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7-03-11 03:06马云俊魏双燕王海燕何景梅
辽宁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辽宁职业院校

◎马云俊 魏双燕 王海燕 何景梅

辽宁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马云俊 魏双燕 王海燕 何景梅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尤其是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以及服务型人才。但是,目前辽宁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结构失衡、层次滞后、制度缺失等问题。为了完善辽宁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调整辽宁职业教育中的结构失衡问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较低问题以及需要相关制度作为保障。

辽宁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保障。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辽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

1.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工业基础仍然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十二五”期间,辽宁提出了加快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两大国家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辽宁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成能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体系,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辽宁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以铁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连船舶制造业产业集群、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业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培养工业技术领域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尤为重要。

2.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纵观近十年的辽宁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一直在发生变化。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逐步提升,而第二产业却稳中有降,第一产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因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快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人才。辽宁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不相同。一方面,传统的、较低技术含量的产业需要大量一线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大量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又需要很多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因此,为了适应甚至提升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率和效果,就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而大量不同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输出,就需要有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二、辽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6年,辽宁省共有职业院校546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463所,在校生48.4万人,全省拥有52所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高等职业院校83所(含办学点),在校生28.8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51所,民办高职院校11所。辽宁的职业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面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1.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误区主要来自于传统教育中关于学历的过分重视。在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普遍倾向于本科学历,而对于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不认同。当然这种不认同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关,即从就业情况、工作性质、工作待遇等方面的比较,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确实不乐观。

2.结构上的失衡。这里的结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结构布局;二是学校的区域布局。首先,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供给与需求应该是匹配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同,但是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都追求大而全,导致很多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其中计算机类、财会类专业最为典型。其次,辽宁职业院校的地域分布上,以沈阳、大连最为集中,两地职业院校数量超过总数的50%,这样也不利于辽宁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

3.层次上的滞后。目前,辽宁职业教育以中职和高职为主体,培养层次上,大专是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最高层次。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传统职业教育的层次已经滞后于社会需求,而目前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人才素质,也不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衔接问题,进而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4.制度上的缺失。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指导和保障,问题较为明显的包括各职业院校在总体定位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随意性,并没有真正把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与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相脱离,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并没有落到实处。再有就是职业教育院校的老师也大多脱离行业发展实践,或者落后于行业的最新技术与实践,没有较为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来支撑。

三、完善辽宁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1.结构调整。针对辽宁职业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从全省层面进行深入调研,理清辽宁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行业规模与特点、发展方向等预测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对辽宁省的职业教育院校进行系统调研,把目前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水平、招生就业规模等进行摸底,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行业发展现状,对学校数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进行调整,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从全省范围内解决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2.完善层次。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层次的问题,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上,应该设立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包括应用型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等,要把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与注重实践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同时,要建立不同层次间的学习通道,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及以上层次缺失,虽然一部分应用型本科(包括新升本科)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转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发展惯性,其转型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评价,不同层次之间的晋升通道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需要集合全省智慧,加快研究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问题。

3.制度建设。为了尽快构建较为科学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是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定位上,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产业结构特征来进行,不断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二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促进更为深入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的一体化。同时,要尽快建立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持续学习与岗位实践制度,使教师能够接触一线工作,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能够预测行业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三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职业教育,让人们重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此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爽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4DB289);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YB160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辽宁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辽宁舰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