知道后,主动送去一部分棉衣和棉被。第10军在五常县尖山子的密营被日伪军破坏,粮食全部被毁,是东沙河子屯18位农民冒死给指战员背来了粮食”*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184页。。群众的大力支持是抗日联军异常艰难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抗战的关键。

募捐。“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和有力出力’的口号之下抗日联军去动员救国公粮和抗日募捐。工作方式是用游击队的名义,或派代表,或致公函,向各地著名大粮户索取,说以救国大义。同时在群众中大加鼓动,自动捐抗日捐及救国公粮”*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当时有很多爱国的开明人士,我们给他们去信就可能募捐”*于天放:《在军政大小写的报告》,《军政大学》1947年第10期。,如第4军“在活动地区衣食由自卫团、警察队、木材商等提供,而方正县大罗勒密木材商给予的援助最多。不仅提供3天量的食物,而且还提供蓝色满军衣服300多件、胶鞋300双,誊写板1个及其附属材料和望远镜1个”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184页。。而针对那些有粮不出、有钱不出的富户,“则一方面在群众中鼓动起来,反对他;同时,又用半威胁的方式,半强迫的方式,使其出钱出粮,如果毫不觉悟,则加以民族革命的制裁”⑤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此外,广大人民群众也为抗日联军募捐大量经费和物资。

购买。“在经济上,为着冲破敌人封锁,乃和城市内中国商人联络,私做买卖。商人以赚钱为目的,只要采取的办法恰当”⑥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因此,向商人购买枪支弹药也是一个获取军火的好办法。抗日联军经常“利用关系收买,或在民间收买私枪”⑦于天放:《在军政大小写的报告》,《军政大学》1947年第10期。,尽管收买的私枪远不如敌人的精良装备,但是在日伪的封锁下,能够购买到这种枪支也十分不易。

第二,抢夺或没收日军及汉奸的财产。抗联“去打小市镇,有时也打县城,去没收日寇及汉奸的财产、货物及金钱;去逮捕著名的汉奸取他们的款子。在打进城市前,预先预备好没收队和特务队,专门负责没收日本和汉奸的财产、金钱、货物等等”,“对于那些中国商人及和平的城市居民的财产则不没收”⑧杨松:《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解放》1938年第38期。,这样一来,既打击了日军及汉奸获得了经费,又在城市中宣传了统一战线的政策,抗日联军是专打日本人的人民军队。抗联经常袭击敌人的运粮火车、汽车等以获得物资。“日寇为抵抗抗日之游击队,派有大军,深入偏僻之山林,以图发现抗日军本部。然彼大军深入山林,势必携带大批食粮军火,以备应用,更由后方辎重队,陆续向前送输,抗日之给养,即仰给于此”*许宏:《抗日联军军火粮食之来源》,《东北呼声》1937年创刊号。。另外,东北抗联“有时进攻开拓团,消减了敌人,同时解决了被服”⑩于天放:《在军政大小写的报告》,《军政大学》1947年第10期。。

第三,从被策反伪军处获得。据敌方资料记载,抗日联军“鼓动‘满’军反正;煽动‘满’军杀害日本人的将校与顾问;然后携带完美的武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被策反的伪军携带武器装备加入抗日联军,为联军增添力量,此外,被策反的伪军还为抗联部队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日军将此总结为:“‘匪贼’的军械与弹药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满洲’的军队。此种‘满洲’军,可说是经常地从事各种各样帮助‘匪贼’的工作”*[日]伊东锐太郎:《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大华译,《华美》1938年第22期。。由此也可以说明,抗联对伪军的策反工作很成功,这就打破敌方“以华制华”的策略,为抗日增添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屯田生产。由于日伪的“讨伐”,从1938年开始,抗联根据地及密营陆续遭到破坏。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各部队开始屯垦生产,贮备给养,如1938年春,第7军独立团在老秃顶子种了几十垧玉米,还盖起了能住二三百人的房屋。又在深山里开垦数块向阳坡地,种上玉米、萝卜、土豆、白菜。日伪在虎林进行讨伐时,在独木河南面森林也发现抗联战士秘密种植15垧地的农作物*《管辖区治安月报》(1938年7月),《満洲国政況関係雑纂匪賊動静並討伐状況関係》,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抗联战士自力更生,用开荒生产所得度过艰难时期,打破了日伪的经济封锁。

为解决枪支弹药的困难,抗联凭借广大战士的智慧,自力更生,建立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如磐石县红砬子建立修械厂、那尔轰兵工厂、刁翎军械厂、小兴安岭叉巴气修械厂等等,这些工厂不仅能修理枪械,更能制造枪械,如第3军在依兰县前刁翎设有军械厂,每周能制造3支步枪、1400发子弹。除步枪外,后来还能成功生产手枪、冲锋枪、手榴弹等。为解决动力用电问题,抗联战士专门修筑了1条小水坝发电,“最困难的时候,就把木轮安装到支架上,挂上皮带,人力摇动带动机器运转”*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1936年到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积极的反“讨伐”斗争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的发展,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延缓了敌人侵华的进程,并减轻了关内及其他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穆 敏]

A Study of the Strategy by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against the Three-year Plan of Security and Pacification Duties

Wang Guangyi & Zhang Kuan

(School of Marxism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In 1936,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was set up and a strong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 came into being. Thus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northeast China reached a small climax. For this reason, the Japanese invaders and its puppet troops drew up a Three-year Plan of Security and Pacification Duties to "punish"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with military strikes, political inductions and economic blockade. Accordingly,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launched brave counterattacks militarily,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and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 Japanese invaders, pinning down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forces and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ver Japanese aggressors.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Three-year Plan of Security and Pacification Duties; Against punishment; Strategy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抗联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ADJ005)、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近代中国东北乡村相关外文文献研究”(项目编号:2015FRLX19)、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培育项目“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东北抗战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ZDPY13)的阶段性成果。

王广义,男,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张 宽,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K265;K264

A

1002-3909(2017)03-0061-08

猜你喜欢
联军伪军抗联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
回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